《2020儒学日历:四书·四季》是传统文化问题的日历。它是“理解作为圣人的生活”的编辑目标,提出了清代画家郑板桥所写的经典短语,通过照片,绘画,书法等解读儒家文化,将日历与读物结合起来。文化艺术它可以被称为儒家文化的小百科全书。他最大的卖点是日期部分可以被打破,经典短语可以留下。一年之后,日历成为儒家约会,它结合了日历的实用性和书籍的集合。
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
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过剖析“immanence(内在)”与“transcendence(超越)”在学理层面的相互悖反性,阐明“内在超越说”的不可证立性质。相较于“超越性”,他们更为强调儒学的“内在性”,认为“超越性”话语过时而“毫无生气”。
尽管“内在超越说”所实际指涉的“万物一体”、“仁体”观念是传统儒学境界论意义上的真实存在,但当代质疑者所共处的“现代性”境遇(知识型)使得他们无法弥合“存有”与“价值”的裂隙,而更倾向于解构“内在超越说”的有效性。
在“内在超越说”已经被问题化的前提下,借鉴“批判哲学”的思路,充分挖掘并发挥“内在超越说”的文化批判潜能,是这一学说打破单一的宗教性/精神性理解模式,实现哲学重构的可能路径。儒学“内在超越说”是一个文化“混血”的哲学命题,这标示着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的当代诠释已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
在经典诠释过程中,如何经由批判性的现代重构,超越那种相互绝缘的对比研究模式,走向一种真正有“孕育力”的跨文化立场,从而使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不再停留于一种死板僵化的、避免“受孕”的、各居其位的静态分析中,仍需细细思量。
2007年,在北京大学费孝通纪念讲座上,金耀基于演讲中回应过费孝通晚年对全球化的忧虑:“简单化的文化全球化理论以为全球淹没了地方,正如简单化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现代取代了传统。事实上,现代必然由传统转化而来,现代中不可能没有传统。我曾说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淹没了地方,反而是激发了地方(民族)文化。全球中不可能没有地方,我要说,没有‘没有地方’的全球化。”
83岁的金耀基走路飞快,语速更快,一旦进入现代化的话题讨论,他整个人便充满了活力。金耀基告诉我,选择现代化研究是自己的学术幸运,与已经得到修正的简单化的美国式现代化理论,还有欧洲生动的现代化辩论相比,自己的研究试图用一些理论诠释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的现象,“不一定成功,但比较成系统,有自己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这句话用在金耀基本人身上也颇为恰当。作为一个社会学家,金耀基酷爱书法,少年时期在父亲指点下苦练书法多年,2004年以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身份荣休之后,他更是投入大量时间于书法练习。不管是改革开放后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进入大陆,还是个人书法展得以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在北京举办,他和中国,和传统,也像是一种“命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