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研人员在我国也算得上是有地位又体面的工作人员,又是国家给予的铁饭碗,但是实际上,很多国家科研人员待遇并不如表面那么光鲜亮丽,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国家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在逐步上升,但是还远远无法达到乐观的水准。
全球科研人员薪酬现状
Nature最近发布了两年一次的薪资和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科研人员普遍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今年有5757名读者参与了调查,其中不乏成功的故事,而且在3328名回答了问题的受访者中,有近2/3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但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仍有许多人对收入、职业选择和前景并不乐观.
报告中3292名全职研究人员,近30%的收入低于3万美元/年。不仅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科学家,而且还包括助理教授,甚至是教授。只有13%的报告超过11万美元的年收入,只有6%的人年均收入超过了15万美元。
在接受调查的1300名欧洲科学家中,近1/4的收入不到3万美元;相比之下,北美有948人参与调查,这个收入水平的才占6%。欧洲薪资相当稳定,只有40%人的过去一年内涨了工资,亚洲和北美都有2/3的科研人员涨薪了。
普遍接受调查者表示对他们的就业前景还是感到希望或非常积极的,且并未显示出年龄的差距。欧洲人似乎并不看好未来前景。对工作前景持相当乐观或非常乐观看法的欧洲人不到50%。但北美科研人员选择“满意”的占比65%,高于亚洲人的58%。出乎意料的是,72%的非洲人对科研生涯的发展表示情绪高涨。
我国
科研人员
待遇
现状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将会改变科研人员群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从而促进有竞争力的科研人员持续增收。如今,试点地区在政策落地的实践中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与以往的“死工资”不同,不少试点地区都在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上越来越活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河北省积极优化科研人员收入分配结构,贯彻落实《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首先,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收入分配模式,积极尝试协议工资制或年薪制,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人才,以及受聘在关键岗位的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或年薪制。承担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重点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的,在项目推进期间,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年薪、项目工资、单位科研奖励及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用于人员激励支出的部分,计入单位工资总额,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以往,政府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事管理中,对编制、岗位总量、岗位设置、职称、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额、人员调配权等方面管得过严过死,人才无法实现合理配置,不仅不利于提升科研创新效率,更阻碍高端人才的创新。
不过,如今,从试点单位的汇报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无论是单位用人,还是单位内外人才的流动和评定,均越来越体现出自由、开放、灵活的态度。
第三,初尝改革红利,科研人员创新更具活力
就目前科研人员增收试点情况来看,鼓励其创业或兼职对于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实现科研人员增收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仅有20%~30%。从国外经验来看,科研人员创业或兼职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效果显著。
调查显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工作者收入有较大提升。据了解,近三成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超过50%。此外,76.1%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了收益,且获得收益的形式多样,包括技术入股、期权、专利、技术转让或许可、奖金和其他方式,其中,31.2%的科技工作者通过奖金的形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成为诸多转化收益的主要来源,科研人员对这一增收模式的满意度普遍较高。
因此,考虑到科研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增收的现实意义,各试点纷纷付诸于实际行动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