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科研人员,很多人心中都会涌现出一种崇拜的情绪。我们经常把科研人员和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这些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在我们心中科研人员总是在背后推动国家的发展,推动生活质量的提高。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科研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精神,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
首先,青年科研人员要有探索未来科学的精神。
很多年轻人员认为做科研就是写论文,因而,容易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方向成了热点方向。
特别是前些年大家比拼“SCI期刊影响因子”,做工程的人越界去做材料学的问题,做材料科学的人越界去做化学的问题,做化学的人又越界去做生命科学的问题。
这些人除了能够提高自己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据”之外,对他们自己所在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建树。
同时,他们认为自己跨界做出的一流工作,可不知这些工作在原本那些领域的科研人员眼中是毫无意义的工作。
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探索未来科学的精神,因而,必须知道现在的热点问题不一定是未来科学的方向,而有很多未来科学的方向现在可能完全是冷门问题。
因而,我非常不认同青年科研人员“越界”发展的模式,当然现在很多科研人员也意识到了这样科研对学科发展的危害。
因而,青年科研人员们不能简单地玩弄“影响因子数据”,而应该立足自身的研究领域,思考领域值得探索的未来科学问题,做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人员。
第二,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积极创新的精神。
很多博士生过度到青年科研人员后,突然间感觉到迷茫。他们不知道自该如何开展科研工作。
如果只是延续博士生期间的研究课题,之前已经做了四五年,里面的创新内容已经都做的差不多了。如果做一个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工作,担心自己做不出来。
我认识一些老师,10年前他们做的事情,现在还在做,也能够继续发表一些学术论文。说的好听就是做的“极为深入”,说的不好听就是“吃老本”。
一个大学科研人员,在科研问题上应该五年一小调,十年一大变,只有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做创新性的工作。
第三,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批判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现在学术圈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很有想法,也非常富有创造力,但是当他们的工作不能够得到“权威人员”的认同的时候,马上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站出来挑战这些权威人士。
很多时候,他们做出一些研究结果,如果发现他们的结果与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一致的话,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
他们缺乏的就是用批判性思维去挑战权威的观点、固有知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不敢挑战权威而错失一些重要的成果。
个人觉得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但是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青年人员富有批判的科研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最后,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破四唯”,我们就应该响应这种好的号召,做一些真正能够“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不再简单地追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追求高影响因子、追求高的被引次数。
我们应该把自己学科的研究工作做深入、做系统,真正地通过现象挖掘出科学原理,为我国未来产业升级提供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