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1 02:07:24
药学专业可以搞科研吗?当然可以啦,药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啊,不做科研的话小编都觉得可惜了,小编每天都想有一种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药物,能够达到美白抗皱的功效,还能让肌肤永远干净年轻,还卖的不贵,小编知道自己想多了,但是这个愿望说不定哪天就被药学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出来了呢。
药物化学是做什么的?
看看药学专业的人怎么说——从刚读大学开始,长辈亲戚们知道我是学药的以后,不断地有人问我,我XXXX疼,该吃什么药好?我一脸懵逼,我不是医生,我不知道啊。
还有的人问我:你给我看看这个药医生开的对不对,有没有副作用?我非常尴尬,虽然我能看懂药品说明书,但我真的不是临床医生,既不会治病也没有处方权,不能指导任何人吃任何药……
被问多了以后,有人再跟我说“听说你是研究药的”,我的反应如下
那么药物化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简单地说,我们不是研究如何吃药,而是寻找有可能成为药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是天然的,动物或者植物身上提取的,也可以是实验室合成的。从动物或者植物体内提取有活性的化合物,是天然药物化学专业要做的事情。在实验室里设计合成可能有活性的化合物,或者对已知的已经有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使其更有可能做成药,是合成药物化学专业要做的事情。而我做的,就是合成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PhD的日常
作为一个合格的合成药物化学的博士生,需要对化学药物研发的流程有深刻的了解。在合成之前,首先要对化合物进行精心的设计。设计化合物的方法有两种——表型筛选(phenotypic screening)和基于靶标的化合物筛选(target-based screening)。表型筛选通常会参照已有活性的天然产物,对这些天然产物进行结构的改造,希望能发现活性更好、毒性更小、更具备成药性的化合物。基于靶标的化合物筛选是在已经知道靶标结构的前提下,根据靶标的结构用化合物库中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一一与靶标进行拼接,通常需要使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高通量,效率高,缺点是成功率比较低,因为筛出来的化合物绝大多数在进入体内以后不一定能到达靶标的位置,也就没有办法与靶标结合了。
完成了化合物的设计,剩下的绝大多数时间就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化合物合成。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所以失败要趁早(If you have to fail, fail early)。这样你还可以有时间进行别的尝试。化合物合成完成以后,首先要在细胞水平进行活性测试,活性好的话再在动物(小鼠,大鼠,兔子等等)身上做试验,然后是I, II, III, IV四期人体临床试验。在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也是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要研究的问题。
做药不是简单事儿
很多人对于新药研发有很深的误解。他们在看了药品说明书上的药物结构以后,觉得很简单的,三两步就能做出来。严格的说,这种想法也没错——具备几年有机合成经验的人,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合成手段,的确可以轻轻松松将任何药物说明书上的化合物合成出来。
关键问题是,知道怎么合成药一点都不难,但是想知道合成什么才能做成药物,却难于上青天。换句话说,如果药物研发整个周期要花费100块钱,知道合成什么需要花掉99.5,知道怎么合成只值五毛。
研究什么化合物能够做成药物,就是传说中的新药研发了。整个新药研发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成功率只有3%。下图是小分子新药研发的决策树,合成药物化学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环节。因为药物研发耗时长久、投入巨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毫不夸张的说,做药的难度,并不比做芯片小。2018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前十五名里,医药企业占1/3。罗氏、强生、默克、诺华(《我不是药神》里诺瓦公司原型),辉瑞这些跨国药企每年的研发费用在80亿-100亿美金左右,与苹果和因特尔相当,而每年上市的新药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