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20 14:06:31
导语:清华才子梁植和奶茶女神章泽天恋情被扒出后,一度被关注!章泽天结婚生子了,可是梁植去哪里了呢?清华大学梁植现状如何?据悉,高晓松等批梁植胸无大志,说他只想着找一份职业,格局太小。从找一份职业的角度来说,我倒是理解梁植。现在这个社会,确实不是仅凭才学就能指点江山的社会;有时候,一个人即使有才华,也未必能填饱肚子。再有才学的人,在这个社会上首先想找一份职业立足,脚踏实地干起,一点都没错。
清华大学梁植现状
近日一则网红视频热传,以至坐落在上海地标建筑国际饭店的“匈牙利托卡伊俱乐部”请来了青年科学家林进一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进行评述。
高晓松的奇葩说节目别出新裁,请来的清华才子在读博士梁植,梁植用谦卑的口吻提了一个如何才能发挥好他大学学的法律、硕士读的金融、博士读的传媒专业去工作,却被可能事先预设的3位“名人”炮轰,这种炮轰常常会被误导,影响之大是大家未想到,所以需要用不同的角度审视。
林老师说,他了解梁植是从他一次演说报道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事迹开始的,当介绍他采访邓稼先夫人说起大科学家邓稼先时需要缓一缓,这种朴素的语言,使我们对老一代科学家进一步尊重,当我们知道夫人目前仍住在狭小50多平方小屋时,我们感到对科学家的愧疚,这就是梁植,一位传播正能量,唤起大家尊敬科学的新媒体人。
高晓松的奇葩说,也许为他的收视率用其奇葩的方式伤害一位清华才子,那么高晓松是如何炒作他自己的,他用逻辑学的偷换概念方式,一般人不知不觉地掉入他的假定错误结论,因为假定梁植真的问如何找工作,这当然高晓松说的确实在理,但细心看一下视频表述,原意根本不是这回事。
梁植被这种无端攻击愣住了,这对人生道路上,也不能完全说是一件坏事,这事会让更多的人们认识正直聪慧有一颗善良之心的好学生,但更需要锻炼幽默反击能力。
这是为梁植出几招,梁植你学习了法律,这是给社会划了一个圈,它是健康社会秩序的一个保障,你学习了金融,这是社会个人信誉的一种流通,通过借条金钱信誉的流通,使第一、二、三产业相应产生增值,这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学习传媒,这是一种喉舌,它有多重性,正能量也可以通过负能量的反思,从而得到提升。正、负能量的交替,从而使我们这个社会更精彩,人们在这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向日葵效应”跟从说,因为向日葵不是所有时间都跟随太阳,在中午12:00到13:00期间,向日葵是不跟踪太阳的,这个视频为什么会产生这么的关注,由于奇葩说将是非混淆,许多人被高晓松的偷换概念所误导,还有许多正直的人,很生气,只是直觉高晓松不对,但是不知道如何回击,这是表示举例来说明,偷换概念之妙使你内伤,而找不到伤口在哪儿、、、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简单讲,3人出行住旅店,每人拿出10美元,3人合计30美元,到了小旅店老板为了留住客人,说优惠5美元走了,店小二一看3人5美元分不匀,反正优惠,自己拿掉2美元,将3美元交给付钱人,客人收到3美元后,每人各退1美元,这样实际上,每人只花了9美元,3人共27美元,店小二拿掉了2美元,这样加起来27+2=29美元,刚才明明拿出来30美元,不是少了1美元吗?如果基础大100万倍,不就少了100万美元么,这少了1美元,到底哪里去了呢,都是明明白白,怎么就少了呢,这就是逻辑学中的偷换概念,高晓松在这视频中就是用了这偷换概念的方法。
哈哈,高晓松这聪明伤害了一名清华才子,真是不应该的,他的聪明应该用在他自己身上才对,高晓松也是清华才子,他从音乐人,走向了媒体人,他难道没发现自己胖大倒三角外形,“坏人”讲了好人的话,媒体形象不应该修正一下吗,他可以用现代医学的代谢平衡原理,用天宝本草进行皮下脂肪溶解,降三高,使公众人物更健美,让人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这里我们建议梁植你明年毕业后去做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用你所学三个不同专业,融会在一起传播正能量,这样你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清华才子梁植好样的,同时我们也要感谢高晓松的炮轰,因为你为了体现梁植充当了一回坏人,真是奇葩,这样可使人们更加真辩什么是好人!感谢匈牙利托卡伊俱乐部创办了这次讨论,也感谢青年科学家林进一老师的精彩点评。
清华大学梁植现状
“清华男神”博士学霸梁植因为问了“我该找什么工作”这样一个问题,就被高晓松等人怒批为“胸无大志”。
梁植说:自己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从本科到博士,名副其实的清华人,可以说跨界人才。但现在即将面临毕业,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请教三位导师给些建议。
只看梁植说的这些话,就可以判定他不是个人物。其实,梁植这番话说得很矫情,不无炫耀之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问的话也问得很低级,至少反映了他是一个低级的人。因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在选择学习一门专业之前,肯定知道自己掌握这门专业之后有什么用;如果费时间学了几门专业之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这些专业干什么,只能说是蠢材。所谓的清华高材生竟是这种人,让人不知道怎么说了。
高晓松等批梁植胸无大志,说他只想着找一份职业,格局太小。从找一份职业的角度来说,我倒是理解梁植。现在这个社会,确实不是仅凭才学就能指点江山的社会;有时候,一个人即使有才华,也未必能填饱肚子。再有才学的人,在这个社会上首先想找一份职业立足,脚踏实地干起,一点都没错。高晓松只不过是小人得志,才有机会这样乱批梁植。试想:高晓松又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了什么呢?
附: 高晓松怒批:镇国重器已沦为职业培训所
在看《奇葩说》的时候,有一期是“清华男神”博士学霸梁植出场演讲,据说梁植曾是奶茶妹妹的前男友。
本来很值得期待的,但是梁植刚说完一句话,自己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从本科到博士,名副其实的清华人,可以说跨界人才。
但现在即将面临毕业,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请教三位导师给些建议。一直笑呵呵的蔡康永老师听到这句话,不动声色地按铃淘汰。
耿直大叔高晓松更是火力全开,他说,你就应了北京的一句老话,“我干什么成什么,我啥也没干,所以我啥也没成。”
高晓松直言,校长、书记都跟他提到过梁植,自己知道梁植是目前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但是他没有一个胸怀天下,反而格局小到来询问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的问题,毕业以后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高晓松一吐为快,甚至对梁植彻底否定:“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他问了三个让梁植羞愧难当的问题:
第一,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
名校是镇国重器。
第二,名校毕业是干嘛用的?
不是用来找工作的,你明白吗?
第三,名校培养你是为了什么?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
视频详情戳这里
↓↓↓
高晓松还坦言,在清华演讲的时候,他说到“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讲地得自己慷慨激情、热泪盈眶,完了让同学们提问吧。结果学生就问这个问题,我们该去国企还是外企?自此以后,高晓松就拒绝再回母校演讲了。
在节目《晓松奇谈》,高晓松就炮轰过当今的名校:“这不是清华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我们的大学几年都已经成了职业培训所了。几乎就已经没有什么理想去教你。尤其是名校,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应该胸怀天下,名校应该纵横四海。”
学生不好好学知识,逃课兼职,忙着为以后能进大公司,丰满履历。大学教授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雇佣进自己开的公司,学生都称自己的老师为老板。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家都急功近利,利益至上,变得越来越现实。
那么真正的名校学生应该是什么模样?
钱理群教授说过: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现今,清华学霸博士梁植学富五车,只为了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温饱自己的胃。而在上个世纪面临国难当头的清华学子,又有着怎样的情怀?
回到1925年左右,当时清华研究院享誉中外,而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四大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格,每一位都是才高八斗、德才兼备、国之栋梁。
当时的李济27岁,李济排列第五,是最年轻的讲师,这个举世无双的团队,也就仅这五位学者。他是后来留学回国后加入的。
年仅李济27岁,与梁植同岁,他以《中国民族的形成》这篇凝聚三年心血的论文,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旋即收拾行装,踏上了归国之路。
从徐志摩在哥伦比亚给李济的信中可以看出,这个被徐志摩称作“刚毅木内,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的老兄,心中装填的是“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等一类的理想和抱负。
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若干年后李济所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
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数字才能体现你的身份地位。人一开口就是:你做什么工作?你几岁了?你工资多少?你存款多少?你有几套房子?你有几辆车子?你有几家公司?你有多少员工……
我们追求等级的越来越来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求薪资待遇的越来越多,进求人生理想的越来越少;谈车子房子票子的越来越多,谈诗和远方的越来越少。
每个人都想当大官,当企业家,当明星,赚大钱;而想当科学家,当艺术家,当思想家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不赚钱,没地位。
那么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第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我很担忧。
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达百分之二十多,可我们的大学生呢,创业率不到百分之一。就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无论比沃尔盖茨还是扎克伯格,都在大学教育时期,坚持创业,探索出了创新创业改变世界的新天地。
为什么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创业率这么低?关键是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去创业,根本找不到新路子,因此大都选择了去打工。就连清华北大的学子,也对毕业以后找什么工作而感到困惑。
那么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答案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还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考大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此才有了清华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北大毕业生去种菜,这些看起来“丢人现眼”的事,其实这正是市场所逼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功利教育,才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救赎的希望。
第二,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保罗·朗格朗说:“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系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现在很多高校生,只要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算万事大吉了。但其实未必,现在是21世纪信息经济技术爆炸的时代,如果你停止学习,很容易让自己的知识固化,从而被社会淘汰。所以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必不可少。
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
作为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我们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华大学梁植现状
8月21日,来自全国的3300多名有志青年终于梦圆清华,走进这座百年“梦工厂”,共铸“个人梦”、“清华梦”、“中国梦”。清华大学在2013年招生工作中充分明确“招生为了培养,招生促进培养,招生也是培养”的核心招生观,始终坚持“因材施招、寓教于招、重点扩招”的招生理念,坚决维护“阳光招生”的良好招生形象,在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都再创历史佳绩。
独立报到三小时,自主自立新开始。独立报到成为2013级新生的一个风潮。记者 郭海军 摄
三千新生圆梦清华 招生质量稳居首位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公布,今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374名学子被清华录取,总规模与往年持平。其中,理工类考生2795人、文史类考生339人、艺术类考生240人。在所有新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占10%,男女生比例为2:1,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的考生近年来首次超过四成,达到41%。
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分别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高考招生50强”、“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和“‘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数据分析”等研究报告显示,清华大学招生质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首位。今年高考统招中,清华大学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都继续高居各高校榜首;各省最优秀的文理科考生大多把清华作为自己的首选目标,清华录取的各省文理科高考第一名和前十名的数量,以及高分考生的比例等,在高校中遥遥领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份理科实考分前十名考生中,近八成被清华大学录取,例如,在各省份理科实考分前十名考生中,清华分别录取了云南、吉林的10人,广东、河南、江西、新疆、山西、四川等省的9人,安徽、福建、甘肃、内蒙、山东等省的8人。在文科招生人数少、比例小的情况下,清华的文科招生可谓“精华荟萃”,各省份高考文科实考分前十名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考生被清华录取,其中在福建、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吉林、山西、四川等省超过一半的文科前十名考生选择了清华。
除高考统招这一主体招生方式外,清华大学在保送生、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招生、飞行员班、港澳台招生、留学生招生等不同类别的多样化选才渠道中,也不断改革创新,连创生源佳绩。作为大规模保送生制度实施的最后一年,清华大学今年录取保送生600余人,其中近四分之一是中学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五大学科竞赛全国总决赛的一等奖获得者,10人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中学生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和国际金牌获得者中,被清华录取的人数均超过总数的一半。作为全国顶尖学子的首选高校,清华大学继续保持高招“总冠军”。
2013年,清华大学继续提倡新生独立报到,陈吉宁校长写信鼓励新同学们“自主自立地开始新的奋斗历程”,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8月17日,第一批报到的新生党员及“领军计划”认定者中,超过三成同学都选择了独立报到,他们在今天还将作为志愿者,迎接全体新生入学报到,随后还会在新生军训中协助辅导员和教官。
化工系2013级维吾尔族新生再木然·乌斯曼同学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是被“领军计划”认定的同学之一。他的父母都是初中教师。开学前,再木然和父母商量讨论后,最终决定独立来校报到,他将部分行李托运,带上证件与随身物品,在15号晚上独自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经历四十余个小时的旅途后,17日上午来到清华,参加新生党员骨干的培训。再木然说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父母不免会有担心,而没有家人的帮助,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当他独立完成整个报到手续时候,他“感到自己真得长大了”。
2013级新生出征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包揽前三,创造史上最好成绩,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陈立杰、乔明达、王康宁、许昊然。
竞赛招生取得突破 过半金牌汇聚清华
中学生学科竞赛是培育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子的摇篮,学科竞赛保送生一直是清华重点关注的生源群体。在信息学竞赛招生中长期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清华基础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推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顶尖竞赛选手将清华作为首选高校。今年,清华大学在学科竞赛招生中进一步取得重要突破。
在本年度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五大学科竞赛中,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得者共281人,其中147位选手选择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包括数学29人、物理学25人、化学45人、生物学20人、信息学28人,清华录取人数占一等奖总人数的52.3%。
这批清华保送生中,有11人入选国家队,占国家队总人数的近一半,并于今年7月代表中国出征各学科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为祖国争得荣誉。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2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中,来自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陈立杰、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乔明达和许昊然勇夺世界前3名,来自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康宁获得第11名,这一成绩创造了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的最好成绩,而这4位国际金牌获得者均在去年底就已被清华保送录取;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第4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上,已被清华大学保送录取的天津新华中学董宇阳夺得金牌第1名,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4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和在哥伦比亚圣马尔塔举行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作为清华保送生的河南外国语学校的蒋梦麒和辽宁大连第24中学的于跃、四川绵阳中学的张灵夫和浙江乐清市乐成公立寄宿学校的刘潇,分别夺取金牌;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第24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上,已被清华录取的浙江温州中学的黄琪则夺得中国在本届竞赛中的唯一一块金牌。据有关方面统计,今年中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赢得18枚金牌,其中清华大学保送生获得10枚。
跟踪调查表明,清华大学录取的保送生大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生源。天津市耀华中学叶天凭借数学和信息学两科竞赛一等奖的成绩,在今年的清华保送生选拔中脱颖而出,被录取到工业工程系。而他的班主任周燕老师则是2002年清华在天津一中录取的保送生,她在清华物理系毕业后回家乡应聘教师,现已是名牌中学的青年骨干。师徒俩谱写了一曲十年间先后“双双保送进清华”的佳话。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表示,随着明年保送生制度的改革,大多数学科竞赛获奖者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清华将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给这些考生进入清华提供条件,比如将竞赛获奖的尖子选手纳入到“拔尖计划”中,继续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提供进入清华的顺畅通道。
“领军学子”实现学业领军 “拔尖学子”追逐学术梦想
百年校庆后,清华大学创设、实施的由“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等三个子项组成的“新百年计划”,今年继续稳步推进,旨在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国际化和大学精神传承等多方面的优势,为国家选育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今年,旨在为“通才”拓宽通道的“领军计划”,在“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选拔标准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优先”这一要求。于涵表示,这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历届在校生的成长状况与其高中学业成绩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绝非是平均发展,课程学习毫无疑问是每个高中生的主要活动,学业成绩反映了一名学生在其最应投入主要精力的事业中是否具有“领军”素质,另外在竞争激烈的高中学业中做到“领军”,也体现了一个优秀人才未来在社会中发挥“领军”才能的强大心理基础。今年获得清华“领军计划”推荐资格的全国中学数由去年的221所增加到246所,推荐总人数由去年的258人增加到今年的290人。最终,270名入选“领军计划”的学子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有9位各省份的高考第一名,有40余位各省份高考前十名。
清华附中学生朱宸卓不仅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担任学生公益社副社长,热心社会活动,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获得“领军计划”获得60分加分认定的他,在高考中以725分的实考分拔得北京市理科头筹。这位“常常到清华大学‘蹭教室’上自习”的阳光男孩,终于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华学子,进入电子工程系学习。广西师大附中女生朱林青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研习国学,经过广西招生组四次深入考察认定为“领军计划”人选。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年级第一的她,在高考中发挥出应有水平,并将今年新设的英语(外文实验班)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志愿,立志做一名中西贯通的人才。
为切实选拔出“领军人才”,清华今年在推荐和面试等环节之外,全面开展了综合评价工作。一方面,聘请10余位专家对近300名“领军计划”候选人进行逐一评价,从学习及获奖情况、社会工作和社团活动情况、文体特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以及突出事迹等多方面,分析评价其学科特长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等,作为优惠认定的重要标准之一;另一方面,组织各地招生组的教师深入到每一个“领军计划”优秀生源基地学校,对“领军计划”的潜在入选者进行重点考察,重点考察该学生的学业水平、全面素质和清华特质。这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将逐步推广到清华本科招生选拔的各种类型中。
今年,重在为“天才”开辟空间的“拔尖计划”继续完善,共有23名获得不同程度优惠认定的学子考入清华。被称为“90后时评作家”的天津市杨村一中文科生肖亚洲,从9岁发表第一篇时评作品开始,已撰写杂文、时评、随笔等200余篇,达40余万字,以“一个90后的社会人文深思录”为主题结集出版的3册作品集,被业界评价为“体现出了独立思考精神和公共情怀、人文情怀、批判情怀”。清华招生组发现这一苗子后,派出两位教授专程到天津武清深入考查,并通过中学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同班同学等,全面了解其成长过程、学习成绩、写作水平,又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将其列入“拔尖计划”。这位首个获得清华“拔尖计划”认定的天津学子不负众望,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于超凡是科技创新方面的“拔尖”人才,高一就入选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在老师指导下研究燃料电池,发表的论文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二等奖。对学术和人生道路进行了长远规划的他,高考成绩705分,超过清华在京理科投档线14分,面对众多可供选择的“热门”专业,他坚定地报考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追逐梦想。
陈吉宁校长鼓励13岁新生范书恺。记者 郭海军 摄
贫困专项加大力度 “自强学子”夙愿得偿
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是国家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的重要导向。今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新生比例的具体要求。清华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精神,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在招生工作中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一是继续按照“优化生源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对2013年分省招生计划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持全国各省招生计划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重点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倾斜,对四川、河南、甘肃、山西、湖北、安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扩大了招生计划投放。在通过高考进入清华的考生中,来自西部12省份的考生占28.1%,比去年又提高了0.7个百分点,再次超过这些省份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27%的比例。在高考统招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人数占清华今年录取学生总数的65.8%;连同保送生在内,清华录取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学生人数也占清华在全国录取总人数的50.9%,超过了一半。
二是认真落实国家“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大力度,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在各省提前批之后、本科一批开始前单独录取。今年,清华在全国22个省面向832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开设这一计划,招生规模比去年扩大一倍,达到60人。大多数省份的专项计划分数线在统招线下10分以内,并对专项计划学生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保证招到贫困地区真正优秀的学子。
三是继续创造性地实施好“新百年计划”中专门面向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自强计划”,今年共有16名获得“自强计划”认定的学子顺利进入清华。据统计,清华“自强计划”的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为93.8%;“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收的学子中,农村生源比例为46.6%。二者合计,农村生源的学生比例为56.7%。
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的徐国强家境贫寒,父亲车祸离世,母亲罹患疾病。面对命运的挑战,小小少年成了撑起全家顶梁柱的男子汉,在湟中一中宏志班始终保持优异成绩。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湟中一中已经薪火相传了近十年,为怀揣清华梦的他详细介绍了“自强计划”。在获得60分加分认定后,他顺利考入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用一份清华通知书告慰亲人,为整个家庭带来了喜悦与希望,终于和他的清华小老师们成为了校友。
“自强计划”的另一位认定获得者付明珠,来自重庆开县铁桥镇张家坪村,对他而言,考上清华不仅意味着完成了亡父病母的殷切期望,更是送给为了供他继续念书而仅仅上了20天大学就辍学打工的姐姐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从今天起,他正式成为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一名学生,在这里,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研究医疗技术、造福患者的梦想。
通过贫困专项计划录取到化学工程系的云南腾冲考生王成韬,在一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长大,十多年来从未走出过家乡,但考上清华却是他从小的梦想。由于资源、条件等限制,每次考试后他都觉得自己与清华的分数还有一点点距离。今年四五月间,他听说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并详细了解了相关政策,填写了这一计划的报名表。最终清华理科在云南的统招录取线是677分,王成韬以670分的投档分顺利录取。梦想成真的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我的夙愿难以实现。”
来自山西河曲的范书恺同学是今年年龄最小的清华2013级新生,出生于1999年底的他还未满14周岁,同样凭借贫困专项计划被录取到心仪的机械工程系。这个五岁开始上学直接念四年级、七岁进入中学一路成绩优异的“小神童”,是恢复高考以来考入清华的第八个河曲学子。尽管年纪小,但性格开朗、涉猎广泛的他心理十分成熟,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也具备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收到清华大学寄来的“鼓励新生独立报到”邀请信后,他更是跃跃欲试。
今年的北京新生中,来自远郊区县的农村生源比例也比往年增长了不少,延庆、密云、怀柔、顺义、通州等县区均有来自农村的同学顺利被清华录取。
招生组为家长和考生详细介绍新增专业。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新增专业颇受青睐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国际化。在早期开办的数理基础科学班、2007年推出的经济与金融(国际班)、2011年启动的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等成功范例的基础上,今年招生中再次推出了若干新的专业和培养项目,受到考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建筑学一直是清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今年该专业首次在本科招生中选拔学生进入“城乡规划”方向就读,并正式实行文理兼招,对考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今年吉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吉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刘恒宇早在参与清华自主招生考核时就把建筑学作为自己的理想专业。他虽然选择了文科,但分科前的理科成绩也是全年级前五名,而且他还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连续六年担任学生会主席。作为一门科学、人文和艺术交互融合的学科,建筑学面向文科考生招生,无疑为文理交融、敢于尝试、富有清华建筑精神的追梦少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新选择。
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未来医学科学家而不仅仅是医生的培养项目,实行独特的“3+2+3”培养体系,即3年在清华学习优质基础课程,加上2年全额资助到海外著名医学院进行医学科研培训,再加上3年在国内顶级临床医院实习,着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得到了许多高分考生的“追捧”,今年该班共招收了26名优秀学生。张宗慕雨同学是2013年云南省理科实考分和投档分双料第一名,香港高校为招揽他而送出了70万元港币的高额奖学金,但是面对这一巨大“诱惑”,张宗慕雨也没有动摇,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出发,坚持选择了医学实验班,期望在清华把自己锻造为中国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
清华环境学院首次推出的精品项目“环境工程(国际班)”,既契合了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又满足了考生和家长渴求国际化培养的愿望,受到热切关注。北京市101中学的女生江心悦在中学里就非常关注和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曾获得北京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等许多奖项,受到清华环境学院教授的高度称赞,获得 “拔尖计划”的60分优惠认定。高考后,凭借700分的投档分如愿被录取到环境工程(国际班),她希望“在这里能登上更高远更宽阔的舞台,在国际环保领域代表中国发声。”
清华法学院在国际法学院排名中具有良好声誉,今年首次直接在高考中招生的“法学(国际班)”正是建立在其高度的国际化程度基础上,选拔优秀学子、培养卓越法学人才的一个“王牌”项目。内蒙古文科第一名、平煤中学女生王鑫培对法治建设充满热情和信心,报考志愿时详细咨询了清华法学院的教育优势和培养模式,最终将法学(国际班)作为第一志愿,期待自己成为中国新一代国际化法律人才。
今年,清华大学还新增了两个“升级版”的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和英语(外文实验班)。英语(外文实验班)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厚植人文根基,强化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旨在造就高端学术型人才。社会科学实验班在总结多年来招生和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文理兼招,在社会科学五大专业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心理学)上,实施平台内的双学位制度,即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方向的同时,可辅修其他四个专业方向之一。社科实验班在保持文科生对该专业一贯热情的同时,吸引了很多理科优秀考生,在全国范围内共录取文科生50余人、理科生近20人。毕业于现代双语学校的山西省文史类投档分和实考分双料第一名李金昭,在全面分析了自身特点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谢绝了香港高校的邀请,选择了清华大学社科实验班,她表示,“在清华,我找到了归属感,相信清华是一个可以让我扎根、生长的地方。”福建厦门市双十中学的廖安迪是获得清华“领军计划”认定的一名理科生,但她对社会科学尤其是国际政治有着浓厚兴趣,曾参加过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高考后她毫不犹豫地将社科实验班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此外,百年校庆时全面实施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在选拔和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例如,航天航空学院积极探索将“过程考核”纳入学堂计划之一“钱学森力学班”的招生环节,致力于发现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发明创造的激情和强烈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和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挑战能力极限的学生。为此,“钱学森力学班”项目组在今年4月面向已获清华保送录取的部分学生,举办了“钱学森力学班创新挑战赛”,经过4天的遴选,13名学生被录取到“钱学森力学班”学习。
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清华大学将选拔对象进一步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并按照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将笔试科目确定为两门,包括每位考生必考的“数学与逻辑”,以及两门选考之一的“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更加突出对学科特长基础的考查,力求有效地对学科特长人才实现“精确制导”。在复试阶段,继续开展“学科/专业面试”,今年分为机械学科、信息学科、经管学科、建筑学、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10场。不同于综合面试采用统一的半结构化面试,“学科/专业面试”的形式和内容都各具特色,例如建筑学要求考生们利用PPT进行自我介绍,在5分钟时间内“有声有色”地展现自己对建筑学的理解;数学系则先向考生讲授30分钟新知识,之后马上就此进行笔试,再逐一进行面试,重点考察考生的数学思维。清华从2011年起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体质测试纳入自主选拔复试环节,在考生、家长和社会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积极正面反响,今年则进一步扩大测试覆盖面,原则上要求所有进入复试的考生均须参加体质测试,还受到许多兄弟院校“效仿”,今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厦门大学等均在自主招生中设立了体质测试环节。
另外,备受关注的清华“招飞”又向前推进。从今年起,清华大学与空军、海军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取得报考资格的考生,须在招生录取提前批次填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或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后先进行军政强化训练和体验筛选飞行,而后在合格者中,清华与军队飞行院校再根据高考成绩和个人志愿,择优确定“双学籍”飞行学员,没有被确定为联合培养飞行学员者继续在军队飞行院校学习。9月初,首批拥有清华大学和军队院校“双学籍”的32名飞行学员将正式从清华“起飞”。
每年四月份举办的校园开放日,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进一步了解清华的机会。“清小华”作为清华的招生吉祥物,从2013年开始以新面貌迎接各地优秀学子。
大力加强招生宣传 真诚深入服务考生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构建和不断完善以高考为主体,科学、多元、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阳光招生”的各项规定,既要让招生工作袒露在阳光下,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更要让考生们沐浴在阳光中,感受温暖、温馨、温情。
学校领导对招生工作一贯高度重视。校长陈吉宁在考前向考生发出《共铸中国梦》的邀请信,考后又写信鼓励新生为实现梦想“有恒力、练实功”;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在访问各省市时,都力推在招生方面与地方的合作,并亲自协调解决问题;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兼教务长袁驷和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副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韩景阳亲自出席中学校长会、招生教师动员会等,并多次赴各地走访省市考试院、中学,深入第一线悉心指导和亲身参与招生具体工作;其他校领导也利用各种机会,对学校的招生宣传等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在招生宣传和咨询中,各地招生组积极主动创新形式,广大招生教师以真诚对待考生、以真心打动考生、以真情服务考生,向考生介绍完整、准确、细致的招生信息,为考生提供专业、全面、深度的咨询服务,用长期树立起来的健康形象赢得了广大考生的高度信任。清华各地招生组由近500名教师组成,他们中大都是各院系的专家教授和各部门的领导骨干,一年来累计约2400人次赴全国各地开展宣讲和咨询,面向高中生组织了700余场讲座和报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县级或县级及以下的中学举办。以天津招生组为例,一年来招生组3次赴津举办面向全市考生的大型宣讲会,20多次到重点中学与优秀生座谈交流,9次邀请和接待中学领导和师生来校参观,在天津主流媒体上刊发清华招生工作的报道和报考清华的优秀生事迹共160多篇,通过招生组专用电子邮箱与考生通信解答问题200余件……有的考生深有感触地说:“正是从老师们不厌其烦的答疑解惑中,特别是看到很多复信是深夜发出,而深深感受到了清华人严谨热情的风范,从而坚定了报考清华的信心。”
来自浙江舟山中学的竺俊超同学,因身有残疾而行动不便,但双拐没有折断他翱翔的翅膀,反而激起了他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品学兼优的他成绩始终保持在全校前五,并顺利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核,获得30分加分,最终被录取到软件工程专业。清华大学浙江招生组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多次看望并鼓励他努力学习,来北京参加自主招生复试时,浙江招生组老师又帮他进行模拟面试,申请体质测试免测,来自清华的温暖陪伴他度过残酷的高三,并助力他最终梦圆清华。
来自甘肃的双胞胎姐妹花,姐姐杜玉洁入读社科实验班,妹妹杜玉娜入读法学院。记者 郭海军 摄
来自甘肃天水的双胞胎姐妹杜玉娜、杜玉洁双双以高分入围全省文科前十名,妹妹杜玉娜以629分考取全省文科第三名,姐姐杜玉洁以620分考取全省文科第七名,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而给他们填报志愿时提供专业咨询的也是一对出自甘肃的清华双胞胎姐妹花——兰州二中毕业生张媛和张瑾,2009年起,姐妹俩陆续加入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成为志愿者,主要负责考生填报志愿期间的专业咨询工作,今年她们牵手天水双胞胎姐妹,为清华大学招收了第七对双胞胎姐妹花。
学校招生办公室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在各省招生组都专门设立了宣传负责人。一年来,招生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集中发布招生新闻达37次,既坚决反对各种刻意炒作,又坚持实事求是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及时发布招生办法、招生计划、招生结果,特别是对保送生、自主招生的考核过程、最终分数、认定标准等,都做到高度透明,一方面使考生有一个公开、畅通的了解信息渠道,另一方面便于自觉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面对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清华在招生工作中积极运用电子邮件、短信平台、博客和微博等形式开展咨询和宣传,在4月和6月先后举办两场“我在清华等你来”招生咨询微博互动。从2011年开始,每年推出“顶你上清华——优秀新生成长故事”活动,已经先后“顶”出了全国各地300多位优秀的清华新生。2013年5月,《顶你上清华(第二辑)》出版发行,该书分为6大部分,分别介绍了学业领军、创新拔尖、行健自强、竞赛争锋、艺体特长、高考夺冠等不同类别的97位优秀新生成长故事。 “一本‘故事书’,十载成才路。我们用这些考生的成才故事解密成长成才规律,也传递了清华选才理念,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与共鸣”,于涵说。
清华大学梁植现状
《无问西东》已上映几天,电影叩问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关于青春、人生意义,关于向善向真。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广为流传:清华博士学霸“梁植”参加一档节目,说自己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的清华学历,但现在为毕业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希望导师支招。同为清华毕业的高晓松按捺不住火气,火力全开猛烈炮轰这位学霸。
高晓松直言自己知道梁植是目前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但对于一个名校生,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于找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
高晓松全程毒舌冷嘲热讽,甚至以一句重话对梁植全盘否定:“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炮轰完梁植,高晓松还不解气,继续炮轰当今的名校。他说最近清华的新校长跟他们一些清华校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说清华现在的校风,跟技校,那个蓝什么红什么技校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教你个技能去找个工作。”
让高晓松愤慨的,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传到了这一代,他们竟然如此浮躁和势力,无论你多么慷慨激扬,热泪盈眶的讲人生理想,他们最后只关心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国企还是外企。
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后,更能理解高晓松为何怒批清华博士学霸。
《无问西东》讲的是四代清华人,用大学精神点拨和引导青年去叩问内心,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交相呼应。
时间在四个故事之间切换,所有的故事被一种高尚的大学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指引着人们去面对盲从、黑暗、动荡、浮躁的时代,给我们精神世界闪耀的光芒;这种精神,逆流而上,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渴望,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大学精神也就是大学存在的价值: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朝朝暮暮的陶养着我们,转化而为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和心胸,转化为每个生命的生长与安顿。
可现在,大学教育已然成为功利场。
功利教育的现状令人痛心,连梁植这样的中国顶尖名校的博士生都完全沦为功利教育的牺牲品,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名校里被熏陶了这么多年,面对电视观众,只能嗫嚅地问出“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跟我过去的经历更加贴近” 这样初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普通中专或者大专毕业生一直在问的问题,而他对于为什么要读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没有任何深入的思考,只觉得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样的人在当今的名校里比比皆是,他们是学霸教育的产物,骨子里是不愿意去改变现实社会的,因而才会一直梦想着去找一份好的工作,而缺乏对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功利教育,跟当前很多学校和老师的不作为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了。
正如复旦大学青年教师董仲蠡所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
学生们无比仓惶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声誉而教学,甚至很多大学教师无心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心钻在各种跟企业合作的项目上大笔捞钱,而他们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不过是他们的廉价雇佣工,直到学生们不再称呼老师为“先生”,而是胆战心惊称呼他们为“BOSS”。
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我们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今天,清华的博士生学霸梁植只知道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在上个世纪初周恩来仅仅十二三岁的时候,却能回答给他的老师这样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样的差距,我们是应该为当前的教育感到欣慰还是应当感到难过呢?
更有敢于批判现实的说法,是来自钱理群教授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说。在2012年的研讨会上,他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理群教授
“不要对大学抱有多大的幻想,这里有的老师上课也会非常无聊,这里的有些东西会让你感慨腐败已深入到滋养精神的这个殿堂。大学经不起你们太美丽的希望。”这是一名复旦大二学生发在网上的文章——《我和复旦》。
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现实。他们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我们追求的级别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所以你看当今大学,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那么真正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钱理群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由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连自己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好要求别人心怀天下纯粹是扯淡,不知道你高晓松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所想的是天下大事还是衣食住行,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人我们叫他什么你自己心里应该有点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