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3 22:11:11
翻开资治通鉴,满纸的古文,你还能看懂几行字?这个是个白话文的世界,没有翻译的资治通鉴就像天书一样,绝大数人都不能看懂。今天小编分享一下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txt下载。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这么长的一部书,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全文的话,可以看看这10句浓缩了整部巨著的精华,运用到作文中,能为作文增色不少。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柏杨的出现似乎总是伴随着争议。近日,他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第1辑《秦风汉雨》4册出现在各大书业网站和书店,以后还将每20天推出1辑,一共出版9辑,共36册。该书一上市,再次引发了关于古籍白话今译得失的激烈争议。
正方:今译打破了古今文字的隔膜
“跪求柏杨版资治通鉴”,这是记者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帖子的标题。记者随即与这位网友取得联系。他称自己一直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但学的是工科,“古文也就停留在高二的水平吧,很多古籍根本没法看。”“跪求”是因为他曾看到一本“柏杨版通鉴”,不仅有白话文翻译,而且地名、官制等,都是“现代”的,一看就懂。
对包括“柏杨版白话通鉴”在内的古籍今译图书,很多读者都表示了欢迎。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李学毅说,对多数人来说,古文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现在大家学习工作的压力都很大,不可能有谁为了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历史而花大力气钻研古汉语和某些知识。如果能有通俗易懂的方式读古籍就好了,真的喜欢了,再找原典来看也不错。对于有人提出的翻译质量的问题,李学毅表示,其实对多数人来说,对古籍只是要大致了解,所以并不要求那么精确。他的一位同学则干脆说,他就愿意看柏杨有错误的翻译,因为文笔很好,看得爽。他认为任何书都是首先要人看,然后再说好不好。
由北京邦道文化有限公司策划的这套书,不仅设计典雅大方,内容上也多有更新。据邦道的老总何勇斌介绍,柏杨出狱后,以自己的监狱号297命名书房,意思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监狱,他在这个“监狱”里一待10年,就是为了翻译《资治通鉴》,并坚持史地不分家,亲自绘制地图。这次出版,责任编辑也颇用心,做了大量专业名词的修订和校正工作,对不适合内地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地方都作了相应变通。这样的精品图书,对于文化普及意义巨大。
反方:今译是粗制滥造的胡闹
中华书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对古籍白话翻译表达了激烈的反感和质疑。他认为,连祖宗的书都看不懂,本来就不应该,还偷懒吃别人嚼过的馒头?现在流行的很多古籍翻译,纯粹是胡闹。他主张读古籍应该用注释,而不能翻译。至于专有名词,注释就能解决问题,而且比把“京兆尹”译为“北京市长”,“兵部侍郎”译为“国防部长”更准确,信息量更大。另外,白话翻译跟绘本一样,助长了浮躁的阅读心态,不利于纸本阅读的发展。
这位编辑的观点虽然激烈,却不无道理。现在市场上古籍文白对照本的出版确实泛滥,其中粗制滥造的不在少数。有的翻译文不成句,有的选本非常随意,几乎没有标准可言。而且动辄几十册一大盒,价格在千元甚至数千元。长沙定王台图书市场的杨益才老板说,这些书根本就是“攒”出来的,找几个在校学生,随便给点钱就做完了,还有的干脆用翻译软件做。那些真想学点东西的人,误看了这样的书,岂不是被害?
有人对柏杨的翻译提出质疑,如将“城不浸者三版”(城只差六尺就洪水没顶了)译成“三块木板没被浸没”,何勇斌强调,这些在新版本中都作了修订。对这些瑕疵,清华大学的何兆武教授表示应宽容和理解,他说,翻译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有错是难免的,质量高低的分别要靠读者自己去把握。中国政法大学的孙美堂教授认为,古籍阅读应分3个层次:专业研究人员当然要看原典;从事相关研究的可以借助注释本;而对于普通读者,选择译笔流畅的翻译读本就很好,甚至不一定是完全忠实原著的文本。对于他们,引发和保持兴趣是第一位的。
前景:今译也许成为新的翻译类别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一直坚持“任何东西都可以翻译”的原则,他认为古籍译白话的工作不仅必要,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必要,因为读者和阅读世界的分层分化以后会越来越突出。搞研究的人可能永远不看通俗读本,而普通读者只需要通俗读本就够了。杨宪益认为,古籍翻译可以成为一种专门的翻译类型,就像中外文互译一样,古文和现代汉语是两种差别很大的语言系统。这种情况在全世界并非绝无仅有,比如现在有的西方人看莎士比亚就有困难,因为是古英语。不过中国的白话改革不过百年,就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年人不能读古书,是非正常的情况,他对此表示遗憾。
或许,现在的当务之急,已经不是讨论古籍翻译是否合法合理,因为这已经是事实和大势所趋,重要的是应该尽快建立高水平古文今译的翻译队伍。现在精于古籍的学者大多不屑或无暇做白话翻译工作,而市场需要又催化大量的粗糙翻译,这才真正令人堪忧。
或许,从柏杨的“白话本资治通鉴”开始,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更优质的古籍白话译本出现?期待更多有文化责任心的学者从事这一项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