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名人简短事例50

时间:2019-09-05 19:57:14

听一个名人故事,学习一段人生经验。今天小编分享一下名人简短事例50 简短的文字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起来学习一下,对我们的孩子很有教育意义。

名人简短事例50

《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这部纪录片,带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制片公司的首部作品”的光环,在Netflix这个视频流媒体平台的加持下,拍摄的又是中国人在美国“铁锈地带”开办工厂的事情,几乎就是流量神器。

绝大部分媒体关于本片的讨论,都聚焦于奥巴马夫妇新成立的“高地制片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甚至全球化、中国投资美国这样的话题。笔者通过该片两位联合导演之一的李米杰女士,从中国纪录片人的角度,向《美国工厂》的两位导演,以及两位中国联合制片人发出了采访问题,得到的答复是,目前媒体的采访请求,都需要等待Netflix批复。

Netflix对于自己作品的传播,严谨到了苛刻的地步,这是业内常识,再加上奥巴马的标签,于是访谈就变得无法预期了。

然而《美国工厂》已经播出,也有大量的影评和访谈。通过这些公开材料,笔者从一个纪录片从业者的角度来谈一下《美国工厂》。

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曾经有好几家美国大型汽车制造厂。20世纪初,当地汽车厂陆续被关闭,转移到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2008年12月,通用汽车公司关闭了代顿市的最后一个工厂,大量当地人失业,城市陷入萧条,沦为“铁锈地带”。

导演斯蒂夫(Steve Bognar)和朱莉娅(Julia Reichert)夫妇两人,就生活在代顿市旁边。2009年,夫妇俩拍摄通用汽车厂关闭的短片《最后一辆卡车:通用工厂的关闭》,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提名,并在HBO上播放。

2014年,中国的福耀集团,买下代顿市的通用汽车旧厂房,改造成玻璃厂,并招聘当地人上班,此事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作为纪录片导演,斯蒂夫和朱莉娅的灵感被触动了。随着几百个中国工人和管理者来到代顿市,他们如何适应美国生活?中国与美国的管理者和蓝领工人之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有趣的故事。

恰好福耀玻璃想找一个团队,记录他们在美国的开厂过程。于是两位导演就开始了跟踪拍摄。

获取被拍摄者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导演首先告诉所有的被拍摄者,他们做的是独立纪录片,跟资方、管理层、工会完全无关。两位导演的住址,距离拍摄地开车仅有25分钟,经过频繁的来往和持续的拍摄,摄制组和被拍摄者逐渐建立了互信,甚至可以进入被拍摄者的家庭空间。

对此,曹德旺先生非常大度,并没有反对。相反,他给了拍摄团队自由出入的门禁卡。

从2015年2月开始,到2017年12月结束拍摄,五位摄影师去拍摄了几百次,跟踪特定的人与场景,积累了1200个小时的素材。在拍摄中,他们时刻在问:“哪里有悬念和冲突?谁碰到麻烦了?什么原因?结果如何?”

由于拍摄环境极其嘈杂,挑杆式录音完全不管用,人物对白全部用领夹式麦克。

由于大部分工人做单调性重复工作,很容易走神。摄制组白天拍摄他们的工作状态,晚上就跟随他们回家做访谈,让他们回忆当天的所思所想。影片将被访者的独白,和他们的工作状态剪辑在一起,仿佛被拍摄者在工作中自言自语,观众能听到被拍摄者内心独白。

最初,导演想围绕着核心问题“所有人的努力都能成功吗?”来展开故事,更详细的则是“在美国传统产业地区,一个中国投资的工厂,2000个美国蓝领工人,300个中国管理者和培训者,所有人的努力都能成功吗?”

但随后他们发现,对于不同的人,“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

导演们认识到,没有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之别。每个人都面临挑战和压力,为了各自不同的“成功”定义而努力。

两位导演说,优秀的纪录片导演,需要去理解并展现出被拍摄者的情感。在此片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最大的挑战,是去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

创作团队加强了对中方人员的拍摄。由于不懂中文,导演邀请到了中国联合制片人张苡芊女士和李米杰女士加入团队。

在中方联合制片人的帮助下,创作团队还来到中国,拍摄福耀玻璃的年会。

两位导演后来说,两位中方联合制片人,不仅在语言上、和中国人沟通上,而且在文化理解上,给与创作团队极大的帮助。

比如,美国人是在被肯定和被尊重的氛围中长大的,而中国来的师傅,很少夸奖他们,这让美国员工很不开心,认为没有受到尊重。然而中国师傅并非不尊重他们,而是不习惯夸奖。

比如,中国员工喜欢遵从师傅的命令,而美国员工喜欢师傅告知这么做的理由。

比如,中国员工为了更好的生活,愿意长时间加班。而美国员工则认为,工作不能过于影响生活。

不同的期望,对工作和生活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冲突。这些冲突,跟钱有关,也无关。

虽然影片的初衷,是两位导演对美国蓝领失业工人的同情,但导演最后决定,在《美国工厂》的剪辑中,他们不提供答案,而是抱着尊重的态度,尽可能把各方的观点,都放到影片中。

如果选择某一场景,他们要考虑,是否需要另一个场景来平衡?

导演说:这部影片就像《唐顿庄园》一样,观众既能看到贵族的观点,也能看到管家和佣人们的观点。

导演希望在这个越来越极端化的世界,让各方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处境。

然而导演也说,一旦有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有了“我们比他们更好”的优越感,达成共识的难度就加大了。

在影片的最后,工人的岗位逐渐被机器人所取代。在影片结尾处,镜头凝视着熙熙攘攘的美国工人的脸庞,以及同样熙熙攘攘的中国工人的脸庞。

项目开始时,两位导演只能自己辛苦筹集资金,坚持拍摄。后来获得了Participant Media关注和投资,才得以搭建专业团队。

这个Participant Media大有来头。它出品的电影《罗马》,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奖。最近几年的纪录片佳作《鲁斯·金斯伯格》《他们叫我马拉拉》《沉默之像》《不可忽视的真相》也都是它的作品。

在Participant Media的资助下,两位导演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雇佣了剪辑师来建构故事。经过18个月的剪辑,《美国工厂》在2019年1月份获得了当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美国纪录片大奖提名,以及最佳导演奖。

在圣丹斯电影节上,Netflix的高管带着一位陌生人士和两位导演见面。这位陌生的人士自称是“高地制片公司”的高管。他说奥巴马先生看了此片,很有兴趣,希望能作为该片的出品方之一。

直到这个时候,两位导演还不知道,奥巴马和这个“高地制片公司”公司,以及Netflix是什么关系。实际上,“高地制片公司”是奥巴马夫妇和Netflix合作的制片公司,2018年5月份才刚刚成立。

2019年6月份,两位导演和奥巴马夫妇在华盛顿见了面。朱莉娅问奥巴马:“以您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看上了这部片子呢”?

奥巴马回答说:“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让我们理解其他人的生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共识,这也是我和米歇尔创办的这家制片公司的初衷,也是让《美国工厂》成为这个公司首部影片的原因”。

米歇尔回答说:“我出自蓝领产业工人家庭,我能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处境”。

2019年8月21日,Netflix以28种语言播出《美国工厂》。

在中国,由于《舌尖上的中国》《22》,以及这次的《美国工厂》,让不少圈外人知道了纪录片。

如果没有巨大的网络点击量和创纪录的票房,或者像奥巴马夫妇这样的政治明星和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巨头的加持,纪录片进入不了大众视野。

当纸质媒体还盛行的时候,政治、经济新闻总是占据头版,体育放在最后,也能吸引眼球,而“文化”夹在中间偏后,寥寥几页,一副可有可无的神态,还经常和“娱乐”混在一起,让搞文化的人没脾气。

那么,纪录片是什么?它是否在电影艺术甚至在社会讨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工厂》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纪录片导演赵琦说:纪录片是用时间来换取故事。

纪录片导演和他们拍摄的对象,面对的是开放的未来。在未知和未来面前,创作者放下身段,仔细聆听和体会,实事求是地观察和纪录,让故事在时间中自然生长,并通过创作者的慧眼和心灵,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故事,这或许是纪录片最宝贵的特点。

电影导演张杨说,和剧情片不同,纪录片导演无法从一开始就给观众一个起承转合的逻辑。但有趣的是,生活本身的矛盾性和戏剧性,让导演在另一个层次上,找到某种起承转合的逻辑。纪录片的生命力就在于此,你是编不出来的。

《美国工厂》两位导演说,在拍摄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在摸索,来尝试理解眼前发生的事情。

有评论说《美国工厂》是“直接电影”或“观察式纪录片”,俗话讲摄影机是“墙壁上的苍蝇”。这种电影流派尽量不对现实进行干预,有一套理论体系和艺术标准。在《美国工厂》这部片子中,充分地展现出这个流派的优势。

然而不同导演的初心和人文关怀,境界还是非常不同的。纪录片说到底,拼的是导演的整体素养,是对社会的感知,而不光是理论素养和拍摄剪辑技巧。

同样是拍普通人,法国导演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的纪录片就担得起《人类》这个名字,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就担得起《中国》这个名字。

《美国工厂》这么好的选题是怎么找到的?纪录片导演陈为军说:“好的选题就在你身边50米内”。《美国工厂》两位导演拍摄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长短两部片子分别获得圣丹斯大奖和奥斯卡提名。

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说:“我从事纪录片创作三十多年,目睹了国家的变迁,我用什么样的作品,来与中国的发展相匹配呢?”

《美国工厂》的两位导演,朱莉娅从业50年,拥有三个奥斯卡提名、两个圣丹斯大奖、一个艾美奖。她从来不拍名人,只拍普通人。她说:“普通劳动人民的故事、困境、和希望,与名人故事同样引人入胜”。由于她对当地平民的关心、对于世界的好奇、对于社会的贴近,让她完成了《美国工厂》这部作品。

《美国工厂》涉及到全球化、产业转移、文化冲突等众多宏大话题,在中外媒体和观众群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导演对此的观点是什么?

如前文所述,导演不提供答案,而是抱着尊重的态度,尽可能把各方的观点,都放到影片中。

从福耀集团的角度来说,其初衷仅仅是想记录工厂的开业。但对于导演的独立创作诉求,曹德旺先生非常大度,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影片播出后,代顿市的工会代表说,他们希望这个片子能让当地人看到。

科学哲学家卡尔·亨普尔说过,科学的功能是“解释”,人文的功能是“理解”。无论是《美国工厂》的两位导演,还是奥巴马总统,一直强调的关键词就是“理解”。生活并非黑白分明,而是连续的灰色。人也不是绝对地好坏分野,而是复杂多变的。纪录片导演感受这种细微的差别,通过影像,把现实的不同灰色呈现给观众。

奥巴马对导演们说:“尽管大家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如果能面对面地交谈,尽量去理解彼此的处境,就有可能找到共识。”米歇尔则说:“我喜欢本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把不同的人群放在了一起,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片子本身不提供观点,但却充满了力量。”

如果我们从《美国工厂》中看到了相互理解,并能运用到讨论和待人接物中,这个世界有可能会变得更好。

“名人马汇”论坛多角度讲述蒙古马的故事

8月21日,由呼和浩特市委、政府主办,呼和浩特市文联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马文化节暨首届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名人马汇”论坛在呼和浩特开幕。

论坛邀请邓九刚、田彬、海德才、马铁、李文俊、高雪峰、赵如意、殷福军等我区研究马文化或从事马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文化名人、知名作家、艺术家现场讲述与马相关的文学和文艺创作,讲述马背民族与马相关的生活和历史文化。

论坛上,大家分别围绕《马与茶演出的世纪交响》《关于画马的追求》《现代诗歌与马》《蒙古马摄影欣赏》等主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蒙古马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历史地位、重要作用,讲述了对蒙古马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创作作品过程中与蒙古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据论坛主办方介绍,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来,首府马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涌现出一批马题材文艺作品和研究成果。举办“名人马汇”论坛,就是要充分发挥自治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优势,用万马奔腾的气势、快马加鞭的劲头、一马当先的勇气,推进马科学、马产业、马文化协同发展,推进呼和浩特市国际马文化博览之都建设。 

相关文章
商朝四大诸侯实力
商朝四大诸侯实力

导语:说到在我国历史上,对当朝帝王威胁最大的就是地方势力,往往每个朝代基本上....

中国最繁荣的朝代排名
中国最繁荣的朝代排名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替众多,每一个朝代都在推动文明的道路上做出过不可否....

燕洵最后还爱楚乔吗
燕洵最后还爱楚乔吗

燕洵最后还爱楚乔吗导语:相处七年,爱了她七年,最后却发现她是个特工,失望之极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去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去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去处导语:我们知道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就开始了软禁生涯!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导语: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我国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小故事,有些名人故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