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19-09-01 20:01:30

时光荏苒,中国历史已经发展了五千多年,留些下丰富了传统文化。作为继往开来的继承者,我们又该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呢?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人肩上的责任。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我国正在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怎么样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呢?我们首先看一看历史上一些伟人对民族复兴的论述。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所在。”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定他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我们也都知道,习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参观了曲阜之后有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有的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复兴。正如习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所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

中国精神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一下的话,我们可以概括成八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是朱熹提出来的。另一种八德的说法是孙中山先生所概括的,他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八德”,我们把重复的去掉,就留下了12个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整个《四库全书》的精华就用这12个字就概括得淋漓尽致了,这也称为中国精神的代表。

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他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在这个讲话中,习总书记也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谈起。

--------------------正体----------------

我们都知道,我国正在处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怎麼样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呢?我们首先看一看历史上一些伟人对民族复兴的论述。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於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於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於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於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所在。”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定他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我们也都知道,习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参观了曲阜之后有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有的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复兴。正如习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所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心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

中国精神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一下的话,我们可以概括成八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是朱熹提出来的。另一种八德的说法是孙中山先生所概括的,他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八德”,我们把重复的去掉,就留下了12个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整个《四库全书》的精华就用这12个字就概括的淋漓尽致了,这也称为中国精神的代表。

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他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於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积淀著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在这个讲话中,习总书记也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著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於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那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谈起。

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该怎么传承

年关将近,中华传统文化之问再起,笔者整理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的文章《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当中的一些观点,供广大网友参考,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谚语有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的是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一样,而相距一千里其“俗”就会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可见,“风”和“俗”两个不同的概念。葛剑雄教授认为,“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也比较小,所以影响也是较为有限;“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

举个例子,在古代中原地区,人们的服装一旦形成一种基本的形式,就会长时间延续,这就是“俗”。同样形式的服装,有的地方的人喜欢这种颜色,有的地方的人喜欢那种颜色,这就是“风”。

葛剑雄教授认为,“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所以,不是所有过去存在的文化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国家如此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呢?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在今天遇到了传承的危机。葛剑雄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当代中国这40年,发生了过去三千年从未有过的巨变,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与“承”是两个概念,“传”是无条件的完全保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葛剑雄教授认为我们应当无条件地先把它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不致让传统文化失存,其中包括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当中的“传”。

“承”是继承、发扬,不仅要保存还要把它发扬光大。葛剑雄教授认为,“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也就是说,“承”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有用的部分要在现代中国发扬光大,对于其糟粕部分当然是要扬弃。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变化、融合发展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兼收并蓄当中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人,当然要优先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现在有人提出要恢复汉服。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汉服可以作为礼服在适当的契机出现在适当的场合,而不应无原则地为恢复汉服而不分场合地穿着汉服。通俗来说,衣服是为人类服务的,不能一年四季不分场合都穿一款服饰。正如葛剑雄教授所说的,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空洞地背一背传统经典或模仿一些传统的穿戴,那种传承其实是形式主义,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关键在于文化内涵与形式的创新转化

对于传统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进行内涵与形式的创新转化。关于这点,葛剑雄教授认为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葛剑雄教提出,传承传统文化,切忌混淆“精华”与“糟粕”。一种文化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部分,我们自然要传承弘扬。否则,抛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用,而完全把目光投向外国文化,那是舍近求远。有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一些浅显的学问,甚至一些糟粕的东西,都贴上“国学”的标签,视之为“精华”。比如说《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不过是古时的扫盲课本,虽然人们在解读时可以“丰富”其中的很多道理,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有多么适合今天的少年儿童。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理解认识它的内涵,还要与现代社会的实践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形式的创新,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发扬光大。传承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读读古人的文章那么简单,关键是要把古人的智慧运用现代中国的建设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表述明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当前我们正在着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渊源,从而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进而,对于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大量的论述,包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等,值得格外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做出了明确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理论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挖掘出来、阐释清楚,是推进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宏伟、博大精深,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宝贵的文化价值资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提供传统智慧和精神支撑。

二、依托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最具体系化、持续性的知识和价值传播的阵地,学校教育伴随个体思想、情感的发展而开展知识和价值的教育,更能将教育内容融入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其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值得格外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学校教育”,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正面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先后于2014年、2017年、2018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细致的部署。

三、注重文艺传播。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多样化文学艺术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知识和价值的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援引鲁迅先生的话强调文艺作品的价值:“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所以,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我们更要有意识地通过多样化的文艺产品,表现好、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使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四、加强文物保护。历史文物是传统文化的物态化遗存与历史见证,凝结着民族智慧、精神、价值、审美等多重要素,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而深刻地诠释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深化了我们的认识与理解。为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避免高速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矛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既要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也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从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推动各种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推动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发挥礼俗功能。礼仪规范、民俗节庆,是特定社会共同体成员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关人际交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方面具有集体性、一致性的规范,这些规范实际上是该社会主导性价值的仪式化体现。礼俗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进入社会成员内在意识并规范其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能够很好地“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社会教化作用。毋庸讳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文化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发挥其知识传播和价值教化的功能,因此,当前要格外注重以政府主导、专家与民众参与的方式,重新激活传统的礼仪民俗,使之与现代价值相适应、现代生活相适应,从而在重新走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对于社会个体的价值塑造功能。 

相关文章
王莽穿越的物证铜镜
王莽穿越的物证铜镜

网上关于王莽穿越之说议论纷纷,并且还有各种证据。今天小编介绍一下王莽穿越....

信阳是南方还是北方
信阳是南方还是北方

导语:信阳地处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历史上信阳归属一度变异!那么信阳是南方还是....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导语: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国运中,出现了十六位皇帝,但大部分皇帝十分另类奇....

世界100伟人排行榜
世界100伟人排行榜

导语:在世界历史的浪潮中,涌现出无数的杰出伟人,他们在灿烂的文明里直接或者间....

秦始皇之墓开棺图片
秦始皇之墓开棺图片

导语:其实有关秦始皇的网络传言有很多,特别是西安秦始皇墓,被列为中国的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