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9 16:02:07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在杨坚的治理下是非常强盛的。可是杨广继位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地挖掘大运河,以至于后来天怒人怨,一步步走向灭亡。那么杨广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
杨广是怎么灭亡的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隋朝的灭亡是杨广一手造成的。也正是因为他一些政策上和战略上的错误方针,造成了隋朝过早的灭亡。关于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特别的多,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事件那就是杨广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也可以称之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古称辽东,很早即入中国版图,只是后来被高句丽侵略占了而已。
那么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三次征讨高句丽呢?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有位下臣黄门侍郎裴矩,他曾经就告诉过隋炀帝:"高句丽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个用竹子记录的国家,大周的时候特意给了箕子的封号,到了汉朝当时还只是三个分开的郡县,直到晋朝的时候才占领了辽东形成了现在的高句丽"。 裴矩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还有就是高句丽四处联结反隋势力,一直在隋朝的边境兴风作浪,是隋朝边境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所以才有了杨广三征高句丽。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在大业八年(612年),以要恢复辽东故地为借口,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因此借口高丽王不肯入朝,下令东征。这次征讨高句丽是杨广用了两年的时间做准备,从南北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兵分水路两军: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并在实地集中造船,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导致皮肤溃烂,腰部以下部分都生蛆,造成病死的民众很多。另征调民夫二百万,用以运送衣甲、粮食等,来保障行军后勤。这次的征讨可以说隋军以惨败而告终。无论在财力上还是军队的损失上,对于隋朝来说都非常的惨重,但是隋炀帝仍然没有吸取教训。
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在大业九年(613年)。距上一次征讨只过去了一年,隋炀帝就开始发动了第二次征讨战争。渡过辽水同样围攻辽东城,双方正你来我往的拉锯战时,隋朝与高句丽都伤亡惨重。而国内杨玄感感觉杨广会找机会要杀掉他,便乘着杨广带兵出征的机会起兵反隋,洛阳告急。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辽东没有攻下来,而后院又失火,杨广两头都没有顾上。这一次仗还没有打多久,就已经狼狈的把军队带了回来。部分没有及时撤回的士卒还被高句丽杀掠,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员,攻打高句丽。可是隋军士卒在东进的路上就开始相继逃亡。不久后隋朝国内已经大乱,而且征调的士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这时高句丽也因为多年同隋朝的战争,使国力衰弱,就派遣使者假意向杨广投降,隋炀帝非常高兴,更是因为隋末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借此机会议和收兵班师返回。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政权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巨额物资损失,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经济,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隋朝末年,是一个堪比三国时期的乱世,全国各地爆发了起义运动,最终,由李世民所率领的李唐军队,逐一消灭了其他起义队伍,推翻了仅历二世的隋朝。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昏庸无能,也有人说,隋炀帝杨广不体恤民力,三征高句丽,导致民不聊生,最终自己葬送了自己的隋朝。
在唐代史书中和隋唐英雄演义里,都将隋炀帝杨广描绘成了一个杀父夺位,昏庸无道的暴君。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隋炀帝杨广并不是一个无道昏君,隋朝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隋炀帝的昏庸无能。恰恰相反,是因为隋炀帝太能干了,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为何这样说呢?下面,请来听听笔者的分析。
1.杨广改革节奏太快。隋朝刚统一天下后,隋文帝杨坚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隋朝国力恢复极快,百姓日子过得蒸蒸日上。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他一改父亲相对缓和政策,改革步伐加快。首先,他下令修建京杭大运河,目的是为了能将富庶分南方物资能快速运输到北方。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很多物力人力。但隋炀帝太心急了,他为了最快修建好京杭大运河,征用了太多民夫,不顾民夫的体力,沿途百姓一片怨声载道。
之后,杨广又大力修建新都洛阳,又耗费了大量民力。本以为京杭大运河与新都洛阳修建完毕后,百姓能好好休息下了。结果,隋炀帝又下令征调民夫,北上征讨高句丽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强大的隋朝部队竟然没能征服弹丸之地的高句丽,相反,隋朝大军惨败,无数士兵民夫死亡。连续三征高句丽的惨败,直接掀起了反隋浪潮。乐观的说,修建京杭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举措,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隋炀帝太过心急了,想短时间内就完成这些大事,无疑是为隋朝埋下了亡国之根。
2.杨广触犯世家利益。自汉朝开始,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灭亡,都离不开世家门阀的存在。隋末乱世的开启,亦是如此。隋朝时,选拔人才的标准采用的是三国曹魏就开始使用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虽然理论是是给寒门平民有了一条做官的路子,但其实高官的名额还是牢牢控制在那些世家门阀手里。隋朝时,以五姓七望为首的世家实力,连杨坚杨广父子都不敢轻视。
而为了打破世家垄断人才选拔的局面,杨坚设立三省制度,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并且开创了科举制,公开向全国选拔新的人才。三省制度与科举制的创立,无疑狠狠触犯了世家的利益,所以他们开始有了反心。为此,他们暗地里扶持起义军队,企图推翻隋朝,扶持一个听他们话的新王朝。李渊李世民背后所代表的,正是代表了关内李家等多个顶尖世家的利益。因此,隋朝的覆灭,跟隋炀帝的举措触犯了太多世家门阀的利益有关。
3.杨广得不到百姓支持。隋朝的覆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不到天下黎民的支持。我们现在看来,杨广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条至今都在服务社会的人工大运河,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在那时,在许多百姓看来,是劳民伤财的。百姓认为,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是为了方便自己游玩享乐,能更快到南方而已。
三征高句丽,本是因为高句丽屡次侵犯我国边境,为了国家边疆稳定,杨广才发动征讨高句丽之战。但在百姓眼里,却是杨广个人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古代百姓眼光毕竟具有局限性,所以他们就无法理解杨广的所作所为。相反,为何李世民能在唐朝统一统一天下后,创立了贞观之治。其实,一方面是因为百姓拥护李世民的统治,另一方面,是李世民继承了杨广的庞大遗产,光粮食一项,直到唐朝灭亡了,隋朝所囤积的粮食都没吃完。
可以说,杨广并不像后世史书形容的那样不堪,相反他很有作为。但因为种种原因,结果葬送了强大的隋朝,便宜了李世民等人。而李世民等人,为了掩盖自己谋朝篡位的行为,就在史书里歪曲杨广的形象,让后人以为杨广是一个无道昏君。不得不说,杨广跟秦始皇命运有点相像,同是为国为民,却成了一个无道昏君。李世民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点上李世民比杨广聪明得多,他为政举措都能得到百姓支持,而杨广竭心尽力一生,到头来还得不到百姓支持,反而要推翻他的统治,也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