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9 15:58:47
北宋灭亡后,以赵构为首的皇室,拥立赵构为南宋的新皇帝。建都临安后又苟延喘息了几百年。但始终没能收复失地。以下是南宋历代皇帝列表 他们就是死于安乐最好的明证。
南宋历代皇帝列表
历朝历代皇帝大盘点——南宋篇
1、宋高宗: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赵构生于宫中,历任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等职,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长兄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为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赵构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赵构禅位于皇太子赵昚,被尊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2、宋孝宗:赵昚 (1162年—1189年)
赵昚(shèn),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生于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公元1127年11月27日,崩于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宋孝宗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在位27年,宋孝宗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南宋绍熙五年宋孝宗(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3、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绍兴二十年(1150年)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禅位,赵惇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因病崩于寿康宫,在位5年,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4、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十月十九日(1168年11月19日),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授予明州观察使,封英国公,十二年(1185年)三月封平阳郡王,十六年(1189年)三月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5、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原名赵与莒,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 执政后期,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国灭金。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宋理宗在临安去世,在位40年,享年60岁,遗诏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咸淳元年(1265年)三月葬于会稽府永穆陵。
6、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赵禥(1240-1274),南宋皇帝,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赵禥在位10年,即位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1274年8月12日驾崩于临安,年35岁,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葬会稽永绍陵。
7、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恭帝,赵显(音显)(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谥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宋恭帝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宋恭帝被立为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19岁的宋恭帝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宋恭帝长大以后对西藏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八岁那年,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赴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lha-btsun)学会了藏文后,翻译《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著作为藏文。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宋恭帝鞋诗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宋恭帝对当年元朝政府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而触犯了文字狱。后来被元朝皇帝发现,大怒,遂下令赐死宋恭帝,死时享年53岁。
8、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赵昰[shì](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也称宋帝昰,是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共在位2年,卒年9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宋恭帝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赵昰在母亲杨淑妃和弟弟赵昺、国舅杨亮节、谢太皇太后的侄儿(宋理宗的驸马都尉,应该是赵昰的姑丈)杨镇、赵氏皇族人员秀王赵与檡等的陪同下,由谢道清秘密派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并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带自募之义军和殿前禁军护卫,出逃婺州。赵昰登基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时年只有7岁。虽然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端宗只能由大将江万载、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江万载父子带兵奋力击退刘深,扶赵昰上船避入广州湾对开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万载扑入狂风巨浪中奋力将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万载自己却不幸被海浪卷走没了踪迹;眼看三年来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大臣被海浪吞没,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岛)。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不到一个月后(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9、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宋怀宗赵昺(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赵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生母为俞修容。1278年4月在冈州即皇帝位,改元祥兴。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与蒙元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
宋高宗赵构,南宋王朝的建立者,宋钦宗的异母兄弟。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汴梁城,俘获徽钦二帝及皇室宗亲北上而去,其中就包括赵构的母亲韦妃。靖康之变后,20岁的赵构得以幸免,并以亲王身份在河南商丘建元称帝。起初南宋政权重用抗金名相李纲,随后赵构同宠臣赶走了李纲,放弃了中原地区。在抗金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赵构却担心迎回钦宗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于是下令各路军马班师回朝,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宋孝宗赵昚,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由于宋高宗在战乱中失去了生育能力,流落民间的赵昚被幸运地选中为高宗的继承人,自此宋朝的帝位又回到了太祖一脉手中。1162年,高宗禅位于孝宗,赵昚即位后重用主战派大臣,并平反了岳飞的冤案。1164年,孝宗任用抗金名将张浚为北伐主帅,锐意收复中原,北伐前期较为顺利。遗憾的是,由于军心涣散、主将失和,北伐最终以失败结束,孝宗自此将精力转移到内政上来。
宋光宗赵惇,南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孝宗的第三子。1187年,81岁的高宗去世,悲痛欲绝的孝宗执意为高宗守孝三年,并将国事交给太子赵惇打理。1189年,赵惇正式登基称帝,册立李凤娘为皇后。李皇后性格毒辣,经常挑拨赵惇和孝宗之间的父子关系,以至于赵惇十分畏惧看望孝宗,直到孝宗临终也没能见儿子一眼。赵惇一生活在李皇后的阴影下,这对他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刺激,随着病情日益加重,赵惇在退位前的行止宛若疯子。
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理学氛围浓厚的宋朝,光宗迟迟不为孝宗发丧的行为引起了臣僚们极大的愤慨。1194年,在大臣赵汝愚和韩侂胄的拥护下,太子赵扩登基称帝,是为宁宗。宋宁宗时期,南宋与金的关系严峻,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宁宗采取了“崇岳贬秦”的建议,追封岳飞为鄂王。1204年,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北伐最终以失败结束,南宋与金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和议条件较以前更加苛刻。
宋理宗赵昀,南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宁宗之侄。赵扩是北宋越王赵德昭的九世孙,与宋朝君主的血缘关系本已疏远,却幸运地被膝下无子的宁宗选中进宫。宋理宗在位四十年,唯一值得一说的是联蒙灭金,金朝灭亡后,赵扩派人将金哀宗的遗骸置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的在天之灵。尽管金哀宗给出了唇亡齿寒的警醒,但报仇心切的赵扩并不理会,这为后来南宋灭亡埋下了隐患。1234年,赵扩派军进驻中原地区,却因蒙古军队的袭击败退而归。
宋度宗赵禥,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南宋最后一位成年皇帝。赵禥是理宗赵昀的养子,1264年即位称帝,此时南宋的外敌只剩下了蒙古帝国。强盛的蒙古军队南下,南宋偏安江南的地位也遭到了威胁,赵禥不仅没有励精图治,甚至整日声色犬马,虚度光阴。胆小无能的赵禥宠信奸臣贾似道,总是在元军南下破城时,拦住假意出征的贾似道。贾似道也乐得赵禥荒废政事,这样他好专权擅政,南宋王朝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日益衰落,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