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7 16:32:17
互联网运用而生,让我们的学习不再单纯地依赖书包。一个电子书的课本让你随时学习。今天小编分享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书 下载到手机中,就能随时复习高中历史了。学习不限制空间和时间。
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书
1、衡水语文老师:背诵
背诵初中所有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和高中的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2、衡水数学老师:记忆初中基础知识点
温习初中有关知识,并通过假期以预习高中数学必修一的课本。
3、衡水英语老师:背诵
背诵人教版必修一的单词、课文,新概念一、二册的文章。如果你初中的英语相对较弱,建议你把初中课本的课文、词汇再梳理、复习一遍,为高中大词汇量、大阅读量做好准备。
4、衡水物理老师:预习基础知识点
借一本必修一的物理课本,买一本高一物理的参考书(要有具体的知识点与详解),可以仿照初中的教材全解。借一本高中第一册数学课本,自主学习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在初中还没有学,但是高中物理中第一节就要经常用到,它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必备知识。
5、衡水化学老师:记忆初中学过的方程式
熟练书写初中课本化学上、下册所有化学方程式。把初中化学的拓展性课题(小字部分),例如最轻气体内容必须掌握,高中需要衔接。借第一册化学课本预习一下(至少完成前两章),并做一做课后习题,初步体会高中学习内容、教材呈现和学习方式。
6、衡水生物老师:记忆初中基础知识点
将初中四册书通看一遍,特别是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生态等内容。向上一届学生借阅高中课程人教版必修一教材,先通看教材,然后重点预习前四章。
7、衡水政治老师:预习基础知识点
借阅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材,了解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的不同点。
8、衡水历史老师:梳理初中历史课本
通览一遍初中历史课本,梳理古今中外大事,能够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相互关联,为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打好坚实的通史基础。借阅一本人民版必修一(政治史板块)教材,大体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特点与方法,为新高一的历史学习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双重准备!
9、衡水地理老师:梳理初中知识框架
做好计划,把初中地理四本书复习一遍,梳理知识框架,因为初中地理是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
衡水中学一直令人爱恨交加,但不可否定地是,他们对课本的重视程度,远比你我想象的要深。
在衡水中学疯狂刷题的背后,隐藏着先课本,再拓展的简单策略。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可以借鉴衡水的策略,但又不必像他们一样疯狂刷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透每天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老师让学生去复习和深化课本知识而布置的。而部分家长未见其本质,肆意让孩子疯狂拓展课外练习题。当孩子成绩依旧糟糕后,“孩子太笨了,放弃算了”的言论接踵而至,连孩子都对自己感到绝望。
对于所有家长而言,督促孩子做好每天的家庭作业,才是真正“减负增效”的最佳途径。从每天的作业出发,豆豆数学通过拍照诊断,让日常作业和错题订正成为孩子学习提升的良好习惯。
针对暑假,豆豆数学还推出了“智能作业训练营”,专门针对暑假作业进行“弯道超车”和“精准提分”。
高中历史“课改”以后,出现多个版本的新教材。笔者听过多场专为中学历史教师举行的培训讲座,讲座的教授多为参与新课标制订与新教材编写的业内知名专家。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材,其最大特点就是从“革命史观”到“文明史观”的转变。要之,“革命史观”是一个特殊阶段的产物,如今时代已经不同,无论中国自身还是世界局势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中学历史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全面革新。
笔者是一名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多年来听到周围同行对新教材的议论,自己也有一些想法。如今付诸文字,纯属吐槽,负能量较多,请各位读者慎入。
面目可疑的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史观是所谓的文明史观。三本必修教材把高中历史分为三大模块,内容分别为政治文明(政治模块)、经济文明(经济模块)和精神文明(文化模块)。
笔者理解的文明史,应该讲述世界上主要文明的兴衰及其相互关系。但从三本必修教材所选取的素材来看,基本上内容只有中国史和西方史。换言之,通常说的“世界文明史”,在本教材体系中基本上只剩下了“西方文明史”,以及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世界史。
旧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世界史方面,除了西方历史,其叙述的范围至少还包括非洲(如埃塞俄比亚抗意)、拉丁美洲(拉美独立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及之外的亚洲国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管叙述的主题是什么,笔者以为传统教材从视野上比新教材更开阔。
这让以文明史观挂帅的新教材显得名不副实。此为其一。
其二,新教材对中国与西方历史叙述的内容选择上,更让人困惑。
以岳麓版政治模块为例。
第一单元内容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一为西周的分封制,二为秦代以后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强化。
第二单元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为以古希腊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二为古罗马的法律即罗马法。
此处最大的槽点就是古罗马近千年历史,教材只选择了罗马法作为其重点,而对其政治体制的介绍极为简略,也没有被列为重点。教材在对古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大书特书之后,也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衰落没有做任何描述和解释。
笔者的困惑是,难道因为 “民主”和“法治”是当代至高无上的政治正确,所以编者才这样叙述西方古典政治文明的吗?“民主”和“法治”是很好,可是西方古典文明后来的确是衰落了,原因不需要对学生稍加解释吗?
而且,教材直接就从西方古典时代转进到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主要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民主共和制;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德意志的统一及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
如此选择性地书写西方政治文明,西方人也不会同意的吧?腹黑一点想,难道是因为中世纪的西方过于“黑暗”,就不讲了?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主要内容是晚清中国遭受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主要内容是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主要内容为战后国际关系及新中国外交。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与旧教材相比,除了编排的顺序不同外,其余均无大差异。只是由于是政治模块,所以偏重于政治方面的内容。关于这种体例,我的同行们吐槽多多,主题所限,在此就不多说了。
其他两个模块,笔者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再挨个介绍每单元的内容了。所以相关吐槽可能会更加简单粗暴。
经济模块主要内容有五部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近代欧洲工业文明、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二战后的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在政治模块里,古代史部分既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也有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法律。中国的专制与西方的民主法治对比好强烈啊!在经济模块里,古代史部分只有中国古代经济,却并无对应时代的西方经济状况作对比,这是为什么呢?而近现代的世界经济直接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开始,直奔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而去,中国经济就这样悲剧地落后了。就算是笔者“狭隘的民族情绪”作怪吧,但还是忍不住要问:这种编排到底遵循的什么体例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文化模块”目录
文化模块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二是西方主流思想,即“人文精神”,内容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到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是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潮流,中国人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的历程,从清代的魏源到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然后产生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成果……这里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欧洲古代史(古希腊三大思想家)回来了,但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史又被直接略过。基督教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另一源头,基督教化的中世纪欧洲怎么能够被忽略呢?说好的文明史呢?
而且笔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病常常作怪,总觉得这种编排极易给学生造成如下印象:中国政治文明的传统就是专制集权,西方政治文明的传统就是民主法治;中国的传统经济就是小农经济,西方的经济就是工业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就是儒家思想(总是与三纲五常和君主专制连在一起的儒家思想),西方精神文明的主流就是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如此!
笔者进而有一种非常五毛的忧虑就是:这样的教材编排,怎么培养学生的“三个自信”呢?
以下笔者重点想谈的是政治模块中的史观问题。
革命史观今何在
这个话题我想从“反帝反封建”开始说起。岳麓版政治模块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定性: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该课的结尾是一个单句段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笔者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有一种瞬间石化的感觉。因为遍查这本教材前文对中国史的描述——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说中国古代社会是“封建社会”。如对秦代政治体制的描写是: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材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描写中,采用的词汇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教材编写者应该是有意避开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传统的社会形态分段法。
而在对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史的讲述中,也没有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被以前的学生背得滚瓜乱熟的术语。问题就来了,既然没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怎么定性五四运动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呢?
当然,三本必修教材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解释什么叫做“帝国主义”,导致我的很多学生以为“反帝”是指“反对帝制”!
而本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词也可谓是“横空出世”。既然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性词汇,自当有相对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但教材在前文根本没有使用“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术语。
相信广大80后及更老一些的朋友都还记得,传统革命史观主导下的历史教材是在《鸦片战争》一课的结尾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一课的结尾总结说,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今天看来,不管以往教材有怎样的问题,起码在史观方面是清晰而完整的。而新教材出现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笔者认为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由于对革命史观态度上的游移不定造成的。
除了中国近代史,新教材在对欧美近代政治文明演进的描述中,“资产阶级革命”仍然是重要的定性词汇,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等。
这样看来,至少在近现代政治史方面,新教材并未对近代西方和中国政治史提出革命史之外的解释范式。但在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编写上,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如岳麓版政治模块不再沿用“封建社会”这样的定性描述,经济模块也没有使用“封建土地制度”这种词汇。这本无可厚非,毕竟这些说法在目前的学术界争议较大。但这样一来,近代史撰写中的“反帝反封建”就显得唐突和莫名其妙。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教材编写者没有正面面对的。而且,这进一步证实了笔者的一个认识,即新教材并没有真正贯彻所谓的“文明史观”。新教材的史观更像是一种混搭,而且具有随意性。
阶级分析法的尴尬
新教材在近代政治史的撰写方面仍然沿用了革命史观,如继续沿用“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重要词汇。这里再举岳麓版教材必修I一部分例子来说明:
第8课《渐进的制度革新》:“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打出‘自由’的旗号,号召人民维护被国王践踏的自古就有的权利”。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并且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18世纪,法国处在封建君主专制(这又是一个被很多人吐槽过的词汇)统治之下”,“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第16课《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些都说明,采用革命史观把近代欧美政治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是新教材比较一致的观点。因此,“阶级”一词才会一再地出现在教材中。但笔者发现,“阶级”一词在教材中的使用,基本上只具有修辞的作用,而毫无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功能,更不用说批判功能了。
倘若我们认定近代欧美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建立的政权当然就是资产阶级政权,首先代表的当然也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旧教材对资产阶级政权的阶级本质都有具体分析,这种分析往往暗含着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不只是表明一种政治态度,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而新教材呢?新教材关于近代欧美国家政体的部分,都在大讲特讲英法美的政体如何彰显民主和法治,但对这些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之时如何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却很少有具体的分析。笔者在给学生讲述政治模块的时候,常常感到底气不足——我们在历史课上大讲特讲欧美选举制、代议制,其详尽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讲解,这到底能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呢?
没有了阶级分析法,很多以前教材给出解释的问题,如今都回避了。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内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日益猖獗,1927年,他们先后发动了‘清党’反共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
为什么蒋介石和汪精卫是“反动势力”,他们为什么要与中共决裂?教材没有任何具体解释。旧教材的解释是,蒋介石已经蜕变为帝国主义、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最终走向了反动。如今,课本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破裂不做任何铺垫和解释,不知道撰写教材的专家希望中学教师如何回答“蒋介石为什么要屠杀共产党人”之类的问题?
类似的很多问题,我感觉教材的态度都是消极回避。最后,笔者更想问的问题是,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高中历史老师们如何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革命成功,取得政权”这样的问题呢?从前教材用阶级分析法给出清晰答案的历史问题(不管在大家看来对与错),如今的历史教材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窃以为,当今网络上各种关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革命史、国共关系之类的各种谣言横行,与历史教材对这些问题的消极处理关系极大。
当然,笔者并不就此主张回到旧教材的革命史观。笔者从世纪之交的高中和大学时代起,就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经历过对革命史观的反叛。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不管你是否认同这一史观,它的内在完整性和一致性都是无法否认的。新版教材尽管立意新颖,也力求克服旧教材中的问题,现在看来这种努力并没有带来让人满意的结果,在史观和体例方面显得较为凌乱。
高中历史教材的史观关涉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希望我们国家16-18岁的青年人掌握哪些历史知识?借由这些历史知识,我们希望青年人如何看待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形成?如果说现实是复杂的,成年人的世界同样面临着困惑,那么,我们想传达给青年人哪些确定不变的对于自己国家和世界的信念?
在这些问题上,我认为当下的历史新教材没有显示出清晰而统一的认识,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分裂的一个缩影。
笔者深知,历史教材的编写并非易事,需要考虑到的因素非常多,且易受多方掣肘。笔者的吐槽并不针对任何一位教材编写者,只是想表达一位历史教师使用教材多年的一点感受,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也请读者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