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时间:2019-08-14 21:53:13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女娲作为创世神的母亲,开世造物,福佑社稷,为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以下为大家带来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感受古代人们的魅力吧。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女娲是宓羲的妹妹,宓羲又是何许人也?据说在八千多年前有一个孟岩村,那里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其中有一个叫华胥氏的部落少女。这个女子生得十分美丽,长着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她非常好奇为什么部落族人都长着长长的尾巴,但是没人可以告诉她原因,大家都解释不了。一天,华胥氏来到河边玩耍的时候,忽然在河岸边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巨大足迹,华胥氏不小心踩在了这个足迹上面,回去以后不久就怀孕了,然后先后诞下了宓羲和女娲,兄妹二人和部落里的人一样,生来就有着人的身子和蛇的尾巴。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的困惑,为什么华胥氏踩了个神秘的足迹就怀孕了呢?

在今天看来这种违背的科学的事情当然不合理了,其实我们不必对“天外赐子”这样的事情深究,毕竟这是神话故事里的情节。华胥氏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是宓羲,另一个便是女娲。后世也有关于女娲和宓羲结婚的传说。不过女娲的身份是很伟大的,她是创造了人类的母亲。她日复一日的捏造泥人,发现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于是灵机一动,她又想出一个简单好操作的方法。她找来一些草,编成一股绳子,接着沾满黄河底下的泥浆,然后开始把绳子四处甩动,这样从绳子上溅落的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小人。因为这些泥点大小不一,甩得力度又有大有小,所以小人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人类也就大规模地被大神女娲独立创造出来了。

大地终于不再沉寂了,人类和女娲在一起作伴,日子过得舒适又愉快。可是女娲不久又有了新的心事。她认为万物有生有灭,人类不可能永恒不死,怎么能让人类生生不息?如果她创造出来的这些人死了又该怎么办呢?总不能一直不停地造,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经过反复思考,女娲决定把人类分为男和女两种性别,让他们配合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后代,并且自己去抚养他们的孩子。自此人类就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可以说婚姻制度的雏形就是我们的女娲娘娘提出来的,而后世也奉她为“神媒”,掌管了男女的婚姻大事的神仙。只当最早的“媒婆”还不周全,女娲思虑全面,为了方便男女之间交流增进感情,她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这个“媒婆”做得真是尽职尽责。

笙簧从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它可以把风鸣鸟语、溪流虫叫,全部细致的演奏出来。这极大地促进了人间的祥和气氛,尤其是对男男女女们,优美的音乐旋律给他们带去了很多幸福快乐的恋情。但是女娲娘娘除了这些发明,还有一个传说。话说,近日雷公发怒,就给人间没日没夜的降雨,大地瞬间涝水泛滥,宓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栖身在葫芦里,而他们的葫芦只能在水面上漂浮不定,但是因为这样他们最终得以存活。大水退去后,他们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仅存的生物体。

所以才有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大水退了以后,宓羲和女娲为了人类可以继续传承,他们只能结婚,繁殖后代,使人类得以繁殖在大片大地上。但是后来女娲更改了婚姻制度,禁止兄妹之间通婚。不过关于女娲的诞生也有一个不同的说法。在天地一片混沌之际,没有人类,天下的事物都不能平衡阴阳,有的植物昼伏夜出,有的又很喜欢潮湿的生存环境。女娲就是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平衡的状态下诞生的,所以她想创造出一种更完美的植物,那便是人类!可是不管怎么说,在神创论里女娲就是造人的伟大母亲,关于女娲的传说故事,你还了解多少,欢迎在下面留言。

希腊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也有说是宙斯和珀耳塞福涅)用泥土造人,由雅典娜吹口气赋予生命,所以人叫“Homo”,因为人是由土壤(Humus)而来的。还有一说是普罗米修斯之子丢卡利翁和妻子皮拉向背后扔石头变人。

图1 宙斯 (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众神之王)

图2 丢卡利翁和皮拉用大地母亲的骨骼向后扔,制造出了新生的人类

那中国古人是怎么认识“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神创论”是什么呢?

关于中国“造人”的传说,相信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女娲造人”,甚至今天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主要归功于我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1916-2001)一篇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自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的《神话故事新编》)一文,写的非常生动,后来这篇文章还入选了《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更加速了这一神话的普及。

不过“女娲造人”虽然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理解,但这里还暗含着许多疑点。

图3 女娲造人

一、女娲造人何时出现?

关于“女娲造人”最早的出处,见于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的《风俗通义》,书中只是《皇霸·卷一》提到了《春秋》、《礼记》、《尚书》等关于“三皇”的不同说法,有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应劭自己分析他们的贡献,认同《尚书大传》的说法,伏羲是人皇、神农是地皇,燧人是天皇,这三个应该是三皇,最后才是祝融、女娲。另外还在《第六卷·声音》中还提到了乐器簧的发明,应劭引用大约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世本》中“女娲作簧”说簧是女娲发明的。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关于女娲的记载了。

也就是说应劭书中并没有提女娲造人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还说,造人的故事最早见于《风俗通义》呢?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风俗通义》三十一卷、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后人始知南梁时为三十卷,《新旧唐书》都说是三十卷,但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因“安史之乱”遗失,然而到了宋仁宗时,就仅存十卷,时著名科学家、宰相苏颂(就是发明水运仪象台那位)曾校注过《风俗通义》,他手中只有十卷,收集一些佚文编在《佚文》部分。

正是在这些佚文中,提到了“女娲抟黄土作人”,佚文是从宋太宗《太平御览·第七十八卷·皇王部三》中发现的,其中“女娲氏”条,引《风俗通》一段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图4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

这里首先就有一个问题,“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应劭所作。因为唐中后期的马总所编的《意林》中,记载的《风俗通》就已经残缺不全了,《宋史·艺文志》“杂家类”就记载“应劭《风俗通义》十卷。”晚清学者章学诚就认为,《风俗通义》原本就是十卷。反正现存的十卷中,都没有“女娲造人”的记录。

故此我们不禁怀疑《太平御览》中的这段“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是单单是“黄土”,正好和我们的肤色一致,还特地说“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要知道宋朝自建立起,就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四川还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口号就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一个王朝刚建立,就爆发农民起义,实属罕见。很可能是为缓解社会矛盾,自己编造出来的,为“贫富不均”找借口,要不为什么刚到宋仁宗时,苏颂重新校注时手中就又只有十卷了,编《御览》时的《风俗通》哪去了,才几十年就不见了。毕竟宋真宗还自编过“天书封禅”的闹剧。

北宋宋承编的的《事物纪原·卷一·天地生植部》“人”条,也是用《风俗通》这段话,和《太平御览》一样。宋承大概是宋神宗时代开封人,“自博弈嬉戏之微,鱼虫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自来”,这个人特别喜欢考证什么是怎么来的。这本书甚至有人认为是明朝成书的,因为提到“宋朝”都用“宋朝”,而应该是“本朝”。不管怎么样,总是在《御览》之后,作者也许根本就没看到过《风俗通义》,而是直接就照抄了《御览》。

总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关于“女娲抟黄土作人”,确切的文字,最早都已经是北宋的了。

图5 女娲造人 的相关记载

二,造人和补天的先后顺序

我们都知道关于女娲有两个故事,一个“造人”,一个“补天”,这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肯定是先造人,有了人,女娲为了救人,才去“炼石补天”。可《风俗通义》却没有“女娲补天”的记载。

“女娲黄土造人”是东汉时出现的,而“女娲补天”的故事在西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就有详细的记载了,“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太平御览》中“女娲氏”条,也是补天在前,造人在后。

另外《列子·黄帝》中提到“庖牺(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汤问》也有:“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共八卷,相传为列子所撰,但成书于大约晋太康二年后,书中掺杂了大量魏晋时期人的思想、词语、句式,《列子》书中只提到了“补天”,根本没有“造人”的故事,可见在女娲造人的故事,在魏晋还不是特别流行。

图6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

三、没捏泥人,女娲干什么去呢?

关于女娲的记载却早已有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里可没有说女娲造人,而是说女娲的肠子化成了十个神,郭璞注说:“女娲, 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 一日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所以不是女娲造人,而是“女娲造神”。

图7 汉墓中的伏羲、女娲像

《楚辞·天问》中只有一句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也没说女娲造人。而且这两个“女娲”也未必是一个人。前面提到过的《世本》就有:“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

《太平御览》中“女娲氏”条,八条引用,只有一条提到了“女娲造人”。

关于前面提到的《世本》中“女娲作簧”,东汉宋均(早于应劭一百多年)注“女娲,黃帝臣也。”汉末大才子曹植的《曹子建集·卷七》中有“三皇五帝赞”,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其中《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也没提到女娲用黄土造人。

倒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前面提过高承的《事物纪原》,写各种事物起源,其中卷三《旗旐采章部》有三样饰物的发明,是源于“女娲之女”,分别是:“簮;头*;钗”

图8 摘自清《钦定四库全书》

可见在应劭之前,女娲未必是神,也未必是就是一个人,也没有过造人。可能有两个女娲,一个女神,一个是氏族领袖。《淮南子·说林训》中有关于造人的论述,“黄帝主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东汉高诱的注释,“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也没有明确说是女娲造人。从“女娲之女”看,女娲应该是母系氏族公社时的一个女性部落领袖,“阴阳、耳目、臂手”可能指的不同部落或者部落分工,“七十”是数字,“变、化”是指部落图腾变化,借指部落壮大合并,“女娲之女”可能也是女性首领。

“补天”的故事,正是反映她与自然作斗争或是调停部落冲突,在“补天”的过程中,部落不断地吸收、融合、壮大。所以,不是“女娲造人”,而是女娲造就了我们华夏部落,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我们民族形成初期有重要贡献的女性首领。

图9 女娲补天

四、为什么应劭要创造出“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我们来看应劭的生活年代,《风俗通义》的成书大约是公元194年到204年之间,这是什么时候,小说《三国演义》第十回,提到过应劭,“乃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琊郡取父曹嵩。……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

小说以黄巾起义开始的,“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是怎么爆发的,就是通过民间宗教,之后的张鲁、于吉、左慈也都是这些人的代表,张鲁割据汉中,于吉的信徒刺杀了孙策,可见其势力之大。

图10 黄巾起义

当时社会动荡,压迫严重,人民难以生存,导致百姓思想混乱,民间多淫祀,充斥各种崇拜、禁忌,不乏装神弄鬼、蛊惑人心之徒。应劭是和黄巾军做过战的,他出于“为政之要,辩风正俗”的目的,要规范这些礼仪、习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原来的部落领袖,变成神来“造人”了,起到以正神对邪神的目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就是“女娲造人”故事的形成时代,佛教已经传入中国100多年了,受了印度婆罗门教“梵天创世”的影响。中国神话中原本是没有“神创”的传说的。无论是《聊斋》中的各种妖精,还是石猴孙悟空,还是《白蛇传》,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器皿,想要成人,都是自然演变,经过多少年,收天地之灵气,等等,总之是个缓慢的演化过程。相反“女娲造人”是个“速成”的过程。

图11 印度婆罗门教

我们的神话中是没有一个万能神,这个神无所不能,吹口气,泥人就活了。佛教中的佛可以,佛可以解万般疾苦,无所不能,创人当然也不在话下,中国神话中没有一个神仙可以。加之此后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流行,“女娲造人”的故事,自然也就被中国人所接受了。

从先补天后造人,可以看出,在女娲造人这个故事之前,中国人应该另有一个“造人”的理论。要不为什么东汉甚至可能更晚才出现“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只能说明东汉之前的中国人知道人是怎么来——那就是“进化”。 

相关文章
元朝怎么被明朝灭亡的
元朝怎么被明朝灭亡的

元朝在历史上表面疆域最大,风光无限,实则脆弱不堪,在其统治了短短九十八年后,迅....

芈月与秦始皇的关系图
芈月与秦始皇的关系图

芈月与秦始皇的关系图导语:看了芈月传之后,笔者感慨秦灭六国原来不是一朝一夕....

初一到初三所有的单词
初一到初三所有的单词

英语是我们上学时候除了母语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并且还列入了高考范畴。语数....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

导语: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儿那里夺来的,但也不可否认....

丘吉尔名言英文 虚荣心
丘吉尔名言英文 虚荣心

丘吉尔名言英文 虚荣心导语:丘吉尔名言英文 虚荣心:“虚荣心!强烈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