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八下语文书电子课本

时间:2019-08-10 23:02:4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现在是无处不在,到处都能够用的到,尤其是教育这方面,它解决了我们传统学习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比如说,许多资料电子版都很方便,今天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是八下语文书电子课本,来一起看看吧。

?

八下语文书电子课本

小学语文教材惊现“假课文”

发现这一问题的是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校长张敏,以下为张校长的原文:

作为校长,今日上午随堂听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无意中,翻阅了一下孩子们的语文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7-139页,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惊呆了!

记得,早在2009年,就有浙江的三位较真的语文老师郭初阳、蔡朝阳、吕栋(注:前两位教师已经走出体制,现在是独立教师)为小学语文教材挑刺,对《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提出了质疑,经过多方考证,这是一篇杜撰的假课文。

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上医院来不及了,必须在家手术,因灯光昏暗,爱迪生想出了镜子聚光的办法,手术成功,妈妈得救了。

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

八年前,三位老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通过媒体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网站上删除了《爱迪生救妈妈》一文的电子版。

然而,八年过去了,这篇假课文依旧出现在孩子们的课本中,连网站上的电子版本也恢复了。岿然不动,屹立不倒!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小学语文教材到底还有那些错?

配图错误

杜甫使用装订成册的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插图中,杜甫家的书架上都是装订成册的书。

按《中国古典文献学》中讲,这种装订成册的图书约出现在唐末五代,流行于宋元,而杜甫是中唐人,家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书。

古人汉服衣襟是在右边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春日偶成》一诗插图中,图中人物明显穿着汉服,但他的衣襟是右边在上。

我国古代汉族的传统服装一向有左襟右衽的说法:

古时上衣前部分左右两片,斜襟交领。少数民族尚左,习惯上衣襟左掩,即右襟压左襟,是为左衽,领子呈反“y”的形状。

中原汉族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即左襟压右襟,是为右衽。

右衽为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而插图却将右衽误为左衽。

孙膑的时代有轮椅吗?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的插图中,孙膑坐在轮椅上发奋著书。

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却坐上轮椅。而轮椅在我国南北朝时才出现。

八品知县着紫衣?

日前,一小学生致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语文教科书上一幅关于宋朝知县的配图有误,知县着装应为青绿色而非紫色。

按宋代服饰制度,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服紫色,七品以上服绿色,县令应属八品,应该服青色而不是紫色,小朋友说的有道理。

手不释卷还是“手不释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中的《手不释卷》插图中,三国时大将吕蒙据桌读书,画中桌子是唐代后才有的,吕蒙手中拿着的册页书也应该是简策或者卷轴。

战国初年无葡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西门豹》插图中,一女子端一盘葡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年,而葡萄是“张骞通西域”后才传入内地。

魏文王坐靠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七步诗》背景图中,魏文帝曹丕是垂足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而椅始源于魏晋和隋朝,直至唐明宗时期开始才形成有靠背的椅子。

常识性错误

韩愈只活15年?

高教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附录漏排内容达八,九页,字数达八千字之多。书中显示,韩愈生于768年,卒于783年,按书中记载生卒时间,韩愈只活了15岁。

韩愈应该是生于768年,卒于824,57岁病故。

月球上能看到长城?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册第20课。

原文: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市中国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

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仅靠肉眼,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肉眼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

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

《陈毅探母》确有其事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教材《陈毅探母》原文大致内容:

课文描述的是陈毅元帅回乡探望母亲,亲手为生病的母亲洗衣服的故事。

研究团队称,在陈毅元帅的传记和生平年表中都查不到有关记载。

而在元代《二十四孝》中,可以找到和《陈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质的一则故事--《涤亲溺器》,该故事描写了身居高位的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的事迹。

美国“地震”时间反复修改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屡经修订,修订的是同一个地方--地震的时间。

课文是这样开头的: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2002年5月、2003年5月印刷的课本都是这样写的,然而1989年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

2004年6月印刷的课本,课文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事实是: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然而地震时当地时间是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汉字书写错误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里,第20页第4课《散文诗两首》一文的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有“沐浴”一词,“沐”字书写成左边为“氵”,右边则是“术”,显然“沐”字错了。

第105页第20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注释2为“【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这里“嘉肴”应为“佳肴”之错别字。

小学语文教材的四大缺失

上文中提到的“打假老师”: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一批一线语文老师一起完成了一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然而,现在看来,人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群一些教师的呐喊,而且七年过去,孩子们仍在吃着“错”药,这也是张校长为什么大呼“惊呆了”。

《救救孩子》中通过对一篇篇选文细致的评述,总结了小学语文教材面临的四大缺失:

经典的缺失

来自经典的文本并不多,并且时有篡改。

原来琅琅上口的《游子吟》,被费尽心思地包裹起来,其实臃肿而赘余;

《少年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但只要翻开原著对一下,几乎每一句话都作了改动,整篇下来已是面目全非;

《沉香救母》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但是篇幅过长,显然未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

儿童视角的缺失

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汉语拼音儿歌》,都处处是教育与禁止:“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

如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

快乐的缺失

选文中快乐并不多见,孟郊“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

孙中山的妈妈“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

王冕的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缺水孩子的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

不快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为贫困或是疾病。

事实的缺失

捏造故事,无中生有。这一类在三套教材中并不少见。

除了《爱迪生救妈妈》,还有《云雀的心愿》,其中包含一些基本知识的错误——“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鸟类没有汗腺,哪有什么汗水?

以及《乌鸦反哺》,生物学上已经证明,乌鸦没有这种习性。可是,这篇文章却是以目击证人的方式讲述反哺的故事。

有关事实的错误其实是最严重的,亟待修正。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中,至今还以“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和往年一样准备欢迎国庆节”开头,可早在1991年4月5日,波兰议会就通过法案将波兰共和国国庆节改为5月3日。

小编说

其实不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常识性错误,就是读错音、写错字的错误同样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对语文素养缺乏重视。让我们来听听语文出版社社长怎么说。

王旭明:读错音,用错字不能不了了之

作者简介: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2017年春节过去了,但春节前发生的几件有关语文应用方面的事儿却令人难忘,教训多多。这几件事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比如,某官员在一个大会上将某省的简称读错,影响极坏。

再比如,《内江日报》报道一位62岁的哑巴孤寡老人接受社会帮助,文章竟然写他说“这条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被网友嘲讽“哑巴群众开口说话”。

还有,年前“榆林公安”在官微上发布一则寻人启事,居然称女尸“陕北口音、自称榆林吴堡人”,死人说话着实吓大家一跳。

从表面上看,这三例都是读错音、用错词惹的祸,实际上折射出社会语文水平下滑,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

上述几件事中,《内江日报》和榆林公安事后也做了说明并致歉,比读错音的某官员强,但这远远不够。

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报纸,《内江日报》应深刻反思,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而榆林公安作为直接为公众服务的职能部门,也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文字错误,同样应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而是警醒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

这些例子引发人们对社会语文现象的深入思考。读错音、写错字折射出的更深层面则是母语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缺失问题。

要视文字如生命一样神圣,不可随便落笔,更不能在正式的文件和场合“任性”使用文字。

什么是语文?

我问过很多学生“什么是语文”,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多半的回答是大而空的“语言文化的统称”等。

其实,我一向坚持认为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下的定义是最准确的,即以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听说读写宜并重。

叶圣陶关于语文的定义,说到了语文的实质,也击中了当下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要害,即不重视,语文老师甚至都不会听说读写的学习和训练。

推而广之,很多官员不会说也不会听,不会读也不会写,只会照着稿子念文件,念都念错。如果再不重视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语文教育乃至公众语文生活恐怕真要进入困境了。

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包括读准音,对字词的意思有所理解之后再用,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话都要有关联,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地扯,还有主题突出、首尾一致、前后连贯、卒章显志等。

这些都是语文课上的训练内容和基本要求,但眼下,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基本要求,并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好语言文字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系统,对类似的社会语文应用现象,或不闻不问,或置之不理,更谈不上反思语文教学。

当然,不能说全社会语文教育水平下降,都是学校语文教育之责,但也不能说全与学校语文教育无关。

有良心和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包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内,都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摆在重要位置,使之成为学校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

八下语文书电子课本

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天下第一名将
中国古代天下第一名将

中国古代天下第一名将导语:战功赫赫,声名远播,华夏第一名将是谁?中国古代天下....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导语: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

东汉怎么祭拜西汉皇帝
东汉怎么祭拜西汉皇帝

我们知道三国的刘备是汉帝刘邦的玄孙。那么东汉和西汉又有什么关系呢?东汉....

好看不枯燥的历史书籍
好看不枯燥的历史书籍

导语:关于历史书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讲的都是一些事件,当然了,对于感兴趣的人阅....

司马迁的故事素材
司马迁的故事素材

司马迁是距今有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由他编撰的史记为后世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