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09 20:14:43
中国上下几千年,都经历了那些朝代和经典历史故事呢?其实要理清这庞大的历史脉络,不得不要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和鉴赏价值。但不少人建议年轻人不要读资治通鉴,那么这是为何呢?一起来看看吧。
年轻人不要读资治通鉴
学历史从哪本书开始比较好?历史书有很多:《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等,数不胜数。但是最适合我们的到底是哪一本?如果有人问我学历史要看那些书?我一定会告诉他学历史必看的一本书-《资治通鉴》。要知道前段时间人民网、光明网大力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不仅是公认的帝王之书,更是伟人最喜欢的一本书。历史上的人物对这本书评价十分高,更是有人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并且每读一遍就会在书上做好批注。
开个小玩笑,如果你读《史记》和《战国策》,那么人就会变得血气方刚,就想着去当个刺客或者策士,梦想着向荆轲或者苏秦那样纵横四方。但是如果你读《资治通鉴》读多了,那你就会变得成熟稳重,说话三缄其口,做事三思而后行。为什么?因为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了太多热血故事,把策士和刺客抬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让人非常崇拜。但是资治通鉴不一样,资治通鉴惜字如金,里面记载的事情也都是国家治乱,君臣争斗之事。当你看到一个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两张纸的时候,你就会感叹数风流人物,俱往矣。
同样是记载孙膑击败庞涓,《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手法就有一些不同。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吴起孙子列传》
这是《史记》的记载,意思就是齐国击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国太子。孙膑因此名扬天下,世代传承兵法。是不是感觉热气沸腾的?是不是想自己如果身处于乱世,自己凭借一番努力也能名扬于世?是不是想着双击,666?
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成侯鄒忌惡田忌,使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為將三戰三勝,〔聲威天下〕。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執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臨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资治通鉴》
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意思就是齐国击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国太子。但是邹忌陷害田忌,花了十金找一个算命先生。然后说我是田忌的人,田忌三战三胜天下盛名,要是想造反,能有多大可能?算命先生告诉齐王,田忌知道之后就攻打国都,想要杀邹忌,但是打不过,所以跑到楚国了。一个为国立功的将军,就这被人陷害,是不是觉得太可悲了?这里面也有很多小细节,稍微一想那你就更加感觉水深了。
邹忌为什么陷害田忌?很简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只有一个,武将要是当了就没文官的机会,文官要当了就没武将的机会,文官和武将的争斗是必然的,这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燕双鹰敢赌别人的枪里没有子弹,但是邹忌不敢赌田忌争不争。文官不知道武将会不会害他,所以会先下手为强;武将也不知道文官要不要害他,所以也想着先下手为强,古代君臣和文物之间的矛盾不都是因此吗?
齐王为什么要杀田忌?只是因为算命先生这样说吗?不是,因为这种流言太多了。有人说田忌要造反,有人说邹忌要造反,到底听谁的?很简单,看谁有实力就解决谁。田忌出身于田氏,而且是将军手握兵权,他造反的成功率肯定比邹忌造反的成功率高,所以解决田忌肯定比解决邹忌重要。所以算命先生说的对不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齐王有了借口动手。
田忌为什么不辩解而是直接攻打齐国?辩解有用吗?齐王铁定心要解决他,他跳进黄河洗不清。但是为什么攻打齐国?很简单,这是个楚国的投名状。他打不过齐国,怎么办?等死吗?不可能,他要逃跑。他往哪里跑?三晋一家,他跑到三晋就是找死。燕国弱小,齐国让燕国交人燕国不可能不交。那他只能跑到楚国,但是楚国不信他,反而认为他是汉奸。那怎么办?彻底和齐国决裂。能不能打得过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楚国相信他。
齐国为什么不刺杀田忌?田忌掌握齐国大量机密,而且身处敌国,万一泄密怎么办?刺杀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齐国没有刺杀。为什么?因为齐国还想着让田忌回来,但是不想他那么早回来。田忌出逃之后,解决掉田忌的残余势力,然后齐王去世换新齐王继位。新齐王把田忌召回来,然后加以用之。原本的丧家之犬又重新得势,那么就会对齐王更加忠心,这一招其实李世民也用过,所以不足为奇。
只是一个小片段,史记和资治通鉴得到的信息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史记往往会让人热血沸腾,但是资治通鉴往往通过前因后果告诉我们一个小智慧。类似这样的事情资治通鉴里还有很多,资治通鉴和史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资治通鉴是讲解权谋的一本书。里面有大量害人案例,这些案例都可以让我们参考看看如何防小人。对于血气方刚年轻人来说,《资治通鉴》是一本很有必要去读的书,更何况还有人读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
我读的是中华书局胡三省繁体竖排20册版本的《资治通鉴》。
初始的失败阅读经历
入手这本书后,也在网上看了不少别人的读书经验,却没记住多少。开始,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人物结合事件展开,来写读书笔记,加入自己的分析,以及对现实的映照。
事实上,一段时间后,我很沮丧,因为速度太慢了,时间线拖得太久,导致我在此书上花费太多时间,想想20册,以目前的读书方法,三年都读不下来。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写读书笔记花费太多时间,因为要查阅其他资料,结合现实,又要查阅一番资料。
如果战线太长,心理压力就会增加,最后演变成一种负担,失去了初衷,甚至萌生退意,读不下去。
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
后来,我决定先不写读书笔记。
将阅读分成两大步,初次阅读,第二遍阅读。初次阅读方式是通读,这样故事连贯性较强,读起来也更有趣味。由于历史书籍,时间轨迹太长,为避免前面读完,后面忘,我一般是按照朝代来重读第二遍。第二遍时,会站在整个朝代的高点上写一些读书笔记。
这个时候,即使有些慢,也不会有心里压力,因为不管将来会花多少时间读完,至少这个朝代历史,自己通透了。
初次阅读时,我一般会对照着简体字,标注自己不认识的繁体字,可以在网上下载app,都有简体版书籍。也会写下自己的见解在书籍上,都是一些简短的想法。便于自己第二遍写读书笔记,展开话题。
胡三省标注的小字也会看,因为可以了解地理位置,还有官衔等等。
第一遍通读后,第二遍读起来很快。
下图是我在书籍上做的笔记。一直觉得胡三省这种读书方式,还有金圣叹品评《水浒》的读书方式很好。因为每次阅读,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灵感也就一瞬间,不记下来,很容易忘记。
读史的作用
很多人觉得历史经验已经过时,不适用现在。其实,不然。读史,你会发现古代先贤的智慧不容小觑。很多智慧,人性,管理,在现今仍有很多用处,永远不会过时。《资治通鉴》中,尤其是“臣光曰”部分,是司马光所有的的智慧见解,有很多精辟的理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见解,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
细心的人,如果留心身边的人事,还有企业的管理,领导的处事,就会发现很多在史书中的智慧。
资治通鉴,今天就来一段,果然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刚读了四段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写这篇文章了!进入正题:
周纪一中前几段讲了很多历史,整体行文有写像我们现在高中生写的议论文格式。先举例,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额,应该是现在的议论文借鉴了资治通鉴的书写方式才对!弄反了,抱歉!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这一大句其实是先写明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后续又分别举例证明这一段话。臣光曰也就是司马光本人说的话。看看这开篇的第一纪,第一个大段中的第一句话给整本书奠定了什么基础吧。首先,政治方向把握的就很好。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写的真好,大意是讲天子的职责是统三公,而三公又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层层管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礼莫大于分是分的主次,分莫大于名则是更详细的阶层分级。
细细想来,在当今的环境中,全世界人民都在提倡人人平等,但是真的是人人平等吗?真的能人人平等吗?我觉得所谓的人人平等其实就是一盘散沙!真正有力量的东西都需要凝聚在一起才能发出致命一击。诚如美国那样经济高度发达,高学历人群遍地都是的国度不也存在种族歧视?说的好听点是种族歧视,说白了就是三六九等。所谓平等不应该单纯理解为大家都一样,而是在一种阶层高低不同的情况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所有人在这个楼梯上上下的规则是公平的。你可以上,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上才对。绝对的公平,至少在现在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新闻联播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紧密的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之下,不是瞎说的,是真的有道理。我想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确实实是非常有优势的,既民主,又团结。不会像其他的国家那样把精力都耗在党派之争,利益交换上。真的像我们这样安定的社会在国际上应该也不会有太多了。希望大家都能把握住时代的机会,给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