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时间:2019-07-15 23:09:42

导语:学习一下近代史,看一下教学大纲。巩固一下知识点,期待期末考试考出一个好成绩。命中考题,一击即中。今天小编分析一下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重点复习,准那高分。颠来复去,无非就这些知识点上做文章。

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又到了期末,对于文科知识,你是不是心里惶惶的,尤其是还没有文理分班的高一的同学们,有没有?今天历史君总结了高一本学期历史近代史主观题的知识哈,要记住哟~

10.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11.说明抗日战争时两个战场的形成原因互相关系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亚洲战区最大的陆地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和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构成了我国抗击日军的基本作战战略;

形成原因:

国民党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武装力量,人数,武器,补给方面都可以与日军进行大规模作战,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任务很明确,就是死守国土,这样必然与日军发生大规模会战,逐步形成了正面战场;

共产党军队当时并不是我国的主要武装力量,内战,长征,使得共产党军队遭到很大的损失,到达陕北的红军加上留在南方的红军也就数万人,和几十万侵华日军硬拼硬显然不明知,但把这数量不多的部队渗透到敌后去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运动战(游击战),而且能得到沦陷区老百姓的支持,不断的壮大自己,逐渐形成了敌后战场。

作用和关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相辅相成,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发挥主要作用,消耗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阴谋;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后期起到了关键作用,牵制了大量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有利的配合了国民党军队正面的作战,不断发展壮大,到后来,实力几乎已经可以与日军进行大规模决战;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互相存在的,抗战初期,没有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的顽强抵抗,敌后战场的开辟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正面战场的激烈抵抗,使得日军在中国两头不能相顾,后方空虚,敌后战场才得以开辟;抗战中后期,正是敌后战场的巨大牵制作用,极大减轻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作战的压力,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P193-196

答:(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4.简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十章】

(1)、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以前,是逐步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2)、从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11月十六大的召开,这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

(3)、即从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到十七大,这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阶段。

1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6.作为一门思想讨论课《近代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说说心得。

答案可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开篇的话”里面找到,心得就自己发挥了。。。

17.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胜利的地方:

第一,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史实:不论是1916年的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可见,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二,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史实: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史实: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史实: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失败的地方:

第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偷窃了,也就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和土地革命纲领。

史实: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中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8.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定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背景:

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制订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以此挑起侵华战争。

3、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日本也乘机派兵,后由日本挑起战端。

4、重大事件:

⑴黄海海战(1894年),爱国将领邓世昌英勇牺牲

⑵旅顺大屠杀(1894年)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进行反抗

5、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6、失败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

7、评价: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时代要求

8、影响:

⑴对中国:①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社会上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⑵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相关文章
孙传芳是哪个系的
孙传芳是哪个系的

孙传芳是哪个系的导语:遥望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了!其中北伐三大军阀,其中孙传....

中国历史书籍推荐经典
中国历史书籍推荐经典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更古未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岁月里,古人流传下来许....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

分散的知识点就像八脚的螃蟹,难以把控。今天把它们聚拢在一起,好好归纳一下,大....

神话故事300字左右
神话故事300字左右

导语:神话故事是古老文化的艺术精华,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和对....

初一到初三所有的单词
初一到初三所有的单词

英语是我们上学时候除了母语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并且还列入了高考范畴。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