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0 11:50:42
导语: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那么于成龙的负面历史评价:略无矫强刻厉之迹。而诚意感孚,无不服教畏神,不疾而速,直有超越于古人之上者。然后叹公为真不可及,而益信诚中形外之为不诬也!彭绍升:操执似海中介,智略似王文成。行成于独,不言而人自化。……
于成龙的负面历史评价
康熙: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李中素:古人得一节,足以传之无穷,公则萃于一身,无往而不备矣。
范鄗鼎:余读《明史》,而叹廉吏之难。其人也,三百年来首轩輗,輗之后有吾阳城杨继宗,厥后有布政张黼、副使刘俊、岳州知府张举与吾邑洪洞卫英数人,前辈石公瑶言之彰彰哉!余观数人,廉也而或短于才,才矣而或疏于学或馁于气。才、学、气备矣,而或不得于君,不获于上,政事止及于一时一隅之间。君子惜其用廉之未尽善也。本朝养士四十余年,得于先生,先生之廉可不谓其尽善乎!廉则心清,心清则理明,理明则才全,理明则学优而气壮。
武祗遹:其刚毅自矢,不畏强御,则包孝肃也;其精白一心,可对天地,则赵清献也;其安上利下,扶危定倾,则司马温公也;易箦之日,仅余竹篓败笥,污衣旧靴,银钱毫无,则海忠介之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也!所谓“言顾行,行顾言”,公之谓也。
熊赐履:呜呼!余考传记,三代而后以廉干称者代不乏人,然类多矫饰沽激,流为刻核,以纳于偏畸。故措施建树、表里初终之际,往往难言之。未若公之狷介性成,质任自然,略无矫强刻厉之迹。而诚意感孚,无不服教畏神,不疾而速,直有超越于古人之上者。然后叹公为真不可及,而益信诚中形外之为不诬也!
彭绍升:操执似海中介,智略似王文成。行成于独,不言而人自化。用能保圣天子始终之恩,立百尔在官之准,永斯人没世之慕。区区发奸禁暴,岂足以见公之厓量哉。
于准:先清端平生从不讲学,而所行未尝不合于道。素景慕者,汉则江都、隆中,唐则邺侯、宣公,宋则魏公、温公,明则文清、文成。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
于成龙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流传,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虽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贫。在江南时,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
于成龙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一直都在为了科举考试而奋斗着。他在参加一次乡试时,考官公然行贿受贿,这让余成龙非常看不惯,于是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没能中举,而是考取了个贡生。贡生是能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家父年老为由,回到来堡村。
至顺治八年时,他参加会试后又没有考中,当时他已经是35岁的年龄了。经过一些事故后,于成龙十年44岁,不顾亲朋好友及家人的劝告,毅然决然的去外地为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抱负。
于成龙不论在哪里为官都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风格,而且艰苦朴素。于成龙为人正直,为官亦是如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他也不畏权贵,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在于成龙的治下都会“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为官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顿吏治上始终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关心。他在阔别二十年后回乡时,依然是身穿布衣,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于成龙家训》,教育后代一定要做,尽善尽孝之人。
从于成龙的故事中我们应该要学会,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不忘孝与简朴。于成龙的故事还应警示后人,为官要清廉,这也应该现代社会应该学习的地方。
清正廉明,精明神武,是一位出色的官员,于成龙后人也是像他那样正直。
于氏家族中至今都有家族谱可循,在方山县来堡村,还有70多名于成龙后人,他们勤勤恳恳,淳朴厚道始终不忘祖训。而且他的后人中也有为官者,而且也是为民做主的清官。在于成龙后人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于廷翼曾经也做过官。于廷翼为人节俭,周济百姓,身上也有于成龙的遗风。
于廷翼是于成龙儿子中的长子,也是唯一做过官的,曾是七品官员,分管教育。于廷翼做官时也颇有成绩,就在监司准备举荐他时,因母亲年老,极力请求回乡照顾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后于廷翼的生活非常节俭,但是不忘做公益事业。他经常周济亲友和乡里人,但凡乡里有流浪之人或是逃亡至此的,他都会给钱给物,救人于危难之时。于廷翼的家教也很严,当他儿子为官时,他就教育他的儿子,要像祖父那样为官清廉,不要为了一时的政绩名声而随便给别人平反,也不要怕麻烦把已结的案件丢在一旁,不去给人平反。
于成龙后人始终不忘祖训,曾刻匾“肯堂肯构”。意思是后人一定要继承父亲的事业,事实确实如此,后人中出现的官人都很出色,也有于成龙的风范。
于成龙的负面历史评价
央视历史大剧《于成龙》的热播,让这个以前我们并不熟悉的古代官员于成龙一下子火了起来,不管你以前熟悉他也好,不熟悉也好,今天我们就带你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
首先来看一下他的简历:
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
电视剧中的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真的很“牛”。
1、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而且还是以圣明著称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第一廉吏”的官员;
2、他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去世后被皇帝亲自撰写祭文碑文纪念并让宫廷画师御制画像的官员。
3、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死后用瓷碗扣白灰,松香做墓冢,寓意一世清白的官员。
4、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前朝的落榜生做到新朝的封疆大吏的人。
5、他是第一个完全靠从政能力做到两江总督位置的汉人。
于成龙,出生于明末,当时还是我们汉人的江山,不过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于来到了人世间,并且在22年后的明崇祯四年(1639)年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虽然没中榜,却也做了个副榜贡生。什么是副榜贡生呢,也就是当官暂时没戏,但可以继续深造,有了当官的资格,成了一个合格的备胎。后来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老于还是不忘实现它当官的理想,在顺治四年、八年又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仍然还是没考中,这样的命运一直到了顺治18年,老于终于等到了吏部掣签这样一个能当官的机会,其实就是一群备胎在一起抓阄,抓到哪里去哪里当官,但是倒霉的老于这次转到了广西的罗城,也就是现在广西桂林那旮旯,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去一个“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方怎么能算倒霉呢?当初的罗城非今日之罗城,当初的罗城还没有开发,是罪犯流放之地,到处是烟瘴,很多人去了不适应当地气候,轻则重病,重则必死,再加上那里少数民族杂居,民风彪悍,别说你一个小县令,就是一个军区司令去了都难管理。当初的罗城刚刚被纳到清朝政府版图不到两年,民生凋敝,一片荒芜,整个县城等同于一片废墟,在于成龙之前一共也就去过两任知县,其中是一个死在任上,一个弃官逃跑,真不是一个人待的地方。
可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于还是决定去,并且还说出了一句至今震撼官场,让很多贪官汗颜的名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我这次去发誓要做出一番事业,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就不是去享受的),于是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诫,毅然告别了妻儿老小,带上5个随从就上路了,这一年他已经44岁。
从山西老家出发,于成龙走了六七千里,历时几个月的时间才拖着半条命到了罗城,一看那场景,又气的差点晕死过去。好个罗城县城,县中人口不足6户,到处是穷山荒草,老弱病残,连县衙也不过茅屋三间,长满了荒草,别说桌椅,连锅碗瓢盆都没有。这下老于傻了,直打自己巴掌”我真是找抽啊,放着好好的家里不待,到这种鸟地方来干嘛,后悔啊。“(哀哉!此何地也!胡为乎来哉!悔无及矣!)于是更加一场,好容易才缓过劲来。
然而倔强的老于不仅没被吓倒,意志反而更加坚定,既然来了不如好好干上一把,我还真就不信这个邪了。后来他带来的仆人也是死的死,病的病,回家的回家,最后几乎就剩下他一个人,仍然动摇不了老于的信念。
于是他在广西罗城这个“烟瘴之地”开始了宦海生涯,而且一干就是7年,一度被朝廷忘了,后来终于因政绩突出被广西巡抚金光祖赏识,被评为广西省当年地方官考核唯一的优秀“卓异”,50岁才从罗城调到四川合州任知州。
他每到一处都是呕心沥血,豁出命的干,一路上得到了上至君臣同僚下至平民百姓的不断点赞,其为官期间的很多优秀事迹也先后被多位任地内最高长官写成专题表扬稿发到各自朋友圈,引发了整个满清官场的不断转发扩散,连康熙皇帝的手机都被刷了屏,把表扬他的信息在金銮殿官方微博上置了顶,引得满朝文武每天集体围观,老于的官运这才亨通起来。
他于是一路从知州做到湖广黄州同知、知府,武昌知府,再后来就是天子脚下的直隶巡抚、一直到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成为威震江南的两江总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四地民政军政),几乎是已经达到了那个年代一个汉人能做到的极限。
老于从到广西罗城这个蛮荒之地做一个七品小县令开始一直到后来做到清朝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一路走来,有狠的一面,比如面对匪盗和吴三桂的叛军,从不心慈手软,该杀的杀,该灭的灭,他甚至曾经活埋过欺压百姓的土匪。但对治下的百姓,老于一向是充满了慈爱。
作为县长一级的人物,县里人又不多,很多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到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长啥样,于成龙这时候总是热情的招呼他们坐下来喝杯他从山西带来的老酒,一起聊聊天。但他说的是山西吕梁一带的方言,罗城百姓说的是当地民族语,要体会对方的意思,实在困难。老于就用手势、眼神、笑容跟大家交流,慢慢的与百姓们拉近了距离。时间久了,沟通畅了,罗城县的公务也能逐步展开办理了。
他为了和罗城百姓同甘共苦,主动把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老百姓看不下去了,说堂堂父母官怎么能这么寒碜,于是在缴纳钱粮时,他们通常会多带几个铜钱,顺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龙发现后,立马就翻脸,”说好的同甘共苦,你们这样子大家还能不能在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老百姓也急了,大人像你这样折腾下去,就怕你过不了几天就坐都坐不起来了,命都没了还玩什么耍,坚决要送。后来实在没办法拒绝,老于就只象征性收一壶酒钱,说我们山西人,有酒喝酒饿不死。百姓还是可怜于成龙清苦,凑集少许银钱,为他购买盐米。老于又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一如我受。”意思是:我现在就一个人在这里,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有稀饭咸菜吃就行了,我既然是父母官,你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奉养你们的父母,就跟给我用一样。“
后来老于因治理罗城有功被调到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州区)做知州,身为市长级别的人了,仍旧经常和衙役百姓不分上下尊卑,谁有事都可以直接找他诉苦,而老于不是在衙门跟大家聊天办事就是到地里和百姓一起种地,在合州呆了两年,任是把一个城区人口不到1000人,库银不到14两的穷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
上级官吏看到合州富裕了就开始加税,要老百姓交鱼课,被老于是各种阻拦,想着法的上书求人情,任是给当地免除了很多苛捐杂税。
老百姓都记得他的好,直到离任的时候,当地很多百姓夹道相送,哭着不让他走,老于也是说了很多诸如服从组织安排,我会永远想念大家之类的话,最后还是走了。不同的是,那年头流行建生祠,于是很多当地百姓一起凑钱给他盖起来一座于公祠,年年烧香纪念他,世世代代感激他。
需要提的是于成龙的时代,康熙年间,至上而下官风都还不错,臣工基本廉洁,都怀精忠报国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康熙下面能臣干才都上下同心,励精图治,建设国家,康熙帝也不愧为千古一帝,好的体制自然会把坏人变好人,坏的体制好人也会变坏人,如果康熙帝治理下的国风不好,那么于成龙估计也会被罢官回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