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

时间:2017-08-26 07:53:54

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

导语:纵观李斯的一生,可谓是聪明绝顶,不得好死!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合谋赵高篡逆谋杀公子扶苏!那么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从政治的角度根本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李斯是一个政治家,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集法家学说之大成,造就秦王朝法典制度,促进了秦的统一,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促进作用。李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聪明绝顶的他,下场却不得好死。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

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应该辨证的看。从政治的角度根本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李斯是一个政治家,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集法家学说之大成,造就秦王朝法典制度,促进了秦的统一,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促进作用。至于他个人成为秦国宰相以及和赵高一起瞒报秦始皇死讯,这些都是一个政治家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用的一些政治手段。所以我们在讨论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全面的,历史的看。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秦始皇最信任的臣子之一李斯,帮助他完成了统一天下的梦想,但最后却被李斯出卖。

李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聪明绝顶的他,下场却不得好死。

历史告诉我们一件事:

聪明有用吗?努力一定会成功吗?

人生成败的关键不在能力,而是你最终做了什么选择!

而李斯人生中关键的选择,造成他最后的悲剧下场。

李斯的背景

李斯年轻的时候,是楚国一个郡中的小吏,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地方政府的小公务员。李斯不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地方的小小公务员,用尽一生只为了追求富贵,聪明绝顶的他,靠着拥有极佳的说服力与判断力,成功获得秦王的信任,踏上飞黄腾达之路。

李斯人生中最关键的选择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这年七月,秦始皇到了沙丘,病得十分严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于是命令赵高写诏书,准备送去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令扶苏把大军交给蒙恬,然后和运送始皇遗体的车队在咸阳相会,让扶苏主持他的葬礼。在封建宗法的时代,主持葬礼的人就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这也代表始皇要传位给扶苏。在这一刻,始皇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但正确的决定是否就能获得好的结果,必须看具体执行的人。

历史上很多时候,做好事未必有好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委之非人」。

始皇这次真的委托了错的人,他把这件事交给了赵高。因为赵高是「兼行符玺令事」,必须经过他在封泥上加盖玉玺,才能作为正式诏书发出去。赵高写好了诏书,也盖上了玉玺,却没有交给使者发送出去。为什么呢?因为赵高想等等看,看始皇会不会就在这几天死去,他另有打算。果然如赵高所料,始皇很快的就驾崩了。

秦始皇驾崩了,但他的遗诏和玉玺此时却都在赵高手中。

丞相李斯决定隐瞒始皇帝的死讯,知道皇帝已经驾崩的,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在始皇身边服侍他的五六名宦官而已,没有其他任何人知道。隐瞒始皇死讯正是李斯的主意。李斯为何要隐瞒始皇帝的死讯?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当时皇帝在外驾崩,李斯想要避免国家的动荡,从正面来看,这一点未可厚非。问题是,他可以隐瞒天下人,但有一个人他万万不该隐瞒。那个人是谁?那就是帝国的继承人——扶苏!

李斯为什么要选择隐瞒扶苏?

按常理推想,始皇决定传位给扶苏,以李斯和秦始皇的关系,他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而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李斯确实知道这一点。但他现在却以「无真太子」为由,选择隐瞒扶苏,你就可以知道李斯心中其实不希望扶苏继位。

为什么呢?因为扶苏并不喜欢李斯。

试想,扶苏过去对始皇的种种作为有着诸多不满,甚至不惜数次直谏。而始皇的种种作为,「斯皆有力焉」!扶苏怎么可能会喜欢李斯?而李斯怎能不担心扶苏继位后自己的命运?李斯为了隐瞒死讯,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始皇的遗体放在輼辌车中,不让人见到。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輼辌」其实就是「温凉」,相传这是一种百叶窗式的车子,所以冬温而夏凉。李斯让不知情的百官像往常一样上奏,也像往常一样将食物送进车中,而由宦官在车中代替始皇批准奏折、吃掉食物。这样的计策乍听之下很简单,效果却非常好。原因是始皇在世时,百官也只是接受他的命令,已经许久都没有人敢提出质疑。这样的计策所以能瞒天过海,这固然是始皇自己一手所造成的,但李斯懂得趁火打劫,其聪明可见一斑。但自以为聪明的李斯却不知道,他的用心已经被人看穿了。

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赵高对丞相李斯说:「皇帝驾崩,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令扶苏和运送遗体的车队在咸阳相会,让扶苏主持他的葬礼并立为继承人。但这份诏书尚未发出,皇帝就驾崩了,现在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如今决定谁为太子,只在你和我的一句话而已,这件事你认为该怎么办?」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是啊!没有人知道始皇死前指定的太子是谁,只有我们几个人知道。

李斯前面不是说「无真太子」吗?赵高就是要告诉他,我们两个现在说谁是真太子,谁就是真太子,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此外,这段话中还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赵高其实可以直接伪造遗诏,然后对李斯说始皇临终前立胡亥为太子,但他却选择将真话说出来。

第二,这就证明了李斯确实知道始皇打算传位给扶苏,所以赵高才不得不说出实情。

第三,赵高特别强调「所赐长子书及符玺」都在胡亥手里。为什么他要这样强调?

第四,因为他要让李斯知道,他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胡亥已经同意了这件事。

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李斯的第一个反应是非常惊慌,他说:「怎么能说出这样会让国家灭亡的话!这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情!」

各位看看李斯这个反应,用心去体察他讲这句话的语气和心态。

李斯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他心中的秘密被人看破了,他根本就不希望扶苏继位!而赵高位什么敢于冒灭族的风险来劝说李斯共谋篡位?正是因为他从隐瞒扶苏的这件事情上,确定了李斯的异心。以李斯的聪明,他难道不知道赵高在想什么吗?他当然知道,因为赵高已经把话讲得这么清楚。他也猜得出来,赵高说符玺跟诏书都在胡亥那里,是他想改遗诏立胡亥。如果李斯真是忠心为始皇,现在他就应该立刻把赵高跟胡亥抓起来。可是李斯没有这么做,他只说「此非人臣所当议者」,各位就可以看出他心中的软弱和犹豫。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高曰:「……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赵高知道李斯的为人,继续说服他:「……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且世代相传,必会得到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大家认为你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如果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愿听我的话,最后必会祸及子孙,将来足以让你心寒。聪明的人懂得转祸为福,您决定要把自己放在哪一种环境里呢?」

是啊,李斯你要把自己放在哪一种环境里呢?

当年的你,因为一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今的赵高又用一句「君何处焉」来质问你,岂不正好问中了你的心?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李斯终于还是屈服了。各位从李斯的反应就可以发现,他开始斥赵高为「亡国之言」,然后说「君其反位」,再到「君其勿复言」,再到「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语气一次比一次软弱。最后赵高问他:「君何处焉」,这句话对主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李斯来说,是多么的有力,而这正是最关键的一击!于是李斯仰天而叹、垂泪叹息,终于同意参加赵高的图谋。

李斯这一次叹息代表了他完全屈服在名利之下,更决定了李斯和大秦未来的命运。

请各位注意这五个字:「既以不能死」。

李斯不但喜欢名利富贵,而且他怕死。

大凡爱好名利富贵的人都怕死,因为他要活着下来享受名利富贵的滋味。

既然不能死,你就只能同意参加这个阴谋了。因为李斯明白,赵高说的完全是真话。为什么人家敢来说服你?因为人家早就把你的心给摸透了!

回顾历史最后的结局,李斯最后被赵高陷害送上了刑场,死得极为悲惨,他被判处了五种肉刑,最后腰斩在咸阳市上。所有和李斯有血缘关系的人全部都被杀光光了,李斯这样的结局悲不悲惨?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但在这里,想问各位一个重要的问题:

李斯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他也曾经到达了人臣的顶点,多年执掌这个统一帝国中的莫大权势,为什么李斯最后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他到底什么地方做错了?

有人可能会猜,难道答案就是李斯一心追求名利富贵,所以得到了这样的下场吗?当然不对,答案没有那么简单。

世上有几个人不追求名利富贵?

李斯如果是因为追求名利富贵而得到这样的下场,难道追求名利富贵的人都没有好结局吗?

当然不是!

为什么同样追求名利富贵,有人会得到好结局,有人没有办法得到好结局?这中间的道理究竟何在?

如果你是一个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而每天算计别人的小人,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而每天算计别人的小人,你觉得在这一群人中,你会有好下场吗?如果你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你觉得在这一群人中,你会有好结局吗?如果你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君子,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宅心仁厚的君子,那么就算没有大利,也绝不会有大害。

李斯一心只想要富贵,为了富贵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不惜出卖对你有恩情的秦始皇。

你吸引来的,当然也是一心只想要富贵的人,这些人为了富贵,也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也不惜出卖别人。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你为了利害可以出卖别人,难道别人就不会为了利害而出卖你?

你为了富贵,和这群小人聚集在一起,每天阴谋算计别人,你凭什么觉得这群小人就不会阴谋算计你?

跟这样的一群人混迹在一起,你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没有这个道理!

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往到理想的朋友,让我们真正趋吉避凶呢?

很简单,改变你自己!

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

李斯,是我国秦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专门针对李斯的传记。李斯的一生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李斯的老师是谁呢,他师承何门使他政绩赫赫呢?

李斯辅佐秦王,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了秦国的宰相,这和他自幼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是分不开的。荀子是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上承孔孟,下启汉儒”,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更深,在他的法家思想中,还夹带着儒家的某些思想。但李斯不同,李斯虽然师承儒家,但是他认为,儒家的思想过于迂腐。

李斯的老师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李斯并没有把他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延伸。不过李斯对于朝局分析的十分透彻,秦国有野心想要称霸天下,诸侯分裂,矛盾激化,儒家学派是不和适宜的。他的法家思想在秦王灭其它诸侯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天下,李斯封为了宰相。

秦国统一天下后,百废待兴,李斯依然认为儒家的治国道理不适宜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奉行法家的思想治理国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和文字。但李斯没有将老师荀子的思想全部摒弃,在他做宰相,百官朝贺,风光无限时,常常用老师的话警醒自己“物忌太盛”。

李斯遗药杀韩非的故事

历史上对韩非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斯遗药杀韩非,还有一种是秦王的疑心杀死了韩非。对于这两种说法,学者们更倾向于第一种。

李斯决定为秦国效力,李斯的法家思想很快得到了秦王的重视。韩非子本来是效忠韩国的,但韩国君主对于他的言论并没有采纳,韩非受挫,见同窗李斯受到秦王的重视,决定前去试试。

李斯一直奉行的都是“老鼠哲学”害怕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秦王本来就十分欣赏韩非,而且韩非比李斯本领大,李斯怕韩非会威胁到他的前途,于是在秦王面前嚼韩非的舌根,而且韩非得罪了同样受到秦王重视的姚贾,在两人的陷害下,韩非不得已吃了李斯留下的毒药,自杀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作为同窗,李斯很想让韩非留在秦国,但秦王虽然对韩非的思想表示赞同,但是却不信任韩非,秦王对韩非的到来始终是疑惑的,而且朝臣姚贾又出言陷害,秦王派李斯将韩非子毒死。

韩非子的死因至今是个谜,但是学者们研究时,更倾向于第一种李斯遗药杀韩非,他们认为,秦王贤明,一直想要得到韩非子,甚至为他出兵韩国。不应该不重用他。

在现代抽签占卜中,第十七首便是李斯遗药杀韩非,典故就是来源于此,预示着有人可能因为害怕自己被取代,而处心积虑的猜忌,应该引起重视,多加注意。

李斯是不是好人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丞相李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嬴政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都被采纳了,而且效果也是很好的。统一之后,他的贡献就更不容忽视了,帮助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以及法律政策。然而对于李斯其人,有人说他是好人,也有人说他是坏人,那么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如果单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李斯的话,那么李斯无疑是个坏人,首先他和韩非子一样,主张法制,他为秦国设置了一系列严酷的刑法,对于犯法的人来说无疑是有些过分了,许多人的亲戚族人也因此受到牵连。而且在秦始皇死后,他和赵高合谋陷害死了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让胡亥当上了黄帝,这就使得秦国的暴政愈发的残害人民。最后,历史上的李斯也是个比较刻薄的人,他的人品自然不算太好。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说的话,李斯当然算不得好人。

但是,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又不能单单以好坏来定义。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李斯对于秦王朝的贡献,他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在各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他还创造了小篆字体,留下了许多名篇,为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李斯加速了秦朝走向灭亡的速度,试想如果扶苏继位,秦王朝也不会二世而亡的。在文化方面,他让秦始皇焚书坑儒,无疑也是对文化的破坏和摧残。所以,对于李斯这个人物的评价不能单单用好与坏来形容,如果非要这样,那么也只能说李斯有好也有坏吧。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历史功绩也要看到他对于历史的负面影响,当然李斯这个人物也一样。

李斯是好人还是坏人

首先明确反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李斯临刑前的东门黄犬之叹,本就是一种史家(准确地说是司马迁)戏剧化的记述,过度上纲实无必要。如果照这个逻辑,曹操死前不后悔没有为汉家彻底除残去秽,“愧对黎民百姓”,反而纠结于分香舞女之类的事,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后悔的只是优越幸福的家庭生活从此结束了”?

把历史简化为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是很可笑的。

李斯晚年的行为一直是著名的公案,秦汉间史料多阙,如果说我们能依托现有史料得出定论,那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不过大略推知一二,还是可以做到的事。

二世-李斯-赵高的三巨头执政体系最后造成秦帝国的崩坏,这是事后的结果,但依靠结果来逆推,说当时的李斯行为多么多么愚蠢,这恐怕未必。

典型法家李斯的施政理念实大与扶苏(不一定是忠实儒家信徒,但至少思想中包含相当儒术成分)相悖,而他本人也不属于扶苏一党,甚至,作为文法吏集团代表的他与扶苏的后盾——以蒙恬为代表的开国军功集团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无论从正道还是阴谋论上,他都断无支持扶苏的动机,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胡亥。

当时李斯眼中的赵高也绝不是我们现在眼中的那个“死太监”,赵高非阉人,前人早有详尽考证,可参阅。当时他的身份约相当于始皇的机要秘书,精明强干是肯定的,政治头脑也一流。至于史记里记载的他游说李斯的言辞,看看就好,不必全盘接受,既然是密谈,就没有被写进史书的道理,大部分是后人依靠后事发展推演的。侵淫官场一生的李斯不可能像对话里表现的那么废物,他和赵高必定有复杂的利益交换,但我们已无缘得知。

而且,扶苏本人是否是始皇心目中的储君,这件事还需两说。本来,扶苏被外放就是因为主张对儒士宽仁而触怒始皇,春秋以降,并无储君在外统军的成例,况始皇生前一直未正式立储,不说扶苏已在这场夺嫡斗争中完全出局,至少始皇本人对此事还在考虑之中。吕思勉就质疑过此事,并明确说史记所载李斯赵高阴谋等多为时人传说,并不可信。我的观点没有这么极端,不过扶苏即位并非当然的选择,这是一定的。至于后来,陈胜打出扶苏的旗号造反,而项羽和刘邦其实都是脱胎于张楚的法统,所以扶苏被无限拔高也是自然的了。

后来李斯玩砸了,很大的原因是在胡亥身上看走了眼。胡亥其实对权力的觊觎欲是很低的,但是时势将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上,一君二臣而君弱,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权力三角结构。而赵高是实实在在地有当皇帝的野心的,李斯则没有,加上内外之别,胡亥在另两极中依赖的对象只可能是赵高而不是李斯。这就决定了李斯纵然权倾天下,也无法在这场游戏中斗过赵高,因为后者抓住的是蛇之七寸。

有过死亡体验的赵高是疯狂的权力动物,其实李斯的布局已足够缜密了,在军队里布下了强大的代言人章邯,亲儿子镇守东方重镇。在他心中,多半赵高是不敢彻底翻倒他的,国家没了谁也讨不到好,而胡亥如果稍微有些帝王之术的话,也早该在两人之间找找平衡了。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赵高还真的选择了那种最危险的玩法。

所以大家就一起玩完了。

秦国自引入法吏外卿变法以来,外朝的权力是三元格局,法吏外卿、军功武人和代表嬴氏勋贵的太后势力。嬴政起家,靠的是军功武人中的二代们,清洗自己老娘的势力,打压吕不韦的法吏外卿集团。

但朝局不能让武人一枝独秀,所以嬴政重用李斯,重新扶植法吏外卿,形成二元对立。

嬴政身后的继承问题上,武人系支持扶苏,法吏系只能支持胡亥。

胡亥继位,武人系遭重创,最大的受益者是法吏系首领李斯,朝堂平衡被打破,法吏官僚一支独大。赵高虽然也参与了密谋,但赵高作为嬴政心腹近臣,影响力有余,硬势力几乎没有。

相权独大,就难免和君权对立,所以要整李斯的不是赵高,而是胡亥,赵高只是枪手。于是胡亥开始大清洗,“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李斯的势力因此遭到重创,于是认怂,“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但问题在于,胡亥是个废物,打压相权没错,但真空出来权力并没有被自己接收,而被赵高趁势收入囊中,赵高开始掌握主导权。

但这个时候,不管胡亥还是赵高,都不敢杀李斯,因为李斯最大的王牌是他的长子李由为三川守,守在河南一线,作为关中的门户,东方乱起,杀李斯则李由唇亡齿寒,关中门户大开。

悲剧的是,也是这个时候章邯开始打胜仗,接连灭陈胜、项梁,赵高军事上目光短浅,以为东方无忧,开始那李斯开刀,结果就是大家一起悲剧了。

阅读一下李斯早年对老鼠的感慨,以及李斯临终前的逐兔之叹,你就懂了。

一个人的终极追求,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水平,帝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临死前不后悔自己玩砸了大秦辜负了先帝,愧对黎民百姓,反而后悔的只是优越幸福的家庭生活从此结束了,这种人还是早点死吧。

李斯从来没有变过,困窘的时候如此,黑韩非的时候如此,玩砸灭身的时候仍然如此。有对权力的贪婪,却没有捍卫这种贪婪的凶心,可耻可鄙。

上历史课的时候,我也很不明白这一点,但是高中时详细了解了一些史料和笔记小说,大概得出了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原因,愿分享。

李斯与扶苏政见不合。我觉得这一点最关键。秦自商君变法直至始皇帝,历代均重法家学说,法家分三道,法、术、势,当年秦有商君,韩有申不害,商君持法,申不害持术,二人分别在两个诸侯国变法,但最终术治亡韩,法剿灭六国。但是法家是相信刑罚的,所以有“暴秦”一说。李斯虽师从儒学大师荀子,但是他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是师兄弟,在荀子那里学的也是法家的东西。所以他也相信“刑罚”“暴”等,这就让他跟秦国(六国未灭时)当时的主流政见统一,也是他后来位极人臣的必要条件,在当上秦朝(统一后,以此区分)丞相后,他还建议过“焚书坑术”(《史记》上的记载,不是“坑儒”),由此可见,他是比较“暴力”的。但是公子扶苏不一样,公子扶苏生来就是权贵,古时候官二代、富二代还不能算不学无术,甚至相当一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显然,扶苏受到的教育非常好,也很自由(要不然他怎么会跟他爹政见不和),从这里看始皇也算是一个好爸爸。我没研究出来为啥扶苏会倾向于儒家(难道是逆反),但是史书记载,他的确跟老爸狠狠吵了几架之后,被老爸“发配”到边疆跟蒙氏兄弟打仗去了。从扶苏的经历看,他连老爸都顶撞了好几次,估计跟这位丞相也吵了不止一次,凭李斯的心思,定会认为扶苏上位之后,会狠狠整治他。

扶苏的班底好。扶苏若能继承大统成为二世,他的老战友蒙氏兄弟定会各种升迁。李斯与蒙氏二人关系如何暂不得而知,但同朝为官,李斯与蒙氏家族也没见有过大分歧,可见两家关系绝对不是血海深仇、你死我活那种。但是从与未来主子关系上看,扶苏跟蒙氏兄弟是一起扛枪的战友,跟李斯就各种呵呵,朝内挺扶苏的官员也不少,扶苏继承后李斯即使能继续当丞相权力也有可能被削弱——这正是李斯不愿看到的。

赵高的游说和胡亥的保证。赵高游说李斯的过程,《史记》和《流血的仕途》中记载大意相同。“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伴”始皇这种君,赵高一个阉人还能活那么久,可见赵高的口才之好。他即使不能跟李斯平起平坐,但绝对不至于相差太多,有他辅导胡亥,成为“表演艺术家”也是可能的。二人在李斯那里许了不少好处,换来李斯的支持。

李斯的性格。虽然我比较相信李斯杀韩非并非“妒才”(详说的话就又是一个问题了),但他终究不是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主,从他的个人简历上看,在此之前他经历了上蔡小吏、荀子门徒、不韦门客、秦国客卿、一国廷尉、帝国丞相,到现在他已经位极人臣,但是却不得不老去,他害怕丢失已经得到的东西,当年是“光脚不怕穿鞋”,如今他已然赌不起、斗不起。他不敢想象扶苏即位后他会怎样,胡亥成为二世后,他更不敢想象违抗胡亥和赵高是什么后果。当时扶苏和诸兄弟基本上死光了,他只能尽力维护胡亥;臣子中,始皇信任的老臣除了他之外,死的死,杀的杀,新人又基本跟赵高一条心,他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只能睁一眼闭一眼,最后不得善终。

赵高的无耻。赵高是阉人,没啥后顾之忧。扶苏即位,重用蒙氏,他是死;矫诏失败,他也是死;矫诏成功,他便有可能位极人臣,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拼搏。而且他是阉人,能够更加方便接触胡亥,打李斯小报告机会就更多,日积月累,李斯失宠,被杀是必然的。

以上前三条为李斯为什么会矫诏,后两条为李斯为什么会接连犯错、最后被杀的原因。我倒是觉得,李斯终究没有看懂始皇的计策。以下是我个人臆测的历史。

始皇见扶苏数次反对他,而朝中大臣个个持法家观点与扶苏政见各种不合,让他再在咸阳待着迟早得被各种泼墨最后被废掉,不如让他远离朝政,这样既保护了他,还能让他在军中培植势力,未来即位后有军队做后盾,面对一群打江山的老臣时,说话也能硬气些,不至于被架空。

这一点秦国是有传统的,秦国的王子从军或者有军队支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孝公变法是有他在军队中的哥哥支持,惠王在军中有司马错,武王本身就是军人出身,而没有军队支持的始皇,从小就是被架空的,放逐吕不韦之后他才掌权,始皇是考虑到自己的经历,怕扶苏被架空或者推翻,才“放逐”他到军中,去接触蒙氏兄弟。蒙氏一家三代人对秦统一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始皇更相信他们会忠于秦,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下“逐客令”的时候,身为赵人的蒙氏家族未被驱赶。始皇这么做是为了让扶苏有自己的班底。

而且,我感觉始皇是真的想让秦延续下去,才会去费力保住扶苏,要不然直接杀掉就好了,还放到前线“监军”?他知道,纯靠暴力是无法治国的,他在,他的光环还能压一压臣民,他不在,二世不论是谁,如果政策不变,继续暴力下去,秦必亡。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了。

至于扶苏对李斯的态度,我觉得扶苏不会整治李斯。李斯的才华有目共睹,二十年就从外族布衣升至本国丞相,而且他对秦王室也足够忠诚。扶苏跟蒙氏兄弟交好,蒙、李两家一文一武,并没有互相拆台,而且蒙氏兄弟可以说是李斯看着长大的(年龄上),应该算李斯的后辈,即使他们想拆李斯的台,也不可能像赵高一样那么快(赵高无耻啊)。

所以,本来应该是始皇把扶苏“发配”到边疆,结识大将,培植势力,最后回朝,内由李斯辅佐,外由蒙氏把门,治理天下的……

当然,这部分就是我的臆测罢了……

我认为关键在于对手定位问题,即李斯将蒙恬蒙毅作为政治竞争对手,而根本没有认为赵高可能是其对手。

当时秦始皇突然驾崩,权力布局其实是两大势力:一方是蒙氏兄弟,掌控着几乎全部军权和一部分政权;一方是李斯,掌握着大部分政权。二者权力大小可谓各有优劣:蒙氏兄弟优点在于横跨军政,且是扶苏的铁杆亲信,但是远离中央;李斯政坛老手,位居中枢,政治力量雄厚,但是在军队没多少势力,与扶苏关系一般。秦始皇在的时候,李斯因为是始皇帝心腹,所以整体地位更高。但秦始皇死后,一旦扶苏继位,这种平衡必然打破。凭借和扶苏的关系,本来就已经树大根深的蒙氏集团将迅速获得位居中枢这一优势,那么李斯自然全线败于蒙氏。当然,这个失败只是政治逐步失势,也就是逐渐退二线而已。但对于李斯这种视权力如生命,一步步从基层小吏爬到高位的人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结果。

至于赵高,对于李斯来说,根本不会视为对手。赵高也就是个比较精通法律的官员,出身卑微,没有自己任何政治势力,甚至还是个阉人(这点存疑)。反正在蒙氏和李斯面前,赵高根本没有任何作为政治对手的资本。要知道,李斯从一个小吏一步步走到高位可是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啊!他能想到同样卑微的赵高会崛起如此迅速?

所以,与其说此时李斯是与赵高合作,不如说李斯是与胡亥合作。胡亥的优势是和扶苏一样,有着血统这一天然优势。更由于秦始皇没有立嗣且秦朝以法家治国最大程度的减弱了嫡长子的优势,所以胡亥+李斯这一组合是完全可以对抗扶苏+蒙氏兄弟组合的。至于赵高,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是分量极轻的小角色,充其量是胡亥+李斯一方的军师。

两大势力对抗的结局不用说了,李斯的矫诏并突然袭击和扶苏的愚忠,使得胡亥+李斯集团大获全胜,扶苏和蒙氏身死。此后在瓜分胜利果实中,胡亥获得了皇帝位,李斯保持了自己的权势,赵高地位大幅蹿升。当然,直到此时,李斯依然不会认为赵高是其主要对手。毕竟赵高虽然地位蹿升,但依然没有政治根基。但没想到他太低估赵高的能力和不择手段,结果自己的处心积虑给赵高做了一盘大餐。

综上所述,李斯的聪明一世晚节不保,根本上在于对对手的定位。他不甘于政治地位的下降,因此与对并无大仇但势均力敌的政治对手出奇招痛下杀手,但没想到一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赵高居然崛起如此迅速并对自己的打击如此快速残酷。

———————————————————————————————————————————

补充一点。上面一直在说李斯的对手定位问题,没有提关键人物赵高。我的看法是:赵高的对手定位明确:所有权势超过自己的人(包括皇帝),而且基于这个定位赵高制定了非常明晰的方案。

秦始皇在外驾崩,这是一个突发事件,之前没人能够预料到。但是看看事件发生以后赵高的做法,简直是异常冷静、井井有条,从结成胡亥-李斯联盟,到秘不发丧、矫诏杀扶苏,灭掉蒙氏,步步为营,丝丝入扣。要知道,李斯、扶苏、蒙恬、蒙毅都不是等闲之辈,但在和赵高的过招中败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可见,赵高在实力远逊于这些对手时候,在这些政治大腕们都压根没有把他当做对手的时候,已经暗暗分析了每一个人的特点,所以对他们的弱点把握都极其到位,对什么时候和谁结盟什么时候和谁斗争火候掌握不差分毫。就秦始皇突然驾崩这件事来看,赵高先前必然做过应急预案(甚至也许他做过众多皇帝死后怎么干的预案),所以才做的从容不迫。事实上,赵高凭借长期做胡亥老师的机会,暗地里完全掌握胡亥而不被其他人发现(一旦别人发现有人能如此控制皇子,后果是严重的),就已经体现出他的政治斗争能力和暗藏的野心了,一个有能力、有野心、每一步斗争和统战对象明确、又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去利用一群看似强大却都在明处的大腕之间的矛盾,步步为营,最终将他们全部剿灭,这回头看也算是情理之中啊。

题主的问题,我从我对秦史的学习中可以对这个问题分享一些个人的理解:

李斯的仕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家乡做小吏老婆孩子热炕头,寄居吕不韦门客韬光养晦寻找机会,受秦王重用逐步高升,秦王崩后权力被赵高渐渐压制直至被害。

题主问的问题的历史正式开端和决定性事件就是在秦王崩之时假传圣旨,也就是这个事件真正决定了李斯仕途的三四阶段的界限分割和后期人生的悲剧性转折。那么为什么李斯会接受赵高如此胆大包天假传圣旨更换皇位接班人的意见呢?答案其实很简单:

老而戒,之在得。

这句话也可以概括性地作为题主这个问题的回答。

说得再明白点,当时李斯已然位列极臣,他的仕途重点目标已转变为保持自己当下位置,两位接班人(秦王最终决定的扶苏和赵高推举的胡亥)一位可能会记恨自己(因李斯之前参与了秦王指派扶苏发配边疆事件),另一位与他之前无过节,赵高说服李斯就是基于这个观念。结果已然,一步错,步步错。也可以说,命运其实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斯自己在分岔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李斯的一生,功业也惶惶,罪责也彰彰,李斯是大秦帝国的首席功臣,也是毁灭大秦帝国的第一罪人,盖棺定论,李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功罪同样巨大的政治家。李斯的文明功业如泰山不朽,李斯的亡秦罪责铁铸恶名。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杯具性格的政治家。其悲剧性的根基在于其天赋精神的两重性:既奉烈烈大争之信念,又埋幽幽性恶之私欲。遇始皇帝这样此等心智强毅雄心大略之君主,李斯的大争信念与法家才具,得以淋漓尽致之挥洒。失去始皇帝而猝遇历史剧烈转折之险关,须得李斯自家把握自家时,李斯的政治判断中便自觉不自觉的渗进了私欲。此等挥之不去且越来越重的私欲,使李斯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了自我校正的机会,也使李斯蒙受了一次又一次非人的侮辱。—来自《大秦帝国》孙皓晖

建议看《秦谜》《秦崩》这两本书。这历史学家写的通俗读物,而非一般爱好者的文字。里面有大量的考古证据,这是普通爱好者难以接触到的以及考虑到的。

书中指出:

一,扶苏有楚国血统,所以秦始皇迟迟没有立嗣,关于血统这方面书中有大量的论证,比如陈胜武广起义的口号就是以“项燕扶苏”为名,如果扶苏与楚国没有关系,很难想象会拿侵略国的王子的名号来标杆;

二,赵高不是太监,而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是二世的老师同时是二世最为依靠的人;

三,二世年纪小,登基的时候才二十岁,完全受赵高摆布;

四,李斯患得患失,自以为可以控制二世,结果被赵高垄断了所有人接触二世的管道,李斯在外朝无能为力;

五,二世登基后,形成了内廷由赵高、外廷由李斯控制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章邯控制的军事前线,这种情况原本是互相牵制的,但是二世缺少能力,无法平衡;

六,李斯被赵高设计陷害,起因是李斯要反击赵高,结果被赵高先下手为强,也可以看出章邯与李斯并没有互相引为支援;

七,二世登基一共三年,元年秋就爆发了大泽乡起义,之后局势就急转直下。

八,秦朝覆灭这件事告诉我们,no zuo no die。

狂人妄言:

不论做人,于政治而言,一政治家的成功是由器局、才具、机遇共同决定的,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或者于人在局中的政治而言,这三个其实根本是一个东西。李斯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人品胸襟配不上他虚有其表的“政治理想”,因为没有政治家的胸襟,最后决定了他对政治局势判断的失误,这是不仅是人品问题,更是政治能力低的表现!因为思想决定意识,意识最后决定他的判断,而他作为制度的建立者,却在大事上缺乏法家极心无二虑, 尽公不顾私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说他至死没有脱离意识上的小市民阶级,因此,我着实怀疑他所为大秦王朝建立的那套制度与体系的合用性,尽管他的经验和知识都似乎无可匹敌,但知行合一,只要公心不过关,他撑死也就是个蹑了高位的小政客而已,三个字“没本事”……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大秦之亡也有他这个总设计师的一定责任!

秦始皇是个政治强人,尤其是后期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强势领导。我和此类领导合作过,压力比较大。李斯有很大的欲望找一个和秦始皇性格相反的二世皇帝。胡亥是一个性格很弱势的人,在这一点上特别达标。而扶苏则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从自身利益上看,李斯选择胡亥是对的。

李斯一开始并没有除掉赵高的意思,因为一来觉得赵高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威胁不大;二来李斯和赵高唇亡齿寒,一根绳上的蚂蚱。李斯没料到赵高早就把自己当作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赵高除李斯是标准的二货行为,李斯在,秦未必亡于项羽刘邦。

楼主是李斯能如何做呢?支持扶苏上台?扶苏的政治思想和李斯冲突,亲密关系是蒙家,如果李斯上台,想也知道李斯肯定不能继续当丞相了,得把这位置让给蒙毅。但是历史秦国从丞相位置下来的六国客卿都是什么下场呢?对李斯来说,胡亥当国也许下场未必好,但是支持扶苏上台他肯定没有未来可言的。换你是李斯怎么选择呢?

李斯选择胡亥未必就是一定输,李斯和赵高的斗争输了,这是他最后下场的结果,如果李斯赢了,那李斯大可以努力守住函谷关,秦国不亡,掌握秦国大权的李斯自然没事。

那么李斯为什么会输掉和赵高的斗争呢?个人觉得有两方面,首先是赵高是内廷,李斯则在外朝,自古外朝和内廷斗争往往除以被动,因为内廷势力更接近君主,可以拿大旗当虎皮,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本身就让李斯处于被动。

当然,仅仅如此李斯不一定会输,历史外朝权臣斗赢内朝的案例也很多。秦始皇帝当国,大政主要出于外朝,秦始皇似乎并未大力扶植内朝来制衡外朝,而外朝冯氏明显是和李斯结盟了。

但是我觉得李斯输是无法避免地,很简单,秦始皇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起义了,不过三个月,关东皆反,几十万大军打破函谷关逼近了咸阳。这是秦国历史空前的惨败。那么,谁来负责呢?

赵高显然不能负责,当时他远没有控制朝政。二世皇帝自己显然不能负责,很明显的,当时二世就算不是一个傀儡,新即位不久肯定没有完全控制朝野,国家大政主要还是出于李斯。李斯不负责谁来负责?

更可怕的是,几十万大军攻克函谷关,秦朝居然到了这会才知道关东大乱了,别说二世讳病忌医,就算真如此,李斯身为当朝权相,就可以眼睁睁的看着关东皆反不采取措施?就可以眼睁睁的看着几十万造反军攻克函谷关?

历史郑安国投降,而范睢因罪去职,李斯当政下秦国差不多丢掉了关东,还让六国叛乱者打进了函谷关,这就让李斯必然处于极端被动中。

而且日后秦军大举反扑,统帅是章邯,章邯是少府,和李斯这个丞相明显没啥关系。如此则章邯越胜利,赵高局面越好而李斯越不利。二世皇帝肯定会想,李斯当政居然犯下如此大错,实在早该滚蛋了(而李斯居然企图把责任推给先帝,这就更该死了)。

光二世皇帝一个人这么想不可怕,问题如果到了满朝文武大都这么想并因此站队的情况下,李斯不失败还能如何呢?

相关文章
张国荣全家福照片
张国荣全家福照片

全家福被晒出,惊动一时。我们知道张国荣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但是他的粉丝依然还....

晚年张学良评价杨虎城
晚年张学良评价杨虎城

晚年张学良评价杨虎城导语:晚年张学良评价杨虎城:晚年张学良的讳莫如深,让杨瀚....

简短有趣历史故事
简短有趣历史故事

导语:说到历史小故事,其实有些都是一些小人物故事,当然了,名人小故事也有很多,能....

爱新觉罗改成什么姓了
爱新觉罗改成什么姓了

我们知道在上户口的时候,名字太长是非常麻烦的。所以不小爱新觉罗的子孙都选....

血战钢锯岭救了多少人
血战钢锯岭救了多少人

血战钢锯岭救了多少人导语:电影血战钢锯岭讲述了一个坚决不拿枪的军人戴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