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华胥氏的父亲是盘古吗

时间:2017-08-04 14:39:31

华胥氏的父亲是盘古吗

导语: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母系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也是伏羲和女娲的生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可是华胥氏的父母是谁?华胥氏的父亲是盘古吗?应该不是。而是时代久远无从考据!传说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

华胥氏的父亲是盘古吗

一、华胥氏的历史传说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最早的始祖是华胥氏。她是伏羲的母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庖牺即伏羲。宋代《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代《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清人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因此,华胥氏是中华民族传说中最早的始祖了。

其实,华胥氏应是氏族或部落之名。它存在的时间应相当长,生存的地域应相当广。关于华胥国的地域,《列子·黄帝篇》记述:“(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河南淮阳县:《淮阳名胜》“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居住的地方。”据《太平环宇记》的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根据这些记载,华胥氏所在地域应在今陕西省境内。梁元帝萧绎《金楼子》云:“燧人氏没,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陈。”此“陈”;当为古之“陈仓”,即今陕西宝鸡。

女娲补天

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华胥氏活动的遗迹。相传今西安市以东二十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该镇以东二里许,有个宋家村,村边有一条河叫 “华胥河”。村中有一条被河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沟叫“华胥沟”。在沟内的崖畔上有一个窖洞,传说那是当年华胥氏“感虹”而妊娠伏羲和女娲的地方,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华胥窑”。在 “华胥窑”北面里许,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蓄水池的村庄叫雷庄,相传那是当年“雷泽”所在。此外,这里还有 “三皇庙”遗址、轩辕黄帝游察古华胥国的纪念遗址。在今日之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刻有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的上方铭刻“古华胥”三个阴文;左边刻“伏羲肇娠”,右边刻“黄帝梦游”等字。所有这些传说中的“遗迹”,在提示人们;这一带有可能曾是“华胥氏”氏族(部落)重要的生息之地。

关于“华胥国”的社会情况,古文献也有相关的追述。《列子·黄帝篇》云:“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已,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游而已。”按照这种描述,“华胥国”应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

伏羲

关于华胥氏的陵地,《陕西通志》云:“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蓝田县志》也记载:“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

以上记载基本上都属于传说,人们无法(也不必)去一一进行考证。但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它是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代之事,在后代人们中的流传、追述和怀念。我们今天的责任是通过对历史考古文物的考证和研究,来检验这些传说,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才华胥氏名号破解

传说中的“华胥氏”究竟是哪一个氏族?他与考古文化如何联系?实在是个难题。以往的研究中有人认为,“花”是 “华”的古体,“华”族就是以“花”为图腾的氏族 。这种见解是很有见地的。“华”与“花”是相通的:《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上的“华”就是“花”。这里的难题是:“胥”为何意?至今无人得解。按:古代“胥”、“须”相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胥后令。”《索隐》“按:胥须古人通用。”《荀子·君道》“狂生者不胥时而落。”《韩诗外传》:“胥作须。”《准南子·说林》“华乃大旱者不胥时落。”《文子·上德》:“胥作须。”而“须”、“须”为繁简字。《庄子·渔父》“须眉交白。”,释文:“须本亦作须”因此,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须氏。

古代的部落或氏族都是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崇拜对象,用作自己的图腾。华胥氏就是用 “花”作为图腾的。为什么又称“华胥”呢?“华胥”就是“花须”, 亦即“花芯”。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这里的“花须”均是指 “花芯”。所以,“华胥氏”就是 “花芯氏”,就是用“花芯”作为图腾的氏族。

华胥氏为什么崇拜“花芯”呢?这不得不牵涉到“花”的结构。一朵完全的花分为好几个部分,分别是雄芯和雌芯,是 “花”的核心部分。雄芯由花丝和花药组成,是传播花粉的:雄芯位于花的中心,是接受花粉的,其上为柱头,其下为子房,由花柱联结。植物的生殖和繁育,主要靠花芯。没有花芯,植物是无法繁殖后代的(无性繁殖的植物除外)。原始社会的人们要生存,取决于两种生产:一、物质的生产,这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二、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那个时代,氏族或部落的人越多,战胜自然的力量就越大,就愈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原始社会的人们,最初的崇拜就是生殖崇拜,希望能多儿多女,家庭、氏族、部落的成员能大大发展。华胥氏氏族,希望自己的成员像花儿一样,不断地开花结果,发展壮大。这是华胥氏氏族人们之所以崇拜“花芯”的原因所在。因此,“华胥氏”就是“花芯氏”,就是以“花芯”为图腾的氏族。由此可以看出,华胥氏不是一般的崇拜花,而是崇拜花芯。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后面的考证,有着决定的意义。

华胥氏的传说都发生在华山周围,说明华胥氏与华山名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时候地名常常与部落名、人名一致。比如商族发祥于北京,商族崇拜燕子,所以,北京北面的山就叫“燕山”。华胥氏发祥于关中,华胥氏崇拜花,所以,关中地区南面的山就叫“花山”。“花”“华”相通,“花山”也就是“华山”。这就是“华山”名称的来由。

三、华胥氏族内涵与半坡类型仰韶文化

现今所有关于“华胥氏”的历史都属于传说,如何与考古文化联系起来,是摆在历史和考古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花”。因为“华胥氏”就是 “花须氏”,亦即“花芯氏”,就是崇拜 “花芯”的氏族。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亦即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上游,广泛分布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该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彩陶中以“鱼”纹为主;突出对 “鱼”的崇拜,其中的“人面鱼纹”应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准。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中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的崇拜。彩陶钵上腹部所绘是一朵完全的花。花瓣和花芯都十分显目,花瓣中心的黑点当为雌芯;此花作含苞待放状。也有彩陶钵上绘开放之花,有的花瓣共5片;花瓣中心有一大黑点,那是雄芯;花瓣尖端各有黑点,那是雌芯,整个花的形象十分逼真。有的花瓣共6片,花中有一圆点,那是雌芯;花瓣尖端的黑点(直行3个),那是雄芯。同样是一朵已经开放的花:花形状有了改变,己经艺术化了;但花中心雌芯仍十分清楚。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中,“花”的形态各异,样式甚多,上面所举只不过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的崇拜,说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是“华胥氏”部落的成员;或者说是 “华胥氏”部落的后裔。由于该类文化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分布相当广泛,故该类居民应是“华胥氏”部落后裔中的主体。

仰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分支是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1978——1982年,考古工者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此次发拙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人头形彩陶瓶。该瓶高31.8厘米,瓶口部圆雕成人头像,垂肩发式,前额梳成“刘海”型,蒜头形鼻隆起,眼、鼻、耳均雕成小孔。这是典型的黄种女性,庄重而美丽。瓶颈以下有三层花纹,实际就是花叶纹,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花叶纹十分相似。这说明石岭下仰韶文化居民同华胥氏部落存在着血缘关系。

原始社会居民中的图腾崇拜,都是将所崇拜的动物或植物“人格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鱼”,就出现“人面鱼纹”图腾,那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庙底沟仰韶文化居民崇拜 “花”,按理当会有 “人首花身”图腾的出现。但这种图腾在庙低沟类型仰韶文化中目前尚未发现,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石岭下型仰韶文化中却找到。这种女性 “人首花身”彩陶瓶无疑是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的图腾崇拜标志。她是“花仙”、“花神”,实际就是“华胥氏”母祖的化身,是“华胥氏”氏族崇拜的“女神像”。所以,大地湾石岭下仰韶文化居民同样是“华胥氏”的后裔。

四、华胥氏的历史时代与前仰韶文化

从考古材料出发,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应该是华胥氏部落后裔。仰韶文化的代大约距今7000 ——5000年,是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已被证明是炎帝部落的文化。因此,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时代与传说中的华胥氏开初时尚有距离,但这并不排斥庙底沟仰韶文化居民属于华胥氏部落后裔。因为,部落是长期存在的。那么,华胥氏开初的时代是在什么时候呢?

上世纪80年代,在临潼白家村发现一种比仰韶文化还早的文化,叫前仰韶文化。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彩陶比较原始:只是在陶钵或陶碗的口缘下,绘一条红色彩带。彩带的宽窄不异,但都不宽,陶器的制作也比较原始,以圆底器和三足器为主,足也很矮。有的陶器绘有花纹,但非常简单。其花纹多为点、线、曲线等构成,应具有某种含义,但目前很难推测。最为重要的是:这里绝无“花叶” 纹,找不到“花”的影子。临潼白家村前仰韶文化虽然可以分为早、晚两期,但两期的变化不大。

前仰韶文化遗址除临潼白家村外,在渭南北刘和秦安大地湾均有发现。白家村遗址的年代经过碳14测定,大约距今在7050——7330年之间;而热释光的测定,大约距今在7300——7900年之间。这个年代,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最早的年代(6720——135年)早近1000年,也比宝鸡北首岭中层半坡类型仰韶文化(6790-145年) 早1000余年。而甘肃秦安大地湾前仰韶文化遗址,经测定的碳14数据,用旧的达曼表校正可达距今7800年,而用新的校正表校正后,甚至超过8000年。这些数据表明,前仰韶文化时代要比仰韶文化时代(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发展时代),至少早1000多年。因此,从时间考察,前仰韶文化时代与传说中华胥氏开初的年代相符合。仰韶文化是从前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而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类型所表现的内涵,是典型的华胥氏部落后裔。故前仰韶文化时代应该是华胥氏的开初时代。

五、华胥氏的历史踪迹与蓝田境内的古文化遗存

蓝田县境内曾是我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蓝田县县城以东的公王岭,发掘出古人类化石。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额骨。出土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这是遥远的远古之事,与华胥氏的历史尚无直接关系,本文可以不论。但有一点必须指出:蓝田一带自古就是人类重要的栖息之地。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很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发展。进入前仰韶文化时代,在渭河流域有不少的人类活动遗迹,渭南县(市)的北刘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北刘遗址距蓝田比较近,现在属渭南县管辖,完全是今日的人为划分,在古代并非如此。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蓝田泄湖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整理,该遗址文化共分为四个类型:即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这四个类型亦即是早晚相次的四期。其中的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第7层)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我们前面讨论的庙底沟仰韶文化主要特征仍基本一致,彩陶花纹是典型的庙底沟仰韶文化“花叶纹”,彩绘中的黑点是花芯;花瓣也十分清晰。这里的居民同样崇拜“花”,是以“花芯”作为自己的图腾标志。由此可以断定:该层遗址(泄湖遗址第7层)是华胥氏后裔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经碳14测定,该层遗址的年代距今约为(4830——90年) ——(5270——105年)之间,与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中所测zK-112和zK-110 的年代数据大致相当。这个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炎黄部落时代。

上述考古遗存中可以看到,蓝田县境内不仅是古人类的发源地,而且是原始社时期华胥氏部落重要的生息繁育之所。华胥氏部落成员(后裔)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故这里流传众多的华胥氏历史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历史传说中的“华胥氏”是确实存在的。“华胥氏”就是 “花须氏”。亦即“花芯式”点式",就是崇拜“花芯”的氏族(部落)。该氏族(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始祖之一。

第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该文化分布相当广泛。因此。该类文化居民应是华胥氏氏族(或部落)的主要后裔。

第三、甘肃秦安大地湾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中,出土了“华胥氏”女神像,说明该类文化居民也是华胥氏的后裔。这为“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共祖提供了依据。

第四、蓝田是古人类的重要发祥之地,又是华胥氏后裔的繁育之所。因此,蓝田县境内流传着许多华胥氏的传说不足为奇。这是华蛋氏历史在此影射的必然结果。传说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影子。如同人和物在阳光下,其影子会因为阳光照射的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故影子的长短、方向自然也就不同。但影子与人、物之间总会有一个结合点,只要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就能找到人、物本身。本文没有通过“传说”去寻找考古遗存,而是通过考古文化遗存来验证传说的真实程度,从中发现历史的真谛。

华胥氏名号破解了,华胥氏实体找到了,包括蓝田县在内的许多华胥氏部落遗存被证实了。这三件大事对于华胥氏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的人都以为,盘古开天辟地,因此盘古就是天地间的第一个大神,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盘古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出现,盘古也是有父亲的,而且盘古的父亲,才是远古第一大神。

天体之初只是一团气体,一片混沌,弥漫在黑暗之中,开始没有水,经过不知多少 代的神人的努力,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江沽”的神人,才把水造出来,那时,天萌芽了,长出了一颗露水珠。

露水珠却又被一个名叫“浪荡子”的神吞掉了。“浪荡子”一口吞掉露水珠后就死了。他的尸体分成五块,此后,才有了五形。地上才有了实体,有了海洋, 出现了昆仑山。

昆仑山吐血水,诞生了盘古。盘古请来日月,开天辟地,最后盘古垂死化身,躯干化成大地的一切:五岳山脉、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草木森林等。

盘古死后,大地上的金石、草木、禽兽又化成各种各样的神,这时还没有真正出现人类。神们互相争夺,闹得天昏地暗,直到洪水滔天,淹没了罪恶。

洪水中又出现了黄龙和黑龙的搏斗,来了 个叫吴天圣母的神,帮助黄龙打败了黑龙。黄龙产蛋相谢。吴天圣母吞下龙蛋,孕生了三个神人:一个主天,一个主地,一个主冥府。

洪水中来了五条龙捧着一个大葫芦在东海飘流。圣母打开葫芦,见里面有一对兄妹伏羲和女娲,就劝他们结婚,这才生下各个创世的神,直到这时,才产生了有血有肉的人类。

另一种说法是,盘古其实就是江沽

江沽咬死了浪荡子,尸分五块,落在水中,长起一座昆仑山,也把江沽包起了,像个鸡蛋壳,一万八千年江沽就变成了盘古。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

盘古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

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

这样又过了18000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90000里那么长了。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

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

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

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及连接!尚之潮网_shangc.net 网址: 盘古的父亲是谁 盘古的身世来历竟这么大_尚之潮 https://www.shangc.net/yule/2017/0713/00136512.html#ixzz4orTclzAo

华胥氏的父亲是盘古吗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1-12]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13] ,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14-15] 。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2-3] 。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16] ,生伏羲和女娲[17] ,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18-19]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20-21] 。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22]

华胥逝世后,卜葬故里孟岩,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23-25] 。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华胥氏的父亲是盘古吗

据史书记载,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叫做雷泽的地方踩了巨人的脚,于是怀孕,随后在成纪生下了伏羲。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我觉得她的母亲绝对跟古猿没有关系,因为这个部落存在于8000年前左右,而古猿进化到人的时期,大概在200万年前左右。所以,华胥氏的母亲绝对不是古猿。

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说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为后稷,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写这段故事的诗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诗经》之中。又传说华胥氏也有过类似经历而生伏羲,于是后来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为一谈。

还有一个叫做夔,住在东海流波山上,像只没有角的牛,苍灰色,只有一只脚,能够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进出时必有大风雨,同时吼声如雷。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士兵被蚩尤找来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黄帝决定用些特别的材料来做面鼓,激励士气。于是上面这两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头做鼓槌,后者被剥了皮蒙成鼓。

黄帝还有个搞医疗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迹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药,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鸟,或者后世雷公总是一副鸟脸的出处就在这里了。以龙身的形象而论,游戏里的雷神当以雷泽的那个可能性居多。

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 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之感,对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

对于雷神的形象,《山梅经·海内东经》中有记载,文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这种形象是半人半兽形,人们认为雷声在天,而龙亦飞腾于天,将二者结台在一起,便会有雷雨;又将其腰问想象有一鼓,鼓发雷声。后来雷神的形象进一步变化。《酉阳亲俎·前集》说“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说“豕首鳞身”;《铸鼎余闻》卷一说“大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恃凿,运连鼓于火中”;《集说诠真》引《搜神记》说“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猕猴”;《唐国史补》说“其状如彘,秋冬伏于地中”;《夷坚丙志》卷七说其形如奇鬼,“长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总之雷神形象不定,体形或龙、或人、或兽;脸彤或人头、猴头、猪头、鬼头。周秉以后,雷神被称为雷师,或雷公,《楚辞·离骚》:“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又《开元占经》曰:“五车东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无论称雷师还是雷公,当时人们崇祀的雷神只有一位,并以农历六月廿十四为雷公生日,称为“雷公诞”,是日人们均要奉祭雷公。到了元代,雷神的形象还没有定型,因为元代有“雷公旗”,所画雷神仍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明清时代,雷神的形象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概为《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可见雷神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猴脸、尖嘴,所以民间有之“雷公脸”、“雷公嘴”的说法。

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他下辖一个复杂的雷部组织,总部为神雷玉府,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四府为:九霄玉清府、东极青玄府、九天应元府、洞渊玉府;六院为:太一内院、玉枢院、五雷院、斗枢院、氏阳院、仙都火雷院;诸有司为:天部廷司、蓬莱都水司、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卫司、玉府雷霆九司及诸曹院子司。并称每个机构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阀侍中、仆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监、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诸部雷神、官吏、将吏”。且称“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均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麾下听令。是经称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分天、地、人三类,每类十二名。天雷十二为:神霄雷公、五方雷公、行风雷公、行雨雷公、行云雷公、布泽雷公、行冰雷公、行霄雷公、飞砂雷公、食粜雷公、伏魔雷公、吞鬼雷公。地雷十二为:纠善雷公、罚恶雷公、社令雷公、发稻雷公、四序雷公、却灾雷公、收毒雷公、扶危雷公、救病雷公、太升雷公、巡天雷公、察地雷公。人雷十二为:收瘟雷公、摄毒雷公、却祸雷公、除祸雷公、破祸雷公、破庙雷公、封山雷公、伏虎雷公、打虎雷公、灭尸雷公、破障雷公、管魄雷公、荡怪雷公。这三十六雷公掌三十六天曹刑律,严格遵照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命令,代天实施刑罚,经称“雷司布令行至疾如风火,不可留停,降泽之处有矛,震雷之声有数,可旱即旱,可雨即雨,必奉帝令”。是经还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十雷、三十六雷霆。五雷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十雷为:玉枢雷、神霄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极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极雷。三十六雷为:玉枢雷、玉府雷、玉柱雷上清大洞雷、火轮雷、灌斗雷、风火雷、飞捷雷、北极雷、紫微璇枢雷、神霄雷、仙都雷、太乙轰天雷、紫府雷、铁甲 雷、邵阳雷、欻火雷、社令蛮雷、地祗鸣雷、三界雷、斩圹雷、大威雷、六波雷、青草雷、八卦雷、混元鹰犬雷、啸命风雷、火云雷、禹步大统摄雷、太极雷、剑火雷、外鉴雷、内鉴雷、神府天枢雷、大梵斗枢雷、玉晨雷。

至于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的来历,其说有三。其一为元始天尊九子玉清真王之说。如《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中即称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昔化天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执掌雷霆之政,称“神雷真王”。此说还见于《道藏·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等书中。

其二为黄帝之说。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始开图》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同上卷四《春秋台诚图》曰:“轩辕星,主雷雨之神。”《史记·正义》亦云:“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历代神仙通鉴》说得更为详细:“(黄帝)封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昔化真王。所居神雷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王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雷公即入雷泽而为神者也。力牧敕为雷师皓翁。三十六雷,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伏羲兄妹的母亲生了他们12兄妹,伏羲、女娲、王龙(就是龙)、王蛇(就是蛇)、王雷(就是雷神)、后羿、王素、傩兄、傩妹等

根据历史书的内容来看,顺序为有巢氏、燧人氏、华胥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本来完整的应该还有一个缁衣氏,衣食住行嘛,缁衣氏代表“衣”、燧人氏钻木取火能代表“食”、有巢氏建造房子为“住”。华胥氏为伏羲的母氏部落,伏羲发明琴和结绳记事及结网捕鱼,神农为烈山氏,发现五谷及尝百草,黄帝则是统一各部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权中心。 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轩辕氏,盘古氏,女娲是谁? 2012-3-25 15:48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272次这些人都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传说?或者说是被神化的人类远祖?我来帮他解答 2012-3-25 16:07 满意回答 首先,由于年代是在太过久远,你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根本无法确认究竟是真是存在过的,还是仅仅是一个神话人物。个人认为比较靠铺的说法是,这些人并非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代表了当时的一个氏族,从他们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氏”可以看出一二,可能这些人代表的一个氏族,比如燧人氏就代表了当时首先开始使用火种的氏族,有巢氏代表当时开始筑造房屋的氏族,又或者这些人是该氏族的首领。诸如此类,说法繁多。

1、神农氏,别名:五谷帝仙,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然而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所谓“姜”,就是牧羊人,“女”字底显示出这个姓氏有着古老的母系社会的遗存。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姜氏出自于一个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纵观神农氏起源各争议地,南方各地显然属于附会,唯有宝鸡符合这一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认定,神农氏是宝鸡人。神农有八世和一人两说,八世说中,前两任神农葬在出生地宝鸡,第八世葬于南方;一人说中,神农葬于宝鸡。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断肠草”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2、伏羲氏,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3、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即是代表一个人物,有时则是几个人物的合成;有时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历史;有时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个时代,反映了人类饮食方面的一个时代的特色;是一个时代成就的反应。“燧人氏”这一词汇的多义性,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普遍存在的。

4、有巢氏,传说中他教会了人民筑巢而居。现代一般认为。是后世对发明巢居的人给予的荣誉称号。有巢氏,中国上古传说人物、氏族,亦称“大巢氏”。传说中华初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从这个角度看,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进步的一个标志。

5、轩辕,即黄帝,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6、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

7、女娲(拼音:nǚ wā),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传说共工怒撞不周山,在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华胥氏的父亲是盘古吗

盘古氏

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天地原本浑沌得象一个鸡蛋,盘古生在其中,过了一万八千岁,然后天地开辟,阳清者(意指蛋清部分)形成了天,阴浊者(意指蛋黄部分)形成了地。随著天的增高,地的增厚,盘古也一天天增加身体长度。他的头和四肢变成五岳,血液和眼泪变成江河,眼睛变成日月,毛发变成草木;他嘘气变为风雨,声音变为雷霆,目光变为闪电;他睁眼是白天,闭目是晚上;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高兴为晴天,生气为阴天,等等。而古人为了纪念他,在南海建有盘古墓,在桂林建有盘古庙。

: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奉为其天地开辟之祖,而后华夏人误用以为己祖。始认为中原盘古神话来自南方蛮族。但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记,只说高辛氏有畜狗名盘瓠,因咬东辛氏敌人之功,得高辛氏女为妻,负入深山生六男六女,繁衍成为武陵蛮,并无开天辟地故事,可知盘瓠原与中原的盘古神话无关。盘古氏开天辟地是我国家喻户晓古神话人物。

有巢氏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外,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 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 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 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

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传说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石楼山就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世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 其实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根。 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就是说甲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为夫妻,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 族外群婚只准许甲(乙)族团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团和那里的一群女子过性生活,第二天早晨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团去,不准许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团。而女人一生都不准许离开本族团。 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燧人氏,又称“燧皇”,或简称燧人,名允婼,三皇之首,上古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建有燧皇陵。

燧人氏,与伏羲氏、神农氏合称为“三皇”。

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活动在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一带)的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神话传说中,在上古洪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今河南商丘)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其实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取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

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相关文章
蔡畅与蔡和森的关系
蔡畅与蔡和森的关系

蔡畅与蔡和森的关系导语:现在在提到蔡畅和蔡和森,大家都会异口同声赞美一位母....

陈胜吴广起义是假的
陈胜吴广起义是假的

导语:要说到起义,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从起一开始的,当然了,起义大部....

陈洁如为什么没有孩子
陈洁如为什么没有孩子

陈洁如为什么没有孩子导语:在宋美龄嫁给老将之前,已有三任夫人,年龄最小的就是....

唐朝24名将排名
唐朝24名将排名

在古代历来朝代更迭,成就霸业的开国帝王都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特别为大家....

青岛沈鸿烈的后代现状
青岛沈鸿烈的后代现状

青岛沈鸿烈的后代现状导语:作为原奉系海军司令的沈鸿烈能治理好青岛吗?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