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历史对段祺瑞的评价

时间:2017-08-01 09:44:03

历史对段祺瑞的评价

导语:历史对段祺瑞的评价:关于段祺瑞的评价,八一三惨案可以说是风水岭!据说1924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段祺瑞位列第四,仅次于孙中山、陈独秀和蔡元培,比梁启超、胡适都要高。卫队向示威游行的学生开枪,据说段祺瑞知道后也感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此后他就一直背负着骂名。之前因为段祺瑞三造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复辟的张勋,之后通过武力统一全国,功劳是很大的。当时世人对段祺瑞评价是很高的。

段祺瑞和三一八惨案画

历史对段祺瑞的评价

段祺瑞早年三造共和,致电清帝逼其退位结束帝制,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复辟的张勋,之后通过武力统一全国,功劳是很大的。当时世人对段祺瑞评价是很高的,据说1924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在北大学生选择国内大人物的投票结果中,段祺瑞位列第四,仅次于孙中山、陈独秀和蔡元培,比梁启超、胡适都要高。

但是若以成败论英雄,段祺瑞还是失败者。一方面直皖战争被吴佩孚大败,可见他虽然早年一直学习军事,但是从战役结果来看,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强;另一方面也就是他政治上最大的失败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卫队向示威游行的学生开枪,据说段祺瑞知道后也感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此后他就一直背负着骂名。

不过,对段祺瑞评价中有许多是对他人格的赞扬。他号称“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为官十分清廉,一生没有房产;据说因为三一八惨案而一生吃斋以示忏悔,虔信佛学;晚年退休时,有日本人来找他去帮助日伪政府,他断然拒绝,保持了气节;病逝前留下“八勿”的遗嘱,体现了爱国情操。

如何评价段祺瑞?

历史对段祺瑞的评价

段祺瑞17岁从军,2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李鸿章所办的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学习。1889年,被清政府选派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了一年半炮兵,后又独自一人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克虏伯炮厂实习了半年。段祺瑞是个复杂的综合体,那么如何评价段祺瑞?

在清朝末年,袁世凯做过几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时期他通过编练新军和实行洋务新政,训练出了晚清时期最精锐的军队北洋军,提拔培养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后来,人们就把以这些文武人才为核心发展出来的军事政治力量,称为北洋系。

从1912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张作霖宣布退出北京结束,北洋系一直掌控着中华民国政府。后来,人们就习惯把这16年称为北洋时期,把这段时期的民国政府称为北洋政府。

在我写了零星的几篇关于晚清和民国的文章后,朋友老姚说,写写北洋吧,那段历史知道的人太少了。确实,因为种种原因,北洋时期的历史一直不太为多数人所知,甚至不少人脑海中关于北洋仅有的少许印象都往往是被人刻意歪曲过的。

而我,恰好一直对北洋时期这段历史颇有兴趣。这短短16年中的不少人和事,常让我感叹唏嘘不已,在感叹之余,又忍不住想想“历史何以至此”之类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既然如此,就动手写写吧。这段历史错综复杂,想尽量还原真实而又清晰易读,不那么容易,尽力试试吧。边写边发,大家要是发现有什么错漏的地方或者有什么想法意见问题,都可以随时给我留言。

因为之前写过四篇袁世凯的系列文章,所以这个系列我暂时就先从袁世凯去世写起。

一、段祺瑞的选择

1916年6月6日凌晨,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因尿毒症突然病故。

自满清皇帝退位后,四年来袁世凯一直是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头号军事政治强人。

袁大总统一死,全国上下的政界军界人士最操心的问题是:谁来接任大总统?

在一个正常稳定的法制国家,这并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切按照法律流程走就可以了。比如美国,就有一个总统继承人的顺序表,在任总统去世,第一继承人是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后面依次是众议院议长、参议院临时议长、国务卿、财政部长等。

但1916年的中华民国,并不是一个正常稳定的国家。半年前的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建立中华帝国,称帝仅83天后,就因为遭到多方反对和讨伐,又被迫宣告了取消帝制仍担任大总统。帝制取消后,最先公开反对帝制的云南、广西、广东、贵州四省地方政府强烈要求袁世凯下台,为此他们在1916年5月7日成立了护国军军务院与北京政府分庭抗礼。

另外,在1913年“二次革命”武装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1914年组织成立了中华革命党。自成立后,中华革命党就一直在全国各地组织暗杀和武装起义活动以图推翻袁世凯政府。

比这两派更强的,当然是北洋系。他们的军队控制着全国大部分省份。

这三派政治势力,对于袁后民国往何处去,显然想法不可能一致。

当然,政局混乱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去世后由谁接任这个根本问题还是有法可依的:1912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和1914年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简称新约法或者袁制宪法)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继任规则。

临时约法是在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前,由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紧急制定出台,用以约束他们并不太放心的袁世凯的。临时约法第四章第四十二条规定:临时副总统于临时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得代行其职权。

新约法是袁世凯挫败国民党人发起的二次革命武装起义,解散了以国民党党员为主的议会后,组织专门的约法会议制定的宪法。根据这个约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

如何评价段祺瑞?

此外,根据新约法袁世凯政府还制定了一部《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根据选举法,现任大总统预先确定多位候选人名单,写在“嘉禾金简”上,密藏于“金匮石室”中。大总统卸任或者去世后,根据“金匮石室”中的名单由参议院和立法院选出大总统。

袁世凯确实密藏了这么一份名单,名单上依次有三个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这三个人在当时都不简单。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军政府的领导人,首义领袖,从袁世凯上任起一直是副总统。徐世昌是袁世凯几十年的老朋友,北洋元老,清末担任过军机大臣、大学士,民国曾经担任过国务卿(相当于内阁总理)。段祺瑞是当时的内阁总理,长期担任陆军总长,北洋军队系统除了袁世凯,就属他最有威望。

段祺瑞的第一道选择题

据说6月6日凌晨,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一众元老拿到藏在“金匮石室”中的名单后,徐世昌先表示:“最好还是请黎总统出来。”然后又说:“这是我的个人意见,应该怎么办,还是看段总理的意见。”段祺瑞停了约有两三分钟,然后说:“相国这么说,那就这么办吧”。

随后,段祺瑞在早上就带着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一同前往黎元洪家,通报了袁世凯的死讯和他与徐世昌确定的由黎元洪接任总统的决定。

当天下午,段祺瑞接见英、法、日等六国驻华公使,告诉各位公使:“根据约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当然由黎副总统继任”。

根据约法规定,由黎副总统继任,看似一个很自然的决定。其实这个决定并不简单。

为什么说这个决定不简单呢?我们看看张国淦的回忆就知道了。

张国淦和黎元洪同是湖北老乡,有些私交。据张的回忆录《北洋述闻》记载,段祺瑞在早上离开黎元洪家时,让张留在了黎府陪黎元洪。到了晚上,外面不断有各种小道消息传到黎府,黎元洪坐立不安,实在忍不住了,就和张国淦说:“听说现在外面情形很不好,你给段总理打个电话问问。”张打了几次电话到段家,接电话的人总是说:那里挤满了人,他没有办法走到段总理的办公室去。最后黎元洪实在忍不住了,就说:“电话既然打不通,请你到段处去一趟吧!”。

张国淦来到段祺瑞家所在的府学胡同,发现段家门外的车子一直停到了胡同外的大街上。一进段家大门,便看见?a href='https://www.92to.com/wenhua/kepu/15553.html' target='_blank'>酱Χ技仿?舜┳啪??⒐易啪?丁⒋髯虐锥烀?泼钡木?恕U庑┚?硕际欠炊岳柙?樽龃笞芡常?匆?蠖戊魅鸹蛘咝焓啦?鋈未笞芡车摹U殴?圃诙握?诩防醇啡ィ?貌蝗菀撞偶?蕉戊魅稹L?苏潘凳抢柙?榕伤?次饰是榭龊螅?戊魅鹚担?ldquo;我既然请副总统出来,这就是我的事情了,他不要管,他要是怕的话,就请他来管吧!”。

张国淦回到黎元洪府上后,黎元洪留他在客厅相对坐了一夜。每隔20分钟张就给段府打一次电话。终于在夜里三点后,段府接电话的告诉他,经过段总理的劝说,这些军人在三点左右逐渐散去。黎元洪这才放下心来。

正是段祺瑞一言九鼎,力劝北洋军人,谢绝黄袍加身,才确保了黎元洪顺利继任大总统。

没有人知道段祺瑞在那短暂两三分钟的思考中想了些什么,以及他为什么选择了坚定地支持黎元洪做总统。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当时南北分裂的情况下,黎元洪出任总统是各方政治力量最可以接受的选择,也就是一个可以让国家重归统一的选择:西南军政府、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本来反对的都是袁世凯,现在袁世凯死了。不管按照新约法还是旧约法,黎元洪出任大总统都名正言顺,他们也就没有了反对北京政府的理由。而北洋军人那边,有段祺瑞坚决表态支持黎元洪,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二、如何评价段祺瑞?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段祺瑞。

段祺瑞17岁从军,2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李鸿章所办的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学习。1889年,被清政府选派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了一年半炮兵,后又独自一人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克虏伯炮厂实习了半年。用现在的话说,段祺瑞是货真价实的洋海归。这两年德国的留学生活对段祺瑞影响很大,甚至他以后吃药都坚持只吃德国产的药。

1896年春天,段祺瑞被荫昌推荐给袁世凯,担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管带,从此逐渐成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当时,荫昌一共推荐了四个人给袁世凯,一人早逝,其余三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洋三杰: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清末时候一共建成六镇(相当于今天的六个师),段祺瑞曾经担任过第三镇、第五镇、第六镇负责人,当时称统制。

袁世凯在北洋系统创办过很多培养提拔军事人才的军校,而段祺瑞则担任过所有这些学校的校长,所以北洋军官大多是他的门生故吏。(这里面最出名的一个学生叫蒋志清,后来叫蒋介石。)

在清末,段祺瑞曾担任过总兵、江北提督、代理湖广总督。

民国后,段祺瑞长期担任陆军总长(当然海军比较弱,陆军总长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了),袁世凯去世前,被袁任命为内阁总理。

从资历人脉来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就是北洋第一人。

袁世凯的突然离世,掌握了全国主要军队系统的北洋系不愿意大权旁落。他们最希望的就是段祺瑞继任大总统,或者段祺瑞继续做总理掌握实权,让徐世昌这个文人做挂名的大总统。

而副总统黎元洪,没有自己嫡系的军队,没有自己的政治派别,所依仗的,就是辛亥革命领袖这段资历和因此而来的副总统身份。在那个按实力说话的年代,如果没有段祺瑞的支持,他确实是很难顺利继任总统的。

段祺瑞的第二道选择题

抵制住了黄袍加身的诱惑,坚持依法让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的第一个选择赢得了各方的赞誉。

然而,马上他就碰到了第二个选择题,一个两难的选题。他最后的选择则是一个看起来被迫的决定。

6月6日,段祺瑞发了两份公告,第一份以袁世凯遗令的名义,第二份以国务院名义。内容基本一致:遵照约法二十九条的规定,由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

但这两份公告都不能令反对者满意。因为,这个约法二十九条,是指袁世凯政府在1914年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而反袁世凯的各方势力并不认同这部袁制宪法。

6月8日,西南护国军军务院抚军副长岑春煊对段祺瑞援引袁制宪法发布公告提出异议。指出当前的新旧约法问题是护国军“生死存亡之点”。6月10日,护国军军务院抚军长唐继尧以西南各省名义致电大总统黎元洪提出四点主张,第一点就是,国家根本法应该以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准。

护国军务院是反袁世凯名义建立的,现在袁世凯死了,只有继续反袁世凯制定的宪法,他们才有存在的理由。

6月9日,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发表《规复约法宣言》,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同日,国民党二号人物黄兴也发表通电,指责段祺瑞援引新约法是以“伪法乱国法”,主张明令规复临时约法,召集旧国会,组织合法内阁。

对于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人来说,自从二次革命后他们就成了袁世凯的通缉犯,他们当然不可能承认袁世凯主持制定的新约法。同时,也只有恢复旧约法,否定袁世凯后面执政的合法性,才能恢复他们自己及国民党的合法身份。

同时,以梁启超、汤化龙、林长民等为首,1914年被袁世凯解散的旧国会议员们也纷纷发文或者四处活动,要求恢复临时约法。

如何评价段祺瑞?

对于旧国会议员们来说,他们的议员身份是根据临时约法选出来的,只有恢复了临时约法,他们才能恢复议员身份。袁世凯活着的时候,他们看不到希望。现在袁世凯突然病故,他们当然要力争。议员身份不仅意味着他们可以参与国家决策,对很多人来说更意味着一个月500大洋的高薪水。

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也是希望恢复旧约法的。因为根据新约法,他这个继任只是代理,正式总统必须由立法院和参议院根据袁世凯留下的三人名单选举产生。也就是说他随时可能会被选下台。而如果恢复旧约法,根据1913年10月制定颁布的《大总统选举法》,他可以任满袁世凯没有完成的任期。

但是,对于段祺瑞来说,这是个两难选择。为什么两难呢?首先,否定了新约法,就是否定了袁世凯后面两年大总统身份的合法性。作为北洋系袁世凯的实际接班人,从个人感情来说,段祺瑞不愿意公开反对袁世凯。并且,否定了袁世凯大总统身份的合法性,也就否定了段祺瑞总理身份的合法性,因为他这个总理是袁世凯任命的。

但是,恢复旧约法,对段祺瑞来说,却又是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旧约法为了约束袁世凯,在颁布前匆匆把国家制度从总统制改成了内阁制,而袁世凯通过制定新约法又改回了总统制。如果按照新约法,总统黎元洪就是国家第一决策人;而如果按照旧约法,作为内阁总理的段祺瑞自己才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

可能因为意识到了新旧约法制度上的区别,在黎元洪继任总统已经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后,北洋系的一些人也开始要求恢复旧约法了。6月8日,河南将军赵倜发表通电,认为应根据旧约法规定,由黎元洪正式继任总统。6月15日,江苏将军冯国璋致电黎元洪和段祺瑞表示:新约法的总统制不适用当今国情,新约法产生没有合法流程,应该废除新约法,恢复旧约法。6月23日,冯国璋、张勋、张怀芝、倪嗣冲四将军联名致电段祺瑞:恢复旧约法之主张,全国民心已归一致。

可能是基于各方压力,也可能是基于各自的小算盘,6月29日,黎元洪和段祺瑞就恢复旧约法问题达成一致,由黎元洪发布大总统令,恢复旧约法,恢复旧国会。

三、黎段联合

不管是根据旧约法还是新约法,段祺瑞都无需担心他自身的总理职务。毕竟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是北洋军人控制着。其他各方势力都明白,要想达成各方和解,在袁世凯死后实现国家稳定,最好是由段祺瑞继续担任总理。

6月23日,孙中山给段祺瑞发电报,电报中说道“民国元年,曾亲教诲,伟人风采,至今不忘。”“而今天下汹汹,扶危定倾,又惟执事是赖。”,率先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蔡锷将军在7月1日发表通电,称内阁总理一职“非芝老莫胜此任”(段祺瑞字芝泉,所以被尊称为芝老或者芝泉老)。

当然,处在政局中央的黎元洪更清楚这一点。在宣布继任大总统后,他就一直在和段祺瑞商讨新内阁成员名单。黎总统于6月29日宣布恢复旧约法后,马上颁布总统令,特任段祺瑞为内阁总理。并在第二天公布了两人协商一致的内阁成员名单。

之后,段祺瑞领导的国务院密集的出台了一系列政府公报,废除了袁世凯称帝期间制定一些法律法令,比如《颁爵条例》、《惩办国贼条例》、《报刊条例》等,并将各省的军政领导人官职从将军、巡抚改成督军、省长。

这其中,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是废除了袁世凯时期的《报刊条例》,彻底放开报禁,允许所有在袁世凯时期被查禁的报刊复刊。使得这之后近10年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言论最为自由的时期。那时创办报刊非常容易,几个大学教授凑在一起,拿出月薪的很小部分就可以创办一个刊物。据统计,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

黎段政权这段时间的举措得到了认同。7月,西南军务院宣布解散,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宣告停止一切党务。8月1日,457名议员齐聚北京,停摆了2年的国会复会。有了南北一致认可的总统、宪法、总理和国会,民国重新归于统一,看起来,袁世凯死后的新民国,有了一个的开局。

然而,黎段两人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各派政治力量一致要求恢复的旧约法和旧国会,为黎元洪、段祺瑞两人带来了一大堆的烦恼,为后面10来年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祸根。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下次接着写。

历史对段祺瑞的评价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人称“段合肥”,为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纵观段祺瑞的一生,有人认为,可以用“三”、“六”两个数字来概括。

所谓“三”,说的是段祺瑞的“三次再造共和”之举:1912年初,段祺瑞奉袁世凯旨意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1916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被迫取消帝制,邀请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段祺瑞于天津马厂誓师,迅速将张勋击败,迫使溥仪再次“退位”。

所谓“六”,说的是段祺瑞曾六次执掌北洋政府的权力———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4月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国务卿;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国务院总理;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6年段祺瑞被驱逐下台后,退居天津日租界当寓公,从此自号“正道居士”,“潜心佛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拒绝与日本人往来,后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政府委员”,也没有前往就职。1936年,段祺瑞在上海去世。

段祺瑞生平简介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国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祖父及叔父皆为淮军将领。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习炮兵科。1889年获选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回中国后加入袁世凯幕府下,于小站练兵,成为袁的亲信,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亦被称为龙、虎、狗;王为龙,段为虎,冯为狗)。1905年任新军陆军第四镇统制,驻军天津马厂。

1909年1月2日,袁世凯被“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临走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仍留军中,任陆军第六镇统制。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淮安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清军第二军军统,湖广总督。

1912年初,奉袁世凯旨意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1913年,一度代理国务总理,调兵镇压二次革命。此后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段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1915年5月“二十一条”签订后,段辞职赴西山养病。年底袁世凯洪宪帝制时,段表示不拥护。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改为共和,邀请段出山任国务总理。袁死后,段继续任总理。他是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引发府院之争,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于天津马厂誓师镇压。在继任的冯国璋总统任期内,就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与冯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于1917年11月22日辞职。

1918年3月22日复职。同年10月10日,冯国璋总统的任期届满,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与冯约定共同下野。段祺瑞通过安福系继续在幕后操纵政权。1920年7月在直皖战争中失败,退隐天津。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先邀请孙中山北上,后与奉系妥协,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段祺瑞老照片

1925年4月24日,段正式下取消法统令,废除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临时参政院替代之。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操守。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

段祺瑞之死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享年72岁。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佩戴勋章的段祺瑞

一、1980年代以前 刽子手段祺瑞:被鲁迅骂惨的军阀

历史背景: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一些经过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以这样一个繁复的长句开始。句子里提到了三个人名:段祺瑞、刘和珍和杨德群,整篇文章叙述的就是第一个人如何杀了第二、三个人以及其他几十人的过程。

这篇文章我们中学都学过,大致把背景梳理一下:1926年3月18日,五千人聚集起来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这次大会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大会主席、中俄大学校长徐谦身兼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主任一职,而另一位领军人物则是共产党北方区委的领导人、五四运动幕后的领袖李大钊。

大会结束后,一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示威人群,前往段祺瑞执政府前抗议,下午时分,他们到达了铁狮子胡同(今天的张自忠路东口)。队伍停在了段祺瑞执政府的门前。没有人料到,惨剧就此发生。时至今日,究竟是谁开的第一枪,已经无从考究了,不过事件当事双方的亲历者在事后回忆,都用了"血肉横飞""尸体横陈"一类的语词,足见当时行状之惨烈。

惨案造成了47人死难,200余人受伤。段祺瑞本人也被迫下台,其政治生命就此终结。此后避居天津租界,十年后病故。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城区更因"三一八"惨案而将其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应该说,段祺瑞作为当时的政府首脑,对这47个生命的逝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引咎辞职也是罪有应得。然而细究当时的情境,不得不说,段祺瑞在那个位置上,有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

首先,惨案发生时,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开枪就更不是他的命令;其次,当时学生要求政府废除《辛丑条约》,驱逐八国公使,这基本属于"过嘴瘾",实际操作起来根本不可能。当年义和团有过类似的诉求,结果我们都能看到。

最重要的是,段祺瑞当时名义上是中华民国的元首,但其实腹背受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的召开,就是因为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日本撑腰的奉系军队之间开战,日军被打后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并提出最后通牒,这才激怒了学生们,使他们上街游行,并最终酿成惨案。

可以说,他这个国家元首管不住对战的双方,管不住外国驻华人员,也管不住上街的学生,甚至管不住文人、媒体的讨伐之笔。事件发生后,社会知名人士鲁迅、周作人、梁启超、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闻一多、凌叔华等,纷纷发表谴责言论。北洋时期的各种报刊也都加入批评谴责的行列。特别是共产党员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连续发表了133篇各式文章,猛烈抨击段祺瑞政府,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了京城。①

话说回来,即便段祺瑞颇多无奈,他还是要作为"三一八"惨案的主要责任人而被历史记住。鲁迅等知名文人对他的指责虽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没有太多冤枉。当时《清华周刊》的周传儒对段祺瑞的评价颇具代表性:"纵令不为学生,而为暴徒,不为外交,而为内政,不为请愿,而为袭击,不为协作,而为破坏;以政府之威力,卫队之众多,阻之,驱之,捕之,何所不可?奈何对此数千赤手空拳之男女学生,竟下毒辣手段,索其性命,残其肢体,使之血肉横飞,亲朋惨痛。"②

段祺瑞委屈也罢,罪有应得也罢,总之随着鲁迅这篇文章的深入人心,段祺瑞这个名字也就随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这样的词句,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几十年未曾变化。

现实影响:段家后人受牵连抬不起头

"丙寅(指1926年)政变又起,公乃决心避世,皈依佛法,自号正道老人,绝口不言国是。"③下台后的段祺瑞,以"不言国是"的态度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而他也是家族中最后一位政界人士。"老爷子(指段祺瑞)生前有遗训,段家子孙,不能从政,不能从军,不能经商。"段祺瑞的孙子段昌建如是说。目前,段家有很多人在教育界,但没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

在"文革"中,段祺瑞家族曾受到较大冲击。段祺瑞的孙女段惠敏曾讲过,在"文革"中,他们家的地板被撬开,照片都被拿走了。在上世纪70年代,段惠敏的儿子报考飞行员,其他条件都符合,但政审过不了关。④

段祺瑞的孙子段昌建也曾谈到类似的事:"'文革'中,我们家每天晚上7点钟门被锁上,早上7点钟门又被打开,吃喝拉撒都在家里。红卫兵审我爸(段宏范)的时候,找'三一八'惨案。我爸说:'这个不是我爸爸开的枪。'红卫兵就问:'当时你爸爸是不是执政?是不是军阀?'我爸就没话说了。"④

二、1990年代-21世纪初 佛教徒段祺瑞:吃素悔过、抗日爱国等资料披露,形象逐渐正面

历史背景:段祺瑞私德优秀的事实为人熟知,形象改观

进入19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原先不为太多人所知的史料在网上流传开来,很多历史上被定性的人物也因为新史料的披露,而让人们对他们的印象改观。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新史料,其实在学界并不新,只是因为一些原因而并不为大众所知。很多年来,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只来源于教科书,对人物的理解也是非黑即白,用"好人""坏人"的标签来注解每一个人。而这些随着互联网而扩散开来的"新"史料,其价值就在于把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模糊掉,让我们更客观地审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段祺瑞书法作品。按目前的行情,这样的段祺瑞亲笔对联立轴大概能卖到两、三万一幅。

关于段祺瑞的"新"史料,主要集中在这么几点:他对于"三一八"惨案非常内疚,曾向死难者家属下跪赔罪;因内疚而吃素悔过,至死都未开荤;在民族大义上立场坚定,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为官清廉,不贪不占。

除了"三一八"这个人生污点之外,段祺瑞在私德上基本无可指摘。作为当时少有的廉洁官员,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在几乎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在"三一八"惨案上,也出现了很多为他开脱的文章。例如有文章称:"惨案发生后,他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作出严厉处罚凶手的指示,并决定终身食素以示忏悔,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一九三四年春天,段祺瑞胃溃疡发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到医院治疗。由于段祺瑞身体虚弱,医生家人纷纷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段祺瑞断然拒绝:'人可死,荤绝不能开!'"⑤

段祺瑞形象的改观不仅体现在私德优秀上,更体现在民族大义等大节的不亏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想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并许愿只要段同意,日本将会全力支持,但遭到了段祺瑞的严词拒绝。为避免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来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

段祺瑞本来是"亲日派",日本人能够找他组建政府就能够说明这一点。但以往的亲日行为是在日本尚未侵华之时。一旦日本形成了侵华的事实,他就未再与日本人合作共事,从而保住了晚节。

影视表现:开始有影视作品涉及段祺瑞

在历史题材影视剧中,主要人物要么是正面人物,要么是名气很大的反面人物。换句话说,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透了的人。段祺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是好人,同时在人们的印象中又不像他的老上司袁世凯那样坏得离谱。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就成了传说中的人物--说起来在历史上有一号,但无论电影电视剧,都极少见到他。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段祺瑞形象的逐步改观,他开始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露面。2003年播出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段祺瑞就有了一定的戏份。

由于《走向共和》只写到袁世凯退位病逝,因此段祺瑞只在后半部分出现。这部电视剧因为在塑造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人物上的与众不同而为人称道。尊重史实,讲述人物多面性,而非刻板地归为好人、坏人,一直是这部剧受到欢迎的地方。其中,对段祺瑞的塑造也很有意思。

作为段祺瑞的老上司,袁世凯对段不薄。除了一路提携之外,更把养女许配给段,并赠送给他们一处房产。段也一直唯袁马首是瞻。然而到了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之后,段祺瑞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对于段的反对,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段是以民族大业为重,反对袁的倒行逆施;另一种是说段料定袁的皇帝当不长久,会被赶下台,所以不跟袁一起趟浑水,表明姿态,以便在袁下台后自己接班。

《走向共和》中对段祺瑞的塑造,更偏向第二种说法。在该剧倒数第二集,病入膏肓的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国体,重组责任内阁。段祺瑞趁机要挟袁世凯,要他把大权交给自己,袁世凯无奈,亲笔写下了授权书,任命段祺瑞为总理。这之后不久,袁世凯就病逝了。

剧中,袁世凯颤颤巍巍在退位诏书上盖章,然后段祺瑞立刻说:"这以后的事,是听老相国的,还是听我的?"老相国说"全听你的",段说我得亲口听大总统说。袁世凯表示:"军政大权都给你",段祺瑞进一步说:"口说无凭"。袁只得无奈地表示:"明天,明天我把任命书给你"。段听完后走出房间,袁在他身后痛骂:"狗!反咬一口的狗!"

电视剧《走向共和》剧照,前面几张图中穿军服的人为段祺瑞,最后两张图中白发者为袁世凯

这个情节很巧妙地把二人当时的微妙关系呈现了出来:段是袁的心腹,否则袁也不会将他招至房间密谈;同时段也在为自己打着小算盘,对老领导步步紧逼;老领导对这位老部下恨得牙根痒痒,却也无可奈何,慨叹"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这出场景中,只有各怀鬼胎的人,而没有好人或坏人。

三、21世纪后 "北漂房奴"段祺瑞:清廉形象被吹捧过头

历史背景:段祺瑞评价"反转",成为近乎完美的道德楷模

近年来,对段祺瑞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官冷民热的态势。官方的态度相对模糊,没有对段祺瑞的明显好恶。而在民间,对段的夸赞则越来越强烈。在很多时候,段祺瑞都被当做一面镜子,被网友用来映照当今的时事。

例如近来反腐之风渐盛,段祺瑞为官清廉,不贪不占的良好品行就会被拿出来赞扬;房价逐年攀高,段祺瑞在北京没有住房,一直住在袁世凯赠送的房中,后来又在天津、上海等地租房的事迹就会被拿出来夸赞,俨然一副"北漂房奴"的形象。即便是枪杀学生这一最大黑点,也因为他没有直接下令开枪,事发后向死难者家属下跪,并至死吃素忏悔等原因,而逐渐被人原谅。

段祺瑞执政时期发行的纪念币

持这类观点的文章在网上很多见,往往开篇一两句话就表明了态度。比如"今天,想起段祺瑞这个名字,我脑海中即刻浮现的,是他1926年3月18日长跪不起的那个背影",(章敬平:《1926:段祺瑞的悔与罪》)"段祺瑞一生没有不动产,这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政客中是绝无仅有的"。(何虎生:《另面段祺瑞:"六不总理"一生无房产》)

然而,网传的种种段祺瑞的优良品质和表现,未必靠得住。首先,因对"三一八惨案"内疚而吃素忏悔,这一点就不实。他的确是吃素的,但不是从1926年开始,而是比这个时间更早。据段府总管王楚卿回忆,"1920年终于发生了直皖战争……战事结束后……全家又二次搬到天津……自从来到天津之后,老段开始吃斋念佛。他原来一向是单开伙食,不和家里人一同进餐的,现在他开始吃素……他在家里辟了一间佛堂,清晨起来,焚香诵经,成为他照例的功课,后来一直坚持下去,始终未有改变。"⑥

也就是说,早在"三一八"惨案前六年,段祺瑞就已经开始吃素念佛了。无论1926年有没有发生那起惨案,他都会一直吃素下去的。所以因忏悔而吃素之说不成立。

其次,"北漂房奴"这顶帽子,段祺瑞恐怕也戴不上。他确曾有一段时间无私有住房,不过后来他的部属学生集资为他置办了一处住宅。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纲对此有过回忆:"民国成立后,凡军政界要人,多数在北京均有大住宅,更富有的还有出租的房产。先伯的部属学生,如田中玉、靳云鹏、魏宗瀚、陈文运等,想到自己都有自置住宅,惟有段老总没有,借住人家的房子,觉得很难为情,说不过去。原拟大家共同集资几万元,代买一所旧房子,加以修理赠送,后来演变到代为建筑。"

这所房子后来被日军看中,从段家后人手中买了下来:"日军陷华北占领北京后,伪华北政委会诱迫大兄宏业,不得已而出让。段家除这样一所大而无当的房子以外,其他任何地区从未购买或建筑过一间房子、一亩地皮。"⑦

可以看出,段祺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住房,而是"除这样一所大而无当的房子以外"没有其他的。相比其他北洋军阀来,他无疑是更为清廉的,但"一生没有不动产"这样的结论还是不符合事实的。

影视表现:赵本山在《建党伟业》中零台词饰演段祺瑞

如今的影视作品中,段祺瑞已不是禁区。可限于不是好人也不是特别坏的人这样的身份尴尬,饰演他的演员通常都不会有太多戏份。近年来最为人熟知的一个段祺瑞形象来自影片《建党伟业》。倒不是这部电影中段有很多出场时间,而是因为他的饰演者足够有名。这个演员就是赵本山。

《建党伟业》中的北洋军阀角色里云集了多位当今一线喜剧明星。冯巩饰演他的曾祖父冯国璋,李菁饰演袁世凯长子袁克定,而因"府院之争"斗得不可开交的黎元洪、段祺瑞二人,则由现实生活中有过裂痕的范伟和赵本山饰演。

赵本山版的段祺瑞是上述角色中唯一一个没有台词的,这可能是怕他标志性的东北口音会破坏整体凝重的气氛。然而赵本山个人的特色太突出了,当时本片上映时,一有段祺瑞出场,电影院里便爆发出不可抑制的欢笑声。

电影《建党伟业》剧照,身穿军服的三人依次是赵本山饰演的段祺瑞,冯巩饰演的冯国璋,陶泽如饰演的张勋。几乎每场放映时,这个镜头都会引发全场爆笑。

《建党伟业》作为一部明星拼盘式的电影,共有一百多位当红影视明星出演,大多数人都是如赵本山这样出演几个镜头,没有台词或只有几句台词。而喜剧演员自带搞笑属性,往往一出场就会引发影院笑场。如何"安置"他们,其实内含玄机。他们不能出演李大钊、陈独秀这种建党灵魂人物,也不能出演戏份吃重的13位一大代表,甚至像袁世凯这样复杂多面的角色也不能演,否则就会让观众走神。综合各方面因素,他们最适合出演的就是不那么重要的,让大家笑场也无妨的角色。

最后呈现在影片中的情形,就是喜剧演员扎堆在北洋军阀行列里。这可能只是一部影片的角色安排,但也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来。北洋军阀们,连同他们博弈的那段历史,在如今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结语:

无论是几十年来对段祺瑞的片面矮化,还是近年来对他的片面拔高,都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将一个复杂的人物简单化了。又或许,历史人物真正的面目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大家只是想用他们的某一面来当镜子,映照一些时事罢了。

注释:

① 杜婉华:《另一个段祺瑞》,《炎黄春秋》2009年第5期

② 周传儒:《三月十八日案之责任问题》,转引《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③ 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年2月版。

④ 高龙:《黎元洪与段祺瑞--不和的共和实践者》,《南方都市报》2011年9月。

⑤ 齐夫:《"六不总理"段祺瑞》,原载香港《大公报》,《中新网-华文报摘》2011年10月8日转载。

⑥ 王楚卿:《段祺瑞公馆见闻》,原载《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⑦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段氏一生功过可任人评说,但其晚年拒不附日,仅这一点,便可青史留名。

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将段祺瑞定性为亲日军阀。但是就是这位亲日军阀,却在晚年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坚决不当汉奸,支持蒋介石政府抗日。在抗日大潮中,段祺瑞走完了他复杂的一生。在袁世凯死去后,作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曾是中国政治舞台上权倾天下的人物。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反对的就是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但是1920年的直皖战争,却成为段祺瑞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段祺瑞的皖军不敌直系军队,不过五日即土崩瓦解。段祺瑞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通电下野,寓居天津。

寓居天津之后,段祺瑞在家里辟了一间佛堂,每天焚香诵经,煞有其事。段祺瑞吃斋念佛,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目的在等待政局发生变化。1924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与张作霖联合打败了吴佩孚,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但是时局已今非昔比,在北京任临时执政的一年半时间里,段祺瑞寄人篱下,不得不仰承张作霖和冯玉祥的鼻息。1926年4月执政府垮台后,段祺瑞在张学良所派军队护送下,从北京抵达天津日租界,重新过寓公生活。

段祺瑞除了每天静坐念经,看书会客,饭后午睡之外,便是与棋友切磋棋艺。段祺瑞爱好下围棋,且棋艺较高。得势时,专门养了一批棋手陪他下棋,其中不乏棋坛高手。这些人每天必到,伺候段下棋,段对他们也以礼相待。后来成为围棋大师的吴清源,当时年纪不大,但棋艺超群,颇受段祺瑞青睐,总叫他陪着下棋。

随着时光的流逝,段祺瑞日渐老迈。而中国政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领袖,日本人步步紧逼。“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1933年初又进攻热河,华北危急。与此同时,日本当局在京津物色合适人选,以便组织华北傀儡政权,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段祺瑞因过去声威显赫且比较亲日,故成为日本积极争取的对象之一。日本驻天津的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曾经数次拜见段祺瑞,请他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推倒蒋介石,并表示日本愿意全力支持。正在此时,陈炯明见蒋介石内外交困,认为时机已到,便派人北上,与段祺瑞接洽联合倒蒋。段祺瑞对陈炯明来使表示:“我已年老,无能为力,最好请陈炯明速来主持,我当全力支持他一切大计。”

情报机关把消息报告给蒋介石后,他显得焦虑不安。蒋介石深知,段祺瑞虽在野多年,但在华北尚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为防患于未然,蒋介石急忙三管齐下:一是派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为特使,持自己亲笔签名函件到天津请段祺瑞南下,共商国是。蒋介石向段祺瑞许诺,等将来国内局势稍微安定后,拟改组政府,请段祺瑞出任总统,他自任副总统,直到段祺瑞“百年”后,他再自任总统。二是让段祺瑞的心腹王揖唐、段宏纲等人捏词造谣,说土肥原贤二已准备像把溥仪裹胁到东北一样,对段祺瑞软硬兼施,诱逼他在华北当傀儡。三是由上海地方协会、交易所联合会等民众团体致电段,促使段祺瑞“速发宣言,表明态度,勿坠日人狡计”。

段祺瑞见八字尚无一撇,天机却已泄露,天津成为不可久留的是非之地,觉得不如先南下敷衍蒋介石一番为好,所以虽不乐意,还是应邀赴南京了。

在公开场合,段祺瑞矢口否认南下的政治含义,声称“此行无所谓任务。二小女在沪读书,余思之切,故前往一看”。“余研究佛学多年,将往普陀一游。余素患腿病,时愈时患,藉此长途旅行,以活动筋骨”。“适蒋派员希望过京时一谈,蒋系余之学生,余当然可以见他谈谈”。

但段祺瑞决定南下并非一帆风顺,受日寇差遣拉段祺瑞出山、后来当了汪伪政府要员的王揖唐,一再劝阻其离津。据段祺瑞女儿段式巽回忆,当王揖唐得悉段南下的决定后,曾不止一次地对他吵吵嚷嚷:“我们一向是北方的,去南方能干得成什么?不要去南方,守在北方好。”

行期既定,蒋介石派张群到津,用专车迎驾。就在段祺瑞南下前,王揖唐还不死心,急忙赶来阻拦。段式巽正色对王揖唐说:“王大哥,别再来出主意了。”并叫听差:“快送王老爷回去!”同时急忙搀扶其父上汽车,驶出府邸前往车站。

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在亲信吴光新、魏宗瀚和侄儿段宏纲陪同下,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在火车上他双眉紧蹙,心事重重,心想此次应蒋介石之邀赴南京,不知是祸还是福,会不会受到礼遇,今后该怎么办。

段祺瑞抵达南京之日,蒋介石通令南京少将以上军官着军服过江至浦口车站欢迎,而他本人则亲往下关码头恭候。轮渡一靠岸,蒋介石就登船迎接,见面时执弟子礼甚恭,口口声声称段“夫子”,自称“学生”。

段祺瑞也给蒋介石面子,当即向记者发表对时局书面意见,宣称:“当此共赴国难之际,政府既有整个御侮方针和办法,无论朝野,皆应一致起为后援。瑞虽衰年,亦当勉从国人之后。”

1月24日,段祺瑞乘车抵沪,《申报》记者就华北问题向他提问。段祺瑞答称:“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唯有自救耳。”段祺瑞本来打算不久就返回天津,尔后又决定暂不返津,以避谣远嫌。

日本当局在段祺瑞南下后,仍不死心,仍想引诱他出山搞“华北五省自治”。不久,日本当局在天津成立所谓“中日密教会”,谎称段祺瑞为会长,更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四处活动,组织便衣队,扰乱社会治安,助纣为虐。

段祺瑞虽在上海,但他还是很快知道了这一消息。他感到,倘若谣言四处传播,假的也会成真的。5月20日,段祺瑞断然致电王揖唐等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余养疴海上,不问世事。目下华北局势严重,恐有假借名义,为轨外行动者,殊非爱国之道。盼诸弟严密访察,告知地方当局,严加制止。”

王揖唐投靠日本当汉奸的决心已下,不遗余力为日效命,并试探段祺瑞对重返天津的意向。为此,他给段祺瑞发了一封隐晦的电报,引起了外界的纷纷猜疑。

1935年的一天,王揖唐给段祺瑞发了一封令外人一头雾水的电报:“玉裁诗集,已预约五部,余诗接洽,再待奉告。王赓。”段祺瑞却是心知肚明。原来,王揖唐初名志洋,后改名王赓。“玉裁”原指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但此处则隐喻段祺瑞。“五部”是指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

段祺瑞看出,日本当局仍要他出山。他考虑到,现在毕竟在上海,日寇也奈何他不得,但如若含糊其辞,恐日后蒋介石知道后必生疑心。于是,段祺瑞断然拒绝了王揖唐的邀约,并复一封电报如下:“专电转陈。玉公谓:股东决不同,不约其他方面,切勿接洽。即已预约者,请作罢。”

就在段祺瑞复电的第二天,上海一家报纸用醒目的大字标题登出了一段让局外人颇为不解的文字:“预约诗集有五部,段祺瑞不出售;津王某来电,措词闪烁;段复告务须一切作罢,态度坚决可佩。”

一时猜测纷起,不少记者索性跑到段公馆探问究竟。段祺瑞感到这是向国人表明自己心迹的大好时机,就干脆请《申报》记者把往来的电文公布于众。段祺瑞此举很高明,一时间舆论纷纷赞扬段祺瑞的“爱国举动”。

段祺瑞在上海起初住在市政府为其安排的旧福开森路世界学院,后移居霞飞路前安徽省长陈调元的公馆。蒋介石每月拨付两万元生活费,至于让段祺瑞出任总统之事,以后再也没有提起。而段祺瑞对这类空头支票只是姑妄听之而已,并不期望其兑现,也未接受蒋介石给他的国府委员虚衔。

寓居上海期间,蒋介石曾亲自登门拜访段祺瑞。据段祺瑞女儿段式巽回忆:“那次蒋氏来访,管门的不认识,竟未启大门迎车入内,听任蒋车停在路旁、局处车内坐待。我从二楼遥见似有客至,下楼向仆役询问,接过名刺,则赫然蒋氏。急忙迎入,并扶老父出见。蒋氏向老人先致问候之意,坐定后又对老人的起居寒暖、身体现状及医疗情况等,询问甚详。情意殷勤,言词亲切。坐了一个多小时方辞去。”

在沪期间,段祺瑞与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有过交往。但苦于双方语言隔阂,南腔北调,多有听不懂对方言语之处,故常有不能畅谈之憾。尽管如此,章太炎仍对段祺瑞推崇备至,寄予莫大的希望。段祺瑞七十诞辰时,章太炎专门作了《合肥段公七十寿序》,除了歌功颂德之外,还殷切期望段祺瑞能公忠体国,效法唐代的郭子仪和清朝的李鸿章,肩负起保住长城以内国土之重任。可惜,章太炎的希望落了空,段祺瑞非但未能保全华北,而且因年迈体弱,连自身也难保了。

段祺瑞在天津时已患有神经性关节炎,染过猩红热,到上海那年已是69岁的老人,须发皆白,体力日见衰弱,但生活习惯仍与天津时无异,每天早起诵经、下棋,有时也约客人打麻将。1934年春夏之交,段祺瑞患了严重的溃疡,大量出血,经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抢救,虽然免于一死,精神却十分萎靡了。

这年5月,日本著名棋手木谷实(当时六段)、吴清源(当时五段,尚未入日本籍)一行来沪访问。吴清源与木谷实是日本棋界的两颗巨星,所向披靡,少有敌手,当时上海自然无人可以同他们下对子局的。

吴清源不忘故旧,造访段祺瑞,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是老态龙钟的遗老,两人相遇,感慨万千,他们再次交手,结果吴清源却以小败终局。段祺瑞心中明白:这一局以尊敬长者为目的的“交际棋”,大概是对他当年惨败的一种安慰吧!

1934年夏天,应蒋介石之邀,段祺瑞曾前往庐山避暑,随行者有段宏纲与顾水如。段祺瑞见蒋介石后,曾谈及围棋,并提到吴清源,说起这位稀有的天才有可能加入日本籍,将是中国的一大损失,应设法召吴回国,指导国人棋艺,否则日本围棋越来越强,中国会越来越落后。

蒋介石当面表示“很好”,其实完全是推托之辞,他当时哪有心思管围棋这类事,结果也就不了了之。段祺瑞死一年后,有人撰文说:“老段死了,斯人而在,斯道(围棋)尚有人提倡。现在我国围棋高手们自段合肥(祺瑞)一瞑不视之后,惶惶然有曙后孤星之感。”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溃疡病复发,出血不止,经抢救无效,于翌日晚八时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一岁。弥留之际,段祺瑞亲笔留下遗嘱称:“余年已七十余,……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本此人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11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表彰段祺瑞民国初年两造共和的功勋,称颂段祺瑞“持躬廉介,谋国公忠”,宣布“应即特予国葬”。“平生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示国家笃念耆勋之至意”。

段祺瑞去世后,段夫人迁居愚园路近江苏路口的一幢花园洋房,蒋介石仍派人每月送去生活费5000元,直至其终享天年。

段祺瑞病重时,蒋介石曾拨款二十万元,在皖南黄山购置了一块坟地,拟将段遗体安葬在那里。段祺瑞去世后,其家人亲友都主张葬于黄山。然而段祺瑞长子段宏业对此坚决反对,他声称:“蒋介石不是好人,将来一定没有好结果,老爷子的遗体,千万不要和他沾边。”段宏业力主将灵柩运往北平安葬。

按旧时规矩,长子代父,丧礼以长子意见为重,故段家人不得不从其主张。12月9日,段祺瑞灵柩运抵北平,暂放于西山卧佛寺。

段宏业曾在八宝山等地为其父寻觅一块风水宝地,但始终找不到一块合适的茔地。1937年7月日军占领北平之后,征用了卧佛寺,催段家速将段祺瑞的棺材搬走。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段家连活人都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死人,于是匆匆忙忙把灵柩起出,移到北平西郊段祺瑞的三弟段子猷的坟地南面,就靠在大道边挖个坑,埋了下去。有些段祺瑞生前友好闻此,不禁感叹地说:“没想到老头子轰轰烈烈一辈子,死后会没有一块葬身的地方。”如此可悲的结局,想必也是段本人始料所不及的。

段祺瑞自己没有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解放初期,章士钊到北京后,曾将段祺瑞的历史以书面形式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阅后,付之一笑:“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

1953年春,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去北京,章士钊、李济深两位国民党元老对她说:“你想,政府买下你段氏一处产业,花三千元,使用你们的房产,也每月按粮价折款付给租赁费,何曾作为‘敌产’对待?”这正说明,人民政府也肯定了段祺瑞在晚年保持民族气节的表现。

段祺瑞去世二十六年后,1963年,段宏纲和章士钊才在北京万安公墓觅地安葬了段祺瑞。墓碑上写什么好呢?章士钊等反复斟酌,本来想到以下两种写法:一“执政段公之墓”;二“故中华民国执政段公之墓”。最后大家觉得还是不提旧官衔为好,于是就由章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相关文章
唐三用昊天锤被发现
唐三用昊天锤被发现

导语:玄幻武侠小说中的唐三历经磨难修炼一身的本事,最后打败对手,成就一番事业....

秦始皇墓3d复原
秦始皇墓3d复原

导语:作为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古往今来第一个封建帝国的始皇帝,其死后埋葬在....

公元1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1年是什么朝代

导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纪元有公元前和公元后,就像今年是2019年,实际应该是公元后....

 为什么没人敢看古兰经
为什么没人敢看古兰经

导语:《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而且读过《古兰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部言....

最值得收藏的50本书
最值得收藏的50本书

导语:说到读书,我们肯定都喜欢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当然,我们看书其实有些书籍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