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聊城有范筑先的后代吗

时间:2017-07-31 12:01:18

聊城有范筑先的后代吗

导语:看抗日大剧《《铁血将军》,重温爱国献身热情!“中国人民有的是硬骨头,宁愿战死,决不投降!”—这是范筑先曾留下的铮铮誓言。范筑先战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抗日在即,当年聊城有范筑先的后代吗?有!其次子饭树华战死聊城,其不满20岁的次女续职继续抗日!时间回到1938年11月15日下午。日军涌进聊城古城。光岳楼下,日军围住一位留着长胡子的军人,这位军人举枪打死几名日军后,为了不被日军俘虏,举枪自尽。

范筑先4.JPG

聊城有范筑先的后代吗

有。

邓金禄回忆说,范筑先将军在生前曾经说过,宁肯战死,不当俘虏。他是一名真正的抗日英雄,在最后关头,以身殉国。

范筑先殉难后,鲁西北民间到处供奉着范将军的照片和灵牌,后来,东昌府区梁水镇建起了还建立了范公祠,祠中建有砖塔,借此纪念范筑先将军。1988年,聊城光岳楼下,建起了范筑先纪念馆。

抗日事迹和爱国精神流传 后人一直遵循范将军遗志

范小雨说,爷爷牺牲后,奶奶带着家人回到馆陶老家,随后,又到了西安。最终,奶奶病逝于西安。爷爷一生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叔叔范树民18岁就牺牲在战场上。目前,父亲那代人,只有四姑范树珊健在,至今生活在北京。范树珊是范筑先的四姑娘,在日军进攻聊城前夕,范筑先才安排一名士兵将范树珊和母亲送出城外。范树珊退休前,一直在国家水电部工作。

范小雨的父亲范树中,解放后在北京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范树中从北京返回老家馆陶。范小雨兄弟四人,除了范小雨在邯郸工作外,其他弟兄都在馆陶工作。

今年57岁的范小雨是范筑先的长孙,退休前是邯郸市税务干部。范小雨说,爷爷安葬在邯郸冀鲁豫烈士陵园,另外,在聊城也有范筑先纪念馆,每年清明,范家后人都会到邯郸或者聊城祭奠爷爷。聊城曾经是战斗的地方,也是爷爷为国殉难的地方,因此,聊城对于范家后人来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爷爷的抗日事迹和爱国精神很感人,影响着范家一代代人。范小雨表示,范家后代一定会秉承范筑先遗志,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爱祖国的人。

图为范筑先先生纪念馆。

时间回到1938年11月15日下午。

日军涌进聊城古城。光岳楼下,日军围住一位留着长胡子的军人,这位军人举枪打死几名日军后,为了不被日军俘虏,举枪自尽。

“中国人民有的是硬骨头,宁愿战死,决不投降!”——这是这名老军人的铮铮誓言。这位军人就是范筑先。

斯年,范筑先56岁。范筑先以身殉国,700余守城将士壮烈牺牲,聊城失陷。

从小贩到县长 艰苦的经历磨砺出他正直倔强的性格

作为范筑先的长孙,范小雨对爷爷范筑先在抗日战争中光荣殉国仍然感到自豪。范小雨说,爷爷范筑先从小是一个苦孩子。1882年12月30日生于河北省馆陶县南彦寺村。范筑先原名范金标,9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学习勤奋刻苦,成绩非常优秀,因此深得老师的喜爱。13岁那年,范筑先的父亲病故,因为家庭贫困,范筑先只好缀学务农,过早地肩负起着养家糊口的重担。15岁,范筑先就推起独轮车,每天起早贪黑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贩运粮食。也正是这样艰苦的经历,磨练出范筑先正直倔强的性格。

1904年,馆陶遭遇了严重水灾,在这一年,范筑先应征北洋军,由于为人耿直,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升,曾历任北洋陆军第四师连、营、团、旅长等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范筑先看到军阀连年混战,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将部队遣散,改名“竹仙”,隐居上海,此后就以“筑先”为名。1929年,范筑先加入冯玉祥西北军,任高级参议,正是那时改名为筑先,意为筑路先锋。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之后寓居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掀起了全国反日的高潮,范筑先满怀抗日豪情,回到山东,先后担任沂水,临沂县长。任职期间,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畏权势,为民作主,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1936年5月,范筑先调任沂水县长时,临沂人民舍不得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街道两旁,成千上万送行的人一眼望不到头。用一碗水,一面镜子,这简单而又纯朴的仪式蕴含着临沂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凝聚着临沂人民无限敬仰之情,来表达他“清如水,明如镜”的官风,这六个大字虽然没写在匾上、刻在碑上,却永远烙在了人民的心里。

“山东红了半边天” 聊城被誉为“小延安”

1936年11月,范筑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多事之秋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外辱内患更加激发了范筑先的报国之志。自“九·一八”事变,范筑先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苦闷彷徨之际,后来,“一二·九”运动的发生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他认识到只有团结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

1937年,芦沟桥的枪声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而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却节节败退,不到一个月,平津相继沦陷,日军长驱南侵。在此危难时刻,范筑先“受任孤危际,救民水火中”,依然先后两次拒绝了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南撤黄河的命令,于1937年11月19日午夜在博平西关的一个小旅馆中拟定了致蒋韩“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著名皓电,并通电全国。从此,范筑先与共产党密切合作,携手抗战,创建了华北最大规模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自抗战一年多来,范筑先组建武装3路民军,35个支队,号称十万铁军。收复和重建抗日县政权达23个省,委任13名共产党员为县长,建立军事教育团和政治干部学校,他还派大批干部及其子女三人到延安抗大学习战略理论,同时,出版抗战报刊十余种。为了密切八路军的联系,1938年夏秋,范筑先两次与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进行会晤,双方议定了互通情报,互相配合作战等事项。1938年7月25日,美国驻华大使海军少校伊·福·卡尔逊来华北敌后考察访问,对聊城时抗战形势倍加赞赏。

范筑先已是年近花甲,却亲自指挥大小战斗达80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犯。1938年8月,范筑先率部参加会攻济南的战役,范筑先的次子范树民请缨杀敌,他是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的队长。8月28日黎明,挺进大队在齐河坡赵庄遭到日寇的突然袭击,凶残的敌人并没有吓倒这些年轻的战士,他们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勇敢的接受了第一次战火的考验。枪林弹雨中,20多名战士倒下了,为正义的革命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而这其中就有范树民,他只有18岁。国仇家恨在范筑先的胸中翻涌着,他强忍着失去儿子的悲痛,又命次女范树琨接任队长,誓与日军血战到底。

范筑先将军的凛然正气坚定了鲁西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心。鲁西北大地到处插遍抗日红旗,到处飘扬抗日歌曲,出现了“山东红了半边天”的说法,聊城也被誉为“小延安”。

血战到底,壮烈殉国 他说:宁肯战死,不当俘虏

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加紧了他们的破坏计划,他们勾结济南日寇,阴谋杀害范将军。1938年11月11日,日军调遣114师团8000多人从济南、德州、禹城分三路进攻鲁西北抗日政权。其中,日军千叶连队直扑聊城。日军步、炮兵1000多人在三架飞机、20多辆战车的掩护下,开始攻打聊城。

当时聊城四面环水,只留西城门有一条小路通往城外。应该说,聊城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城市。

作为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的范筑先积极备战。他决定留部分部队据守城市,自己带部分部队到城外埋伏。等日军攻城时,范筑先率部队在城外攻击日军,与城内守军形成对日军的夹击。但是,14日,国民党一位民政厅长李树春突然来访,李树春故意拖延时间,直到当天下午4时,李树春才离开聊城。而此时,聊城已经被日军包围。范筑先的参谋长也借故带着一队人马溜出城外。

本报记者曾经在几年前对范筑先贴身的“小号兵”邓金禄曾进行过采访。邓金禄回忆说,14日下午,敌人疯狂进攻东门、西门,范筑先带领700将士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当天夜里,范筑先曾经组织5突击队准备突围,但是,日军火力猛烈,突围失败。15日中午,在敌军强烈攻势下,我军伤亡惨重,东门、西门相继失守。日军攻进城后,双方展开了的白刃战。

在激战中,范筑先左臂被击伤,在光岳楼附近,范筑先的腿部又被炸断。此时,日军已经包抄过来。范筑先对跟前的护兵说,我老了,不行了,以后抗日全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你们快点突围吧。但是,护兵哭着说,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随后,范筑先拿枪逼着将士说:“快突围,去搬救兵。”无奈之下,邓金禄等人只好分头突围。在邓金禄爬上道士庙的墙头时,看见范筑先打死几个鬼子后,面对着围上来的鬼子,开枪自尽了。

铁血将军范筑先有几个子女 范筑先的后人现在在哪里

聊城有范筑先的后代吗

侯勇主演的电视剧《《铁血将军》就要上线播出了,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范筑先将军的故事,那么范筑先先生一共有几个子女呢?范筑先的后人现在在哪里呢?小编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范筑先的子女今何在

12月13日,重庆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以及蒋介石分别送了挽联。朱德、彭德怀送的挽联是: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伤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势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吴玉章、董必武送的挽联是:三友见精神,松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为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懦立,共纾国难绍遗风。蒋介石送的挽联是:碧血为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国民政府还特令褒扬,通令全国下半旗三天。

1938年,为了牵制济南的日军增援武汉,范筑先组织了济南战役,就在这次战斗中,他的次子、青年挺进大队大队长范树民壮烈殉国。噩耗传来,范筑先仍镇定地慰问部队,又命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继任大队长。不久,他又将长子、长女、三女都送到延安抗大学习。

铁血将军范筑先

日军占领武汉以后,妄图肃清华北各地的游击队。1938年11月9日黄昏,聊城上空响起刺耳的空袭警报,三架日军飞机从西南飞来,随后向临清方向飞去。日军战机夜间的出动,正是日军即将开始扫荡的前奏。

13日晚上9点,聊城收到紧急情报:平原,禹城,齐河,德县,东阿,平阴等地的日伪军悉数出动,大举进攻我游击区根据地,显然这是日军策划已久的军事行动。

14日上午9点,东阿日伪军千余人抵达聊城东南五官庙一带,而且在三架敌机的掩护下,二十多年汽车,在距离聊城十八里的东海雾村,强渡运河。当地自卫团的战士被日军猛烈的炮火压制,最终被迫撤离阵地。到11点日军骑兵,已经迂回到了聊城西南方向。另一部敌军在东南面徒骇河一带,与我守军遭遇,展开了激烈战斗。原本从东阿到聊城间以及平阴到聊城的公路已经被破坏,并且在公路两侧配置得有部队防守。但是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从两条公路间的缝隙通过。到正午时分聊城已经三面被围。守卫聊城的是我范筑先将军,他指挥一营保安队及其他游击队伍据城死守。

范筑先是怎么死的

壮烈殉国

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汝峰,从事范筑先研究多年,收集了大量翔实的史料,采访过多位和范筑先将军共过事的高级将领,以及跟随其战斗过的官兵。据他介绍,在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范筑先将军指挥所属部队主动出击,英勇杀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1938年夏天,鲁西北境内基本上肃清了日伪军,政令达30余县,军事势力范围更广,开辟了广阔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支持共产党人办起了《抗日战报》等30多种抗日报刊,建起了20多万人的群众组织,经济得到恢复,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抗战事业蓬勃发展,有“山东红了半边天”的说法。 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引起敌人的恐慌。

1938年11月11日,日军由济南、德州、禹城分三路进攻鲁西北,中心目标是聊城。

13日上午,范筑先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迎击日军的作战方案。与会的多数人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应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应把部队转移到城外和日军打游击。范筑先同意这一建议,决定把各机关、学校全部转移到农村,枪支弹药运到城西南的张炉集,并鸣锣动员群众出城,同时任命军法处处长刘佩之任城防司令,率游击营和第二支队的两个连负责城防,待日军进攻聊城时,范筑先在城外调集部队夹击敌人。

14日上午9时,日军的先头部队步炮兵300余人、汽车坦克10余辆,在飞机配合下,逼近聊城近郊。此时,各机关、学校的一些人员已陆续撤出聊城,范筑先布置完战斗任务,正准备和已经撤出城外又返回城内催他出城的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撤退时,国民党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兼鲁西行辕主任李树春突然乘车从临清赶来,与范筑先商谈起整编部队的问题来,一直到下午4点方才离开。这时日军的火力封锁了出路,范筑先已经无法出城指挥作战,遂留在城内和张郁光、姚第鸿指挥游击营、卫队营、手枪连、传令队等少数部队守城作战,以待外援。但在城东关布防的民军第一路在日军还未攻打聊城时就放弃阵地逃走,范筑先的参谋长王金祥,也趁机以追赶民军第一路和调集部队为名,从北门带着游击营的一个连溜出城外,整座城池陷入日军包围中。

下午4时,日军首先从南门攻城,游击营同日军在南门展开激战。在日军爬城的危机时刻,范筑先、姚第鸿、张郁光率50余人赶来增援,连续打退日军数次进攻,毙伤日军数十人,守城部队也伤亡30余人。

14日黄昏,日军攻占聊城东关,随后在猛烈炮火配合下,由三个方向爬城。范筑先、姚第鸿急率传令队赶到东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打退日军三次进攻。此时通往各县的电话线尚未被日军切断,范筑先用电话令各县派部队火速支援。但是在东南方向的第5、6、21支队均被寿张、阳谷、东阿的“忠孝团”部分反动武装所阻止;高唐驻军由于日军的围攻,也不能来援;在大峰山活动的第10支队2团,接到中共鲁西特委军事部长王幼平“聊城危机,火速来援”的急信后,由团长刘致远率5个连火速奔赴聊城,但一时还未到达;驻冠县的第10支队奉命在金滩镇阻击大名的日军,也不能前来增援。当夜12时通往各县的电话线被日军切断,东关的敌人又开始进攻。范筑先和张郁光、姚第鸿急率传令队到东门督战,并令刘佩之从传令队、执法队、武术队中挑选出30多名战士,从西门隐蔽突围。由于日军机枪封锁,突围失败。

15日拂晓,范筑先把司令部转移到光岳楼下,指挥部队四门防守。此时,攻城日军增至700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再次向东门守军发起猛攻。范筑先和姚第鸿再次赶到东门督战。经过激战,打退日军三次进攻。战斗中,范筑先左臂被炮弹炸伤,30余人壮烈牺牲。上午9时,日军用大炮平射,将东门轰开后,蜂拥入城。范筑先由东城门上退至光岳楼下,继续组织部队同日军展开血战。在日军飞机扫射时,范筑先的腿骨被打断,在送往天主教堂医院的路上,范筑先自戕殉国。随后,守城部队出现混乱,130余人从西门突围失败,伤亡惨重,剩下的30余人退至西门瓮城里和日军展开肉搏战,最后全部战死。

下午5时左右,聊城完全被日军占领。 在这次聊城保卫战中,范筑先将军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及城防副司令郑佐衡、警察局局长林金堂等守城健儿700余人壮烈殉国。

侯勇在古城区拍摄《铁血将军》。

聊城有范筑先的后代吗

以范筑先为原型的电视剧《铁血将军》近期在中华水上古城和东阿阿胶影视城紧张取景拍摄。范筑先的故事再次成为聊城人热议话题。这位明明有条件逃生,却偏要死守古城的铁血将军,从幼年时期的受教育经历到血洒古城,在聊城留下众多传奇故事。

“一代奇丐武训在1890年,通过乞讨与了证和尚一起开办了馆陶杨二庄义学。”喜欢研究聊城传统文化和传统人物故事的孙可介绍,当时馆陶义学很少,老师大部分在各个义学之间游走上课。其中有个义学在馆陶南彦寺,是群众集资创办的,因为找不到老师,只有到杨二庄去借老师。

杨二庄的老师张义彬,得到了武训的许可后,来到南彦寺教学。他发现一个孩子很奇怪。这孩子学习很好,性格很正直,不畏强暴,敢于和比自己大的同学抗争。他鼓励这个孩子将来去当兵,定会有一番作为。他的鼓励深深地留在了这个孩子的脑海里。

后来这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他辍学后参了军。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铁血将军范筑先。

“之所以他在国民党军都撤到黄河以南时,他还在聊城依靠古城之险尽力死守,是因为他从小就接受了国学中舍生报国的教育,有燕赵豪侠的气魄。”聊城市革命老区促进会副会长、中共聊城市党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刘如峰认为,范筑先以身殉城的壮烈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曾在武训开办的义学读书

多方劝撤离他却死守古城

在敌人大举进攻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张郁光奉上级命令,劝说范筑先离开聊城古城。“当时,共产党劝说范筑先,实在守不住,可以暂时撤离古城区,在附近打游击一样可以抗日对敌。但范筑先始终没有离开。”刘如峰介绍,范筑先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离开古城,应该是抱着与古城共存亡的悲壮和决绝在抗战。

当张郁光安全撤离到城外时,发现范筑先还在城里,他又返回城内催促范筑先离开时,敌军两千余人包围古城,范筑先与七百健儿死战到底,壮烈牺牲,张郁光不幸被敌人俘虏,被割去舌头游街,鲜血洒满状元街。后来的郁光街就是现在实验小学南边的那条小路。

“而当时的国民党也曾劝说范筑先撤离。”孙可介绍,就在日军攻城前,山东省民政厅厅长李树春曾在日军攻城前跟范筑先大谈军队整编的事情,直到下午四点敌军将古城包围后才离开。可见,当时范筑先也是有机会逃脱的,可他却没有离开。

刘如峰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国民党劝说范筑先这一段,在部分老人的回忆录中,还有不同的说法,但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判断。”刘如峰介绍,“有部分回忆录中,曾说是国民党故意拖住范筑先、陷害他,不让他出城,但根据李树春能在敌军攻城后成功出城的事实来看,范筑先当时如果想出城也是非常简单的,可见他一开始就存了跟古城共存亡的决心。”

日本将领为其下葬并立碑

“中国人民有的是硬骨头,宁愿战死,决不投降!”—这是范筑先曾留下的铮铮誓言。时间回到1938年11月15日下午,日军涌进聊城古城,范筑先以身殉国,700余守城将士壮烈牺牲,聊城失陷。

古城区建于宋代,明朝大将陈镛为了抗击蒙元,将土城墙修成了砖墙,并在光岳楼下挖掘了若干条地道。这些地道从光岳楼下出发,通向四个城门,地道里有藏兵洞、武器库、千斤闸、扭头门等机关,还有通向西门的秘密取水口。孙可说,范筑先作为聊城的守城指挥,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他在东门口失陷的情况下,不甘苟且偷生,主动和敌人火拼到底,大腿被炮弹炸伤。他的手下用担架把他抬到南门地道隐藏的路上,他举枪自杀。

“童年时,我记得古楼顶端不是现在的葫芦造型,而是一个会转动的风向标,据说后来被日本间谍给偷走了,因为技术难度太大,后人一直没有复原。这个风向标就是范筑先主持聊城工作时,在古楼上制作的。”孙可介绍,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制作风向标的木料已经腐朽,这才换成了葫芦造型。

孙克从史料中得知,日本将领从未见过这样拼命的部队,他们怀着对敌手深深的敬意,为范筑先举行了隆重的下葬仪式,并立碑纪念。碑文上大书:“军魂”二字。目前该石碑已经严重损坏,但残碑仍留在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院内。

相关文章
张学良晚年评价郭松龄
张学良晚年评价郭松龄

张学良晚年评价郭松龄导语:少年张学良和郭松龄可谓是亦师亦友!张对郭的信任....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东方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东方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东方导语:其实东方是欧洲人的观念,我国自古以自己为中心,故称....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曾国藩作为清末第一谋臣,他力挽狂澜拯,吸纳儒家文化,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

日本人对张自忠的评价
日本人对张自忠的评价

日本人对张自忠的评价导语:抗日将军张自忠战死了,让中国看到了希望,让日本看到....

富兰克林的十三种美德
富兰克林的十三种美德

富兰克林的十三种美德导语:一个成功的人必先有一个成功的品质!富兰克林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