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左宗棠为啥不救胡雪岩

时间:2017-07-30 10:36:06

左宗棠为啥不救胡雪岩

导语:古语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在西征收复新疆的路上,几乎把后勤工作都交给了胡雪岩,可见对商人胡雪岩的欣赏和信赖!可是就在胡雪岩落难之际,左宗棠为啥不救胡雪岩呢?不是不救而是无能为力!原因有二:其一,左宗棠终因胡雪岩被革职查抄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其二,左宗棠和胡雪岩的关系太近避嫌,其中,李鸿章一派的口号是“倒左先倒胡”,左宗棠政治上失利才不能在胡雪岩出问题时加以庇护。

左宗棠为啥不救胡雪岩

一、原因:

左宗棠终因胡雪岩被革职查抄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

二、左宗棠和胡雪岩的关系:

封建商人地位低,要想做大生意必须官商结合。左宗棠收服杭州和胡雪岩结识。此后,胡雪岩借助左宗棠的官场地位和优势,发挥出了商业奇才,最终富可敌国而且官至二品红顶戴,创造了胡大财神的传奇一生;左宗棠依靠胡雪岩的商业融资能力,不管是打仗凑饷还是办洋务实业兴国胡雪岩都给他提供足够的资金,让左宗棠一生建树颇多,尤其在收服新疆和创办福建船厂中胡更是鼎立支持左,后勤工作做的十分到位吃穿用一应供全。他们两个是互相帮助,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大成就。算是一对至交好友了。

李鸿章和左宗棠是政治场上的死敌,互相看不顺眼,互相打压。不过左宗棠因为性情耿直不太受朝廷主政者宠爱,最终政治失利。李鸿章为人比较圆滑,官场上左右逢源,因此在最终政治上有压倒性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时,李鸿章年纪轻,胡左二人最后倒台时,都已经是花甲之年了,左宗棠更老都快挂了。

李鸿章一派的口号是“倒左先倒胡”,胡雪岩的主要生意在上海,但是上海一直是李鸿章的地盘,最后的结局也是必然的。最终胡雪岩在,李鸿章手下上海道台和盛宣怀的暗算下,惨淡收场。左宗棠也是垂死之年岁了。左宗棠政治上失利才不能在胡雪岩出问题时加以庇护(其实那问题可大可小),要不然根本不会出现抄家的悲惨结局。

左宗棠为何不保胡雪岩呢?

胡雪岩一生政治上的荣誉得益于左宗棠的提携和保举,但左宗棠不是胡雪岩政治上的靠山。左胡交谊的聚焦点是洋务、西征、慈善,这些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左宗棠和胡雪岩纯私人的交往很少,左宗棠屡次保举胡雪岩,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因为在兴办洋务事业、西征筹款采办军火、慈善救济等方面得到过胡雪岩大力协助。胡雪岩帮助左宗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胡雪岩与左宗棠之间不存在官场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没有权钱交易的清白的政商关系。

左宗棠

左宗棠与胡雪岩之关系,传说多而史实少,种种猜测之言就成了历史定论。左宗棠是胡雪岩政治上的靠山,胡雪岩是左宗棠财政上的金主,这已成公论。事实是否如此?笔者以癸未金融风潮为切入点分析之,以就教于方家。

胡雪岩与左宗棠是没有权钱交易的政商关系。关于胡雪岩和左宗棠的关系,传说很多,但都没有史实依据。左宗棠胡雪岩之间纯私人的交往很少。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因侄女来浙江路过上海,致信胡雪岩,要求给予照顾。“兹派差官易镇玉林护送舍侄女赴浙。现由宁附轮至沪,其由沪至浙船只尚祈阁下饬为照料。因易镇人地生疏,不能不藉资大力耳。”这在女子很少出远门,交通不便的当时,托人照顾也是人之常情。

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的老师退休了,结余的养廉银存在阜康钱庄,左宗棠致函胡雪岩,希望给予照顾。温葆深(字明叔),南京人,致仕后也定居南京,他将积存的退休金汇到杭州阜康钱庄,就是想通过左宗棠得到胡雪岩的照顾。因为是自己的老师,左宗棠破例向胡雪岩请托。左宗棠与胡雪岩没有金钱上的瓜葛,在癸未金融风潮中,左宗棠为了避嫌,将胡雪岩案交由浙江巡抚刘秉璋全权处理。刘秉璋是淮系大员,与左宗棠矛盾很深,若非光明磊落,左宗棠断不敢让刘秉璋负责处理胡雪岩案。当时,慈禧太后正利用清流派牵制湘淮系封疆大吏,翰詹科道言官争相上奏,搏击大员,十分积极。左胡之间如果有金钱往来,左宗棠很难在胡雪岩破产案中全身而退。

胡雪岩画像

最能体现左宗棠胡雪岩关系的,是左宗棠给胡雪岩的一封回信。当时胡雪岩给远在西北的左宗棠送去礼物,左回信:“承远惠多仪,谨已拜登。荷珠玉之奇珍,领山海之异味,关陲得此,尤感隆情。惟金座珊瑚顶并大参二件,品重价高,断不敢领。平生享用,未敢过厚, 之性使然,谨原璧奉赵,即祈验收。乘便寄呈诸品,非敢言赠,亦投桃报李之微意耳。”此信有三层意思,其一,感谢胡雪岩万里远惠;其二,土仪收下,贵重礼物坚决退回;其三,回赠西北土特产。这样,商人向官员送礼之事被左宗棠四两拨千斤,成为朋友间的礼尚往来。此事发生于光绪四年(1878),左胡交谊已经十几年了,如果期间左胡之间有权钱交易,送礼纳贿是常有之事,左宗棠断不会在回信中有如此表示,可见左胡之间没有权钱交易,关系是清白的。

胡雪岩与左宗棠的关系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密切。左宗棠没有把胡雪岩当亲信部属看待,而是以朋友待之,这在左宗棠写给儿子左孝威的信中表达得非常清楚:“至其广置妾媵,乃从前杭州未复时事。古人云:‘人必好色也,然后人疑其淫。’谓其自取之道则可耳。现在伊尚未来闽,我亦未再催。尔于此事,既有所闻,自当禀知,但不宜向人多言,致惹议论。”左宗棠自身清廉,对部属的要求也是很严的,对胡雪岩如此宽容,显然不以部属待之。左胡关系也有个发展过程:西征时期,两人关系最为密切,到后期逐渐疏远,到癸未金融风潮时,左宗棠竟不出手相救。以左宗棠当时两江总督的职位,加上帘眷优隆,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如果出手相救,胡雪岩的结局会不同。

胡雪岩剧照

胡雪岩一生政治上的荣誉得益于左宗棠的提携和保举,但左宗棠不是胡雪岩政治上的靠山。左胡交谊的聚焦点是洋务、西征、慈善,这些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左宗棠屡次保举胡雪岩,不是出于私心,而是由于在兴办洋务事业、西征筹款采办军火、慈善救济等方面得到过胡雪岩大力协助。胡雪岩在洋务、西征、慈善事业上帮助左宗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胡雪岩与左宗棠之间不存在官场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左宗棠胡雪岩纯私人的交往很少,在左胡交谊中,左宗棠是守住底线的,他们的关系是没有权钱交易的政商关系。自古以来,官商如何相处,保持怎样的政商关系,对官员和商人都是个大课题。多少干员能吏栽倒在金钱上,因权钱交易而身败名裂。保持官商关系的清白,关键在于官员守住道德底线,即可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左宗棠胡雪岩的交谊可为资鉴。

胡雪岩

胡光墉(1823年—1885年),字雪岩,徽州绩溪人,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红顶富商,说他富可敌国也不为过。那么,财大气粗胡雪岩为什么被抄家,胡雪岩他究竟得罪了谁呢?

胡雪岩,是位红顶商人,他亦官亦商,在商业上能够白手起家,达到暴富的程度,这就是他的为商的成功,然而,最终,他晚年惨被抄家、倾家荡产,妻妾儿女们也基本上被他遣散。这一切都是有因源的。

首先,在光绪十年的时候,胡雪岩从坐拥无数钱财到一瞬间倾家荡产,这期间他尝遍了人间百味。少时,胡雪岩家境贫寒,没读过书,可以说他是白手起家,干过小工,背过麻袋。然而,他对商业有独到的见解,并且他在早年结识了自己的好友——王有龄,这也是在最初帮助他开建钱庄,打开创业道路的一位好友。从此开始,他便在创业的道路上也走越远,也从一个无名小卒,长成拥有银财近3千万两的“胡大善人”、“胡暴发户”,这短短几十年的风光,最后也因为他不谙官场之道,在政治上不成熟,化为虚缈。

在政治上,胡雪岩也曾头戴红顶,身着马褂,然而,对于胡雪岩来说,他的舞台也许并不在官场上,他不能很好的识别官场上的条条道道,然后,他就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不但没收了钱财,也没有了官位。

左宗棠为啥不救胡雪岩

左宗棠画像,这身御赐黄马褂或许是他最值钱的衣服了。

上回说到胡雪岩的生活,换成成语描述就是:骄奢淫逸。

反观胡的恩主左宗棠,刚刚出山带兵时,湘军大佬胡林翼就写信给湖南地方,特别叮嘱:

“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

此人不止不顾家,在巡抚、总督任上,仍旧只穿布衣棉袄,所得的犒赏,从来是分赠官兵,就像胡林翼所说:“公一钱不私己”。

一文钱不往自己兜里揣的领导,带出的团队也在晚清独树一帜。

左宗棠麾下楚军第一战将,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1894年已在家乡养病多年,朝廷一纸电令,命他召集旧部赴辽东参战,刘立即启程,刚到湘乡县城即中风瘫痪,不久去世。身后萧条,行囊之中,唯有奏稿几份,别无长物。

另一位官至山东巡抚的张曜,为官40年从未经营私产,所得养廉银、俸禄动辄散尽。《清史列传》的说法是:“张曜身后肃然,一如寒素。”

刘典,曾任陕西巡抚,后应左宗棠邀请帮办陕甘军务,经手西征新疆军团的后勤支持,光绪四年(1878年)病故任上,穷困无钱葬殓,还是左宗棠自己掏私款送遗体还乡丧葬。

以上三位,各个都是省长级别的高官,跟他们同级别的湘淮军官佐,借着平定太平天国的东风,四处杀掠,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偏偏他们楚军大佬穷得连丧事都办不起,可见团体风气不同,可就在这样一群人里,偏偏混进一个骄奢淫逸之辈。

左宗棠究竟看中胡雪岩什么?

前文引述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左宗棠给长子的信中说得清楚:

“胡雪岩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概。前次浙亡时,曾出死力相救;上年入浙,渠办赈抚,亦实有功桑梓。”

对恩主故旧义气深重,对家乡人有善心善行,“商道”、“启示”无不把这两条大书特书,反倒忽略了“豪侠之概”、“出死力”几个字。

今人理解的“侠”,其实是由七侠五义之类的民间小说经过金庸等人改造的“武侠”,而古代士人眼中的侠,则是《史记·游侠列传》里的侠,重义轻死,一诺千金。

时人李莼客《越缦堂日记》也说胡雪岩是“东南大侠”。

什么叫“侠”?今人理解是仗义疏财,其实那是孟尝君,真正的侠是郭解,讲究的是重然诺轻生死,简言之,答应你了,死也要办。

不过左宗棠初见胡雪岩时,似乎只有恶感,在立场各异的笔记中,均有记录:

“左宫保处至,欲理其罪。”(《越缦堂日记》)

“左文襄至浙,初闻谤言,欲加以罪。”(《异辞录》)

“左文襄收复杭州时,胡亦由上海回杭,或有以蜚语上闻者,左怒,胡进谒,即盛气相待,且言将即日参奏。”(《庄谐选录》)

“胡以前抚信任,为忌者所潜,左公闻之而未察”(《慎节斋文存》)

有人在左宗棠面前说坏话,左宗棠曾经想治他的罪。

什么罪呢?虐捐。

咸丰十一年(1861年)胡雪岩的前任后台浙江巡抚王有龄守杭州,浙江在李秀成的攻势下,几乎全境失陷。《清史稿·王有龄传》记载:

“诸将见贼多走,不任战,惟要索军食。富民捐输已倦,而有司持之急。於是团练大臣王履谦劾有龄虐捐,遇事多龃龉,上疏互讦。”

这个王履谦还是前一年王有龄奏请派来助拳的退休官员,专门主持浙江省的“捐输局”。想想,连主管官员都在骂王有龄“虐捐”,王有龄自杀殉国后,仍有言官颜宗仪、高延祜、朱潮等人参劾他“勒捐敛怨”,以钱庄垄断其事的胡雪岩,“虐”、“怨”二字还少得了吗?

然而,左宗棠不但放过了胡雪岩,还将捐输、粮台两大重任都赋予胡,理由在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附陈胡道往来照料听候差遣片》中对朝廷做过陈述:

“道员胡光墉素敢任事,不避嫌疑,从前在浙历办军粮军火,实为缓急可恃。咸丰十一年冬杭城垂陷,胡光墉航海运粮,兼备子药,力图援应,载至钱塘江,为重围所阻,心力俱瘁。至今言之,犹有遗憾。

臣入浙之后,委任益专,卒得其力,实属深明大义不可多得之员。惟切直太过,每招人忌……臣稔知其任事之诚,招忌之故。”

像左宗棠这样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大员给出的评价,也略等于权威政治结论了,总共说了几层意思:

太平军与清军骑兵攻战。据曹树基研究,中国因太平天国之乱而损失的人口达7000余万。

其一,胡雪岩在给王有龄办事时“敢”办事,而且军粮军火从不耽误;

其二,杭州之围,胡雪岩载着军火粮食冲到钱塘江进不去,还引以为憾;

其三,本人“深明大义”,给左宗棠办事因为心“诚”反而得罪很多人。

说明在左宗棠眼里,胡雪岩办“国事”毫不惜力,甚至不怕死,这是左宗棠眼中绝对的“大节”,因为连曾国藩都明言: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看看这句话,再回顾下文首所述三位巡抚,就能明白,左宗棠能容胡雪岩,根本就在“豪侠之概”和“深明大义”,所谓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在他眼里,胡雪岩肯定算不上文官士大夫,但是一介商人,为国不怕死,爱点财,就是白璧微瑕罢了。

至于《慎节斋文存》中所说的:

“(左宗棠)姑试以事,命筹米十万石,限十日,勿违军令。胡曰:‘大兵待饷,十日奈枵腹何?’左公曰:‘能更早乎?’胡曰:‘此事筹已久,若待公言,已无及矣。现虽无款,某熟诸米商,公如急需,十万石三日可至。左公大喜,知其能,命总办粮台如故。”

这样的桥段,近乎《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的情节,先有军令状,再有智者说大话,最后应验拜服,实在小瞧了左宗棠的器量。

反倒是《庄谐选录》中对胡扭转乾坤的过程叙述更为可信:

“次日,胡忽进米十数舟于左,并具禀言:‘匪围杭城之际,某实领官款若干万两往上海办米,迨运回杭,则城已失陷,无可交代,又不能听其霉变,故只得运回上海变卖。今闻王师大捷,仍以所领银购米回杭,以便销差,非有他故也。’……左方以缺饷为虑,得胡禀,大喜过望,乃更倾心待胡。”

事由,过程,想法,全数说明,推心置腹,起码在这一刻,他不是商人胡雪岩,而是做事的胡雪岩,诚心做事,而非一心赚钱,这才是左宗棠真正看中的。

相关文章
金兀术为什么没当皇上
金兀术为什么没当皇上

相信大家都听过岳飞传,精忠报国的岳飞却惨死在风波亭。可是你知道当时岳飞要....

高一数学电子书课本
高一数学电子书课本

电子书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方便。在一些地方已经用上了电子书课本。今天小编带....

史上最有用的冷知识
史上最有用的冷知识

学海无涯,求知若渴,了解生活中一些实用的冷知识,瞬间让你朋友圈逼格高大上。今....

战国名将排行榜前50名
战国名将排行榜前50名

战国名将排行榜前50名导语:春秋战国,百家齐鸣,相互攻伐,战乱不断,从而诞生许多名....

刘邦斩蛇斩的是王莽
刘邦斩蛇斩的是王莽

导语: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有很多,到现在为止有许多的野闻趣事流传在民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