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6 21:07:06
北洋六镇战斗力排名
导语:所谓北洋六镇其实就是北洋军阀的前身!是有袁世凯掌握的清末京畿最强的武装力量!北洋六镇战斗力排名如何呢,1、镇压武昌起义。2、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3、20万大军去河南镇压不足万人的白狼起义。4、日德争夺青岛,北洋像清廷在日俄战争中一样局外中立。5、袁世凯问段祺瑞中日开战能打多久,段祺瑞回答说能顶48个小时。6、护国战争,蔡锷6000滇军打得数万北洋军节节后退。
北洋六镇战斗力排名
看见有些人把北洋军的战斗力吹的天花乱坠。那细细考较一下北洋军的战绩。
1、镇压武昌起义。对面的湖北新军是第八镇的几千新军,(湖北新军火并损失)把军火库里的武器发给市民后膨胀到两万五,那些新兵刚摸过几天枪就上战场了。冯国璋用三个镇打这样的对手,战胜了很值得吹么?何况上面我也介绍了火力差距,而且冯国璋还用了最卑劣的手段防火焚城才缺了阳夏之战的突破口。
2、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当时参加国民党二次革命的也就四五个省(辛亥革命是十四个省参加)除了江西和南京稍微动了一下其余基本闻风而降,袁世凯又正好借到了善后大借款,有了充足的钱发饷银。
3、20万大军去河南镇压不足万人的白狼起义,最后白狼转战4省,甚至一度差点挖了袁世凯河南老家祖坟。袁公确实剿匪不力。
4、日德争夺青岛,北洋像清廷在日俄战争中一样局外中立。之后几个月,按照某些学者所谓的袁世凯做了一切外交努力来谈判最后弹出个民4条来。请问什么是外交?你有20万的军力去河南剿匪,派遣曹锟的北洋精锐远赴四川监视唐继尧,能不能象征性派点军队去山东和日本人对峙呢?
5、日本逼签二十一条,袁世凯问段祺瑞中日开战能打多久,段祺瑞回答说能顶48个小时。
6、护国战争,蔡锷6000滇军打得数万北洋军节节后退。
北洋六镇战斗力排名
先下个结论吧:新军中的老北洋六镇战斗力较以前的旧式军队已经有了质的提升,接近于西方的军队标准,但清亡后,新军战斗力也迅速蜕化。
1 清末新军的创建背景
清政府甲午惨败,旧式淮军已经无法承担军事任务,终于意识到要引进西方军队军制和训练,此前无论湘军还是淮军只是在武器层面西式化(关键还做不到装备统一),军制和训练上仍类似于旧式军队,遂首先组建了北洋定武军和南洋自强军
2新军发展历程
定武军(后北洋新军):1894年创办于天津马厂,规模在4700人左右,聘请德国军事教官,1895年,移到天津小站,由袁世凯接办,并且改名为新建陆军,开启了小站练兵,规模扩张到了7000人(分为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并且设立了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侦探局等,并且在军制上改变了过去营的编制规模,每营规模1500人,相当于西方的二个营。并且聘请了德国教官教习,并且在军内设立了学堂开始相关课程选拔下级军官和赴德国留学生。
1901年,袁世凯接替死去的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天津小站的军队也更名为北洋新军,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北洋新军开始走向扩张之路,1902年,袁世凯请奏朝廷拟定了北洋新军的番号和营制,北洋新军分成了四镇,镇、协、标、营、队、排、棚七个等级,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到了1905年,在袁世凯的操作下,朝廷批准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所有常备军各镇改为全国陆军各镇番号,袁世凯的北洋军又接受了北京八旗的新军部队,改成了北洋六镇。
北洋新军首先在士兵选拔上做到了远优于以往旧军选拔,在年龄、身高、臂力等都有要求,并且不能吸食鸦片,通过与地方官府合作防止出现逃兵情况(这一点很重要,以往旧军很多情况下遇到溃败部队士兵就纷纷逃散),同时士兵的待遇也远高于旧军待遇(可以免除部分徭役),军官也多出自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在军队训练上,北洋新军也完全效仿西方,军纪上学习西方操练(北洋新军初期十分注重军队队列等训练,这样可以培养严格的军纪,这是以往的旧军根本不具备的),战术训练上先后颁布了《训练操法详细图说》和《新定步兵操法》,学习西方的军事演习,多次进行大规模的会操(这一点十分重要,会操是最难以接近实战的环境来锻炼军队的,而且会操的开销也很大的,多次会操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这支军队支持的决心)锻炼实战能力。通过这些进行多次大规模会操训练,措施,北洋新军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在人员素质方面都相比此前的旧军有了质的提高,通过西方化的军事训练,军事纪律上和旧军相比较也是脱胎换骨。
对于北洋六镇,由于是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真正在装备上做到了6镇统一,质量上也远远优于其他地方新军,装备有:
日式31式步枪、马可心机关枪、格鲁森75mm陆炮、格鲁森75mm山炮、望远镜180具,另外还配备了各种工兵工程工具、军官佩刀和手枪等,并且装备了部分湖北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格鲁森57mm速射山炮、日本三一式速射野炮、英国威克斯75mm山炮、克虏伯75mm山炮等。
可以看出:北洋新军六镇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得以优先完成西方化,无论是军队的人员素质、规模、装备、训练程度等都远优于其他地方新军,这也是清末新军的精华所在。
南洋湖北新军: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南京自强军为班底,组建湖北新军,1901年,张之洞将湖北境内的新式军队进行整合编成了湖北新军,1904年,湖北新军改为第二镇,到了1905年后清政府统一全国陆军番号时,湖北分得二镇,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半镇的兵力。
和北洋新军一样,南洋新军的士兵在选拔上要求较为严格,对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等都有一定要求,军官都出自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南洋武备学堂,教官也聘请自德国教官。
武器装备上:和北洋军多采购于国外不同,南洋新军的武器多为自产,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设立湖北枪炮厂,即日后的汉阳兵工厂,采购自德国造炮机械设备,仿制格鲁森速射炮,于1900年全面仿制生产格鲁森57式速射山炮,装备给湖北新军,
最为出名的就是湖北枪炮厂生产了大量的汉阳造!
其他地方新军:
山东:步兵一标、热河:步兵一标炮兵一标、吉林:23镇、黑龙江:混成协、奉天:20镇、第二混成协、河南:29混成协、安徽:第31混成协、江西:第27混成协、湖南:第25混成协、四川:第17镇、江苏:第19镇、第13/23混成协、浙江:第21镇、福建:第十镇、广东:第26镇、广西:第25镇、云南:第19镇、贵州:步兵一标、炮兵1队、山西:第43混成协、陕西:陆军混成协、甘肃:步兵2标、炮兵2营、新疆:第35混成协
总结下清末新军:
1 各地虽然都有编练新军,但实际上真正成军的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新军的一个半镇,其他都省份基本上都是直接将旧式军队换了名称和装备,新军建设的实际效果不大,可以说能代表清末新军的只有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二支部队。
2 北洋六镇得益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无论是兵源还是军官来源上装备上还是规模上还是日常训练上,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做到了兵源和军官来源可靠,武器装备统一,和淮军这些旧式部队相比较,更重要的在于北洋新军不仅做到了武器装备的统一(淮军装备了各式各样的步枪,后勤压力也很大),新设立了工程兵这样的兵种,最重要的是完全改造了旧式军队的军制,军队建制第一次向西方靠拢,第一次设立了参谋营,军队训练上也全面西化,军官选拔上也不像旧式军队一样多任人唯亲,而是从军事学校里选拔,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升。
南洋新军得益于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在武器装备上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军队的训练和建制上也全面西化,军官也都选自于南洋军事学堂,是唯一能和北洋新军媲美的新军,但是南洋新军毕竟只是以一省的力量支撑,无论是在军队规模还是武器装备上都不能和北洋军进行比较。
其他新军,基本上与旧式部队战斗力相差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应该说,在北洋六镇和南洋湖北新军刚刚建成之际,战斗力还是有保障的,从彰德秋操中能看出来,但是毕竟是一支年轻的部队,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综合素养还有所差距,战斗力也不可能完全和西方列强的部队完全媲美。
3 清末新军的问题在于,受制于清朝工业水平,武器基本上要进口,而受制于清政府财力,在装备上做不到全国统一装备制式化,武器更做不到西方军队那样能够有本国的持续供应保障,如果爆发持续的战场,则很容易陷入武器来源被掐断的尴尬境地。
清末时候,北洋六镇又被分散到各地驻防,军队大规模的扩编,直接吸收当地原有的旧式部队,战斗力逐渐下滑,再加上时局动荡等因素,军队经费又得不到充分保障,清朝灭亡以后,新军的战斗力更进一步衰落,到了北洋时代,又蜕化成一支旧式部队了。
PS:请不要将民国北洋时代的那支北洋军和清末新军相提并论,民国的北洋军是经过急剧扩编的部队,原来的老北洋早就被稀释了,用后面的直奉战争北洋军阀表现来衡量清末新军的战斗力没有意义。
按照清朝的军事制度,正规军由八旗和绿营组成。然而从清中叶以后八旗和绿营兵的战斗力日趋衰落。在镇压白莲教起义时正规军已开始失去往日的雄风。所以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政府大力招募和利用地方“团练”与“勇营”,以协助正规军。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之后淮军也应时而生,这一变化使清朝原有的军事制度发生了改变,开创了新的军事制度。
十九世纪中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了又一支凶悍的汉族地方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这支军队创建于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维系着晚清政府的命运,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李鸿章的政治命运。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近代化背景下,淮军的创立者在救亡求变的心理作用下,排除传统守旧势力的干扰,采购和运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采用西洋军队训练方法变革传统的军备和军制,由此揭开了清末军队近代化的序幕。
淮军的克虏伯炮队,因为李鸿章本来是克虏伯迷,所以克虏伯大炮成了淮军和北洋海军制式装备。
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地方当局无法解救自己的危局,不得不寄希望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最初,曾国藩计划派他的弟弟曾国荃增援上海。但是,曾老九目光短浅只想这攻下天京,夺取头功和里面价值连城的财宝,委婉拒绝,不愿援沪。
由于曾国藩已答应上海方面的要求,乃命李鸿章为援沪主将,这样就给淮军一个发展的机会。淮军成了之初,由曾国藩拨给李鸿章的老湘军程学启部队(其中就有日后大名鼎鼎的丁汝昌),合肥老家自招的团练武装、地方土匪恶霸,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等等。从1862年3月李鸿章率军到上海,到1863年夏,淮军由开始时的六千五百余人,猛增到4万余人,而且装备上从最初只能买到英法联军落后的前膛撞针枪到接受戈登常胜军全套的大口径攻城野战炮等重创吧,完全站稳了脚跟。
戈登常胜军常服,前身为华尔洋枪队,前者主要为外国非职业军人和中国人组成,后者是正儿八经的英法联军。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按照清朝的惯例,无论任何军事行动,一旦战争任务完成,八旗必须遣返防地,绿营必须遣返汛地,团勇则就地解散归农,统兵将帅各归建制。除曾氏遣撤湘军外,镇江的冯子材,扬州的富明阿,淞沪的贵州兵及水师广勇,全部裁撤,但李鸿章的淮军却保留了下来,日后成为剿捻战争中的主力,剿捻战争中淮军达到巅峰,收编各方势力达到7万人之众。
华人皆我故友,故将我之意见告诸中国官员,望中国照办,庶几中外相安。我之意见或不足取,但系为好起见,无非爱护中国之心。兹将管见各条开列于后:
一、凡中国与外国议约,须在中国商议,因中国官员若往外国,易于受蒙,必致失其本心,终于获罪。
二、凡中国与外国商议条约,须多用文字,少用语言。文书以简明为贵,应将约内各款之意写出,暗询各国。因各国互相忌嫉,若某国于某款内有使中国吃亏之处,别国必为揭出。
三、中国现有深通外国语言文字之人,中国大员并不重用,所用者,多非通材。须知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人,必有能替中国办事,较用洋人之通华语者,受益多矣。中国官员当知洋人之议论如何,是以华人既能通晓洋文,必得重用,以鼓励之。至于该员等是否诚实,应察其所为之事,不可听传说之言。
四、中国延请洋人教导各事,但此等洋人到华往往使其有为难之处。须知中国既请洋人教导,华人必当受教,洋人多有好心与华人相同者;若华人不愿受教,不如不请洋人为愈。
五、中国须为自强之计,否则洋人不能相助整顿一切,务须逐渐兴办,此条必须切记。
六、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
七、现在中国陆军劲旅无多,是以水师并无退步,终于无用,中国宜先整顿陆军,然后再议水师。
八、所购炮船甚为失计,若当时以购船之款,尽购后膛洋枪较为有益。可否将此等炮船卖去,俟练成陆军之后,再行添购炮船。
九、中国须遍地设立电报,并修理运河,此二事较整顿水师尤为紧要。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议者,皆当斩首。中国欲与外国争胜,当使华商自往外国,迳向制造厂家购买各货,则洋商不能于中取利,必将自去中国,应多方帮助华商出洋办货,令其纳税交洋商略少。
十、中国须设电报学堂造就学生,则电报可由中国自行管理。若中国不设电线,不啻耳无所闻矣。
十一、总税务司宜令驻扎上海,除管理关税外,不应搀越他事。若中国与外国公使谈论各事,不必更使他人从中介绍。
十二、中国当责成出使大臣承办采购外洋军火,如中国与各国驻京公使有议论不谐之事,当令出使大臣在外商办。
十三、中外交涉未结之案甚多,中国宜派专员查究,并从公道了结,因各案不结,外国不无介意,实于中外交情有碍。
十四、中国应有专管陆军大臣一员,并专管水师大臣一员,该二员须常往各处巡视一切。
十五、自通州至北京宜设马车铁路,以便速运粮米,如有阻扰此事者,应斩首。
十六、吴淞口外拦港沙,宜设法疏浚。
十七、中国应派员赴香港、澳门,查办贩运私盐之事。
十八、中国宜在香港、澳门两处,各设领事一员。
十九、凡船只由香港、澳门装货出口,应令出具舱口清单,注明所装货物,并开往何处。遇有贩运私盐等事,由领事等查出,酌拟办法,详请大员核定。
二十、中国急宜设立税务学堂,令华人学习关税事宜,以备接替洋人。此等学生须多方鼓励,详加考验,学成之后,即令代替洋人。既用华人管理税务,亦须酌照洋人之例,优给薪水。倘有弊端,即应斩首。如人无钱不能养家,必不能安心办事,所以薪水不可不足也。
刨除戈登曾经的侵略者身份,以及他是因为和李鸿章干翻才辞职的原因。说实话作为一个雇佣军他对中国的责任感是真心的,其中第九条 “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议者,皆当斩首” 这话放在上世纪中后期可能会被批判为帝国主义要磨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实际从日后清流的所作所为这话一点不过分。
到1868年8月“剿捻”结束时,淮军已经全部更换洋枪,率先完成了由冷兵器并用到全部使用热兵器的过渡。接着,李鸿章在张遇春的亲兵营中设立200人的洋炮队,这是淮军正式成立炮兵之始。从1871年到1877年,淮军又先后添置德国克虏伯后膛钢炮114尊,并一律效仿德国炮营制度,成立炮队十九营。这种炮营,已成为可以独立领受作战任务和有效配合步兵作战的新兵种。
淮军的洋炮队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后勤供应系统。炮队中,不仅有炮车,还有铁工车、木工车、伙食车、行李车;不仅有炮手,还有号手、鼓手、炊事员、医生,这基本符合武器弹药、粮饷供应、运输工具、通讯手段、医疗救护等配套使用的近代化后勤供应系统的要求,表明淮军已经向近代化军队过渡。
到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又将淮军中的长夫发展为工兵,这样淮军中又增加了一个新兵种。至此,淮军已基本建成步、骑、炮、工等多兵种合成军队,这在中国兵制编制上是一个突破。到这里在我看到,淮军实际上已经和某条狗所谓的中国第一支近代军队相差无几了,如果是军事制度和募兵制还不完善。那对不起,中国军队的近代化绝对不能算在小站新军上,必须是1901年后的北洋6镇。
1882年,日本插手朝鲜,挑起兵变,试图拥立亲日政权,史称壬午兵变。北洋水师名将邓世昌,林泰曾奉命率扬威,超勇两舰“鼓轮疾行”,抢先占据仁川,压制日舰金刚,掩护吴长庆军登陆平叛。由于吴长庆兵行神速,果断击溃叛军,幽禁叛军首脑大院君,而日海军反应不如北洋水师迅捷 (“日人迟一日至,争口而不能入”),日本试图控制朝鲜的这次阴谋翻为画饼。
七月七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5000余人往朝鲜登陆,七月十三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称记名提督新授天津镇总兵西林巴图鲁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根据《绝版袁世凯》此次行动中袁世凯表现的异常英勇,因为登陆坏境恶劣士兵不愿意下船,袁世凯第一个带头涉水登陆,如果他日后也有这般勇气,这不会像一条狗一样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平息壬午之变,主将是吴长庆,但实际的主谋却是吴长庆一个二十三岁的幕僚 – 袁世凯,善后也多由其主持。袁从此开始了在朝鲜十二年“小钦差”的生涯。
事情就发生在兵变平息后,当时袁世凯带兵到海关衙门看情况。因为朝鲜海关衙门当时为清朝所控制,是中国作为宗主国的一种象征。袁世凯在海关门前发现一个一米八几的汉子,腰插双枪,英武不凡,正在组织防御 -- 这个人是留美学生,名叫唐绍仪,他在驻朝鲜的海关工作 -- 唐绍仪在美国受过完整的军训。
从此,袁就和唐绍仪成了朋友。后来,日本出兵朝鲜时称“必杀袁世凯”,事先得到消息的唐绍仪立即携双马,挎双刀,带双枪 – 这是两个人的全副武装 – 前往营救,成为一段佳话。这个唐绍仪,后来就是孙中山与袁世凯谈判时的北方代表,北洋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痛感军队的无能决定编练新军,还有翁同龢师徒落井下石的打算在内,进一步对李鸿章的淮系实力加以打压,其中显著的就是朝廷把原来淮军在天津屯田的一支二流部队给剥离了出来,重新组编就成了日后大名鼎鼎,打起仗来屁都不鼎的小站军或北洋新军。
淮系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几乎完全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李鸿章被夺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务,只保留一个名义上的“文华殿大学士”的身份;甲午战争后,淮系几乎土崩瓦解,其中的盛军、铭军、拱卫军、亲庆军、嵩武军等被裁撤。
甲午战争后淮军被保留的两支部队,一支是聂士成的芦榆防军。聂士成部回防芦台后,因战时需要,所部进行扩编。具体而言,所部芦防部分以原武毅军两营、古北口练军三营为骨干进行扩编,组成天津海口后路清军一支重要的机动兵力。中日马关议和后,聂士成以所部兵力为骨干,奉旨选练驻直隶淮军马步队三十营组成武毅军,后改编为北洋武卫军前军,继续作为北洋游击之师,担任北洋海防抗敌登陆重任。至于原组成榆关防军的正定练军,战后归建正定镇总兵属下,返回直隶内地正定地区驻防,担任内地剿匪、维持治安等任务。后参加对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将军为国捐躯。
还有一支是宋庆、马玉昆等统领的毅军。甲午战争前夕毅军共八营,战后毅军保留为30营,经充实后有1万3千多人。毅军初回驻旅顺,不久调驻奉天锦州。后改编为武卫左军,驻防直隶山海关,参加对八国联军作战。一直到民国初年依然保留。
在武卫军编制中聂世成的武卫前军战斗力到时号称大清第一,再者是左军右军,左军统帅是甲午战争屡战屡败的白发将军宋庆和悍将马玉昆,右军是某条狗的小站军人数最少但是装备一流特别是装备了大量克虏伯75山炮优于淮军此前的57野战炮和80行营炮,装备最差的是荣禄的武卫中军和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其中武卫后军就是义和团之乱中,人们看到的身上背着子弹带的义和团成员。
蓝色军服的为武卫军标准士兵制服、上面那个韦小宝(鹿鼎记电影)就是“虎神营”、旁边几位则是义和团刁民。
义和团和义和团也不一样,分为两种一种真的就是刁民组成的邪教。
还有一种则是由武卫军中战斗力最差后军,董福祥甘军组成。这帮人用的就不是大刀长矛了,不是什么大仙上身,人家身上也是背着枪弹的。当然,最后无论是刁民也好、叛军也好都成为了某位端郡王的棋子。
甲午战后清政府将北洋周边的淮军、湘军、团练部队整编为武卫军,士兵们都换上了之前北洋海军穿的1888式军服。
开始使用西方乐器的军乐队
这里我又忍不住吐槽一下走向共和那坨屎,稍微懂点历史或者讲究点的都不会认为这坨屎算历史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借古讽今而扭曲历史。
该剧和奇怪的让北洋新军在1895年就穿上了1901年以后才有的新式军服也就算了,为什么都民国了北洋军还穿着北洋新军最开始的老式军服?敢在民国穿大清军装,果然连袁大总统都无不怀念大清。而且那个帽子又是让人莫名其妙,然后军衔只剩下手臂还能看见,领章神奇的消失,臂章只是摆设上面啥玩意没有
庚子国变后,清政府赖以生存的国防军,武卫军除了避战不上的袁世凯,基本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清廷不得不依赖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同时又在武卫右的基础上开始编练更大规模的新军“北洋六镇”。北洋新军聘请德国教习,在编制和训练上模仿德国和日本。
新军在编制和训练上,主要是模仿德国和日本。镇下有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各1个营,军乐1队,步兵2个协4标12营。全镇官长司书748人,兵丁10436人,夫役1328人,合计12512人。在编制上层层管辖,以便于指挥。由此,新建陆军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军事单位,其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大相径异而与近代军队的师、旅、团、营、连、排、班大体接近。但是因为图省事,北洋军除去了野战医院、大量的工程营和后勤保障人员,导致先天不足,同样是学习德国陆军制度的日军早在甲午战争一个师团,作战兵力就到达1.8万人。
因为新军编练时各省财力,编练大臣不同以及编练时间存在长短差异,使得南北新军在发展上还是有较大差别。北洋新军是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以小站新军为基础扩编的,只有第一镇为旗兵组成,余五镇均为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特别是各镇的主要将领,几乎都是袁世凯一手选定。
北洋新军的步枪前期以奥地利生产的曼利夏步枪和曼利夏马枪居多,后期则以德国毛瑟步枪为主,其中只第一镇例外以日本步枪为主。当然事实证明,汉阳兵工厂制造出来的汉阳造(1898)不是1888委员会步枪,性能远胜当时国内天津、上海制造仿制的曼利夏步枪、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等。
火炮则多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山炮,日式31年式75毫米山炮,格鲁森57毫米山炮。后来北洋军各镇还配备了重机枪队。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采用德国操法训练,为此特聘8位德国教官,其中包括官弁学堂总教习魏贝尔曼、步兵教习伯罗恩、骑兵教习曼德、炮兵教习祁开芬等。
日俄战争中,袁世凯看到了马克沁机枪在旅顺攻防战中发挥的高效率,大肆采购,日后北洋军每个镇都配备了重机枪。使其拥有了对以步兵为主的革命军绝对的火力优势。
在1907年清朝颁发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方案》,计划编练新军36镇。每个省都有编练新军的任务。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由于种种原因,清廷只勉强练成陆军14镇以及18个混成协(外加禁卫军2协),从实力上说北洋新军建军时间长,训练精熟,所有6镇都是54门火炮满编,还有重机枪队,战斗力强。而南方新军大多才建立2,3年时间很短,炮火弱,缺编多,总体来看,南方新军在装备上和北洋新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光是炮兵差距明显。所以在后来武昌地区的作战中,南方新军被北洋军打得节节败退是毫不奇怪的。阳夏保卫战中北洋军的炮兵阵地,不对。。放错图了,炮盾学新军使用的日本大正十一年山炮,炮是二战美国的长脚汤姆和我们开国时候用的54式122
值得一提的是这玩意的导演还是张黎,这煞笔玩意把好好一部辛亥革命又拍成电影走向共和
革命军的炮兵阵地,当时虽然名字叫的很牛逼,什么xx炮台,但是由于武汉是个内河城市,肯定是没有沿海要塞那种大口径岸防炮的,所以装备也就是这些57式口径行营炮,最大的我想不会超过100mm
反观北洋军炮兵阵地
75克虏伯山炮是其标准制式装备
剩下各种下口径行营野战炮更是不计其数
而且北洋军又从日俄战争中吸取到了又一战争法宝,热气球勘测。
除此之外,冯国璋还有萨镇冰统帅的海荣等15艘军舰助战,不说楚豫号那种小军舰。光是3海就有150——3、105——24,算是其它小军舰杂七杂八的火炮
,湖北新军阵地普片都是57、75、80的行营炮,有没有100以上的呢?这个火力差距打他麻痹阵地啊。
拥有大口径舰炮支援的清军。
为检查新军编练效果,北洋新军与湖北新军及南方军队在1904年和1905年连续举行了两次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史称“河间秋操”与“彰德秋操”。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演习兵员均通过铁路运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铁路南北大规模军事调动
为了此次阅兵阅出风格、阅出水平,慈禧老太后命袁世凯为阅兵大臣兼会办练兵大臣,全力操办此事。参加的军队是当时装备最好、素质最高的北洋新军、湖北新军和河南新军。计有湖北新军第八镇北上,混合河南新军第二十九混成协组成南军,由第八镇统制(师长)张彪任总统官,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旅长)黎元洪为统制,有17786人合编成南军,与张怀芝统制的北洋新军第五镇和曹锟统领的第一混成协组成的北军来场南北大对抗,由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 ,有16172人组成北军。北军驻安阳城南,南军驻汤阴城北,全副近代武装,计有马、步、炮、工、辎重各兵种人员三万三千余人。清廷最精锐的家底都在这了。
在表演项目环节,湖北新军和黎元洪大出风头。秋操前,人们普遍认为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优于湖北新军。秋操中,湖北新军军容严整,枪法精准,士气高昂,被阅操大臣们赞为“东南各省首屈一指”。总统官黎元洪从容指挥,下达命令干脆果断,声名鹊起,一下子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军官成为了南北瞩目的名将。五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乐观地估计:“武昌不过是乌合之众,无人主持,此去不难扑灭。”袁世凯提醒他说:“乱军以黎元洪为都督,何谓无人。”
虽然表演中,湖北新军表现优异,但在真刀真枪的实战环节,北洋新军盖过了湖北新军,毕竟人家装备摆在那。此次南北军演,裁判员中就有蔡锷将军和国粉打滚国防论与论持久战作者蒋百里。
此次军演,中国陆军第一次获得西方列强正面评价。一些观摩会操的俄国武官认为,清政府的陆军已经可以与当时的日本匹敌。就连出席的日军参谋本部松川少将也说:“中国的军事力量照现在的发展情况看,他日必有起色;如果中国全国都以此次大演习作为模范,进行扩军备战练兵强国,效果将是不得了的。然而5年后真正等到2支军队火并了,战果则让人笑掉大牙。
虽然清朝新军编练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以北洋军为首更具备了一定战斗力,但如若与当时的世界强国相比,仍是差距甚远。西方的军事体系经过近代的一场场国际性战争,体系已锤炼成熟。这时建立一支现代军队是需要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基础的,人口数量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工业力量和动员能力才是一国战争能力的真实体现。
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1911年,中国除北洋军外的大部分新军不仅仍然缺乏重装备,而且连装备制式都不统一。而这时正值欧洲国家为了即将到来的一战而疯狂扩军备战的时期。1914年时,德国常备军达到了87万人,法国为80万人,俄国是125万人,而且装备比北洋军还要精良。在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发起第一天,德军即消耗了200万发炮弹,平均每小时10万发。这种拼消耗,拼钢铁,拼工业的战争形态,根本就是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清国所不敢奢望的。哪怕是日俄战争,北洋军也是不敢想象的,仅仅一场旅顺攻坚战,远比北洋军强大的日军几乎付出了北洋6镇全部规模的伤亡才勉强攻下旅顺。
清朝投入巨资编练新军,为中国建立起了第一支兵种齐全,训练有素,兵制优良的近代化军队和一个近代军事学堂体系。奠定了中国的近现代军制和军事教育的基础。但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清国根本就不具备建设一支强大新军的能力,而且固有的制度问题让新军本身也是弊病一堆,与世界强国军队仍是差距甚远。
更可悲的是,这支曾经埋葬旧王朝的军队,在辛亥之后却迅速沦落为军阀的私人武装,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
北洋六镇战斗力排名
北洋六镇,军制名,正式名称为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是清末拱卫京畿最强的武装力量,实际由袁世凯掌控,也是后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前身。
北洋六镇,即清末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连同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扩编建制,于光绪三十一年练成五个镇,加上由袁世凯编练的京旗常备军(后称北洋第一镇),合称北洋六镇。清廷视北洋六镇为国家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北洋军阀集团的基本武力自此形成。
组建过程编辑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头子的基础。1898年,新建陆军改编为拱卫京师的“武卫右军”。1901年11月,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不久吐血而亡,袁世凯接任他的职务,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武卫右军”扩编为“北洋常备军”。
评价编辑从1840至1894年,清朝共与英、法、日进行过四次战争,四战皆败。这五十多年里,清军在武器方面,一直都在进步,但与外军的战斗力相比,却远不在一个等级上。要捍卫国土,抵御强敌,必须进行军制改革,建立一支强大的陆军,最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是袁世凯,最先着手训练新式陆军的也是袁世凯。从在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到任职山东巡抚时期扩编武卫右军,再到任职直隶总督时期编练北洋六镇,袁世凯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军制改革的使命,可以说,他是中国新式陆军的缔造者。[2] 在袁世凯训练新军之前,帝国的陆军几乎是一盘散沙。俄驻华外交官马克·戈万在《尘埃: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清末印象》一书中写道,观看中国军人列队行走极为有趣,他们都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每个人都肩扛着一支长枪。由于没有统一姿势与标准,所以扛枪如同扛着把铁锹。除了随身的武器之外,他们还每人携带着一把扇子。而袁世凯为他的新军制定了《斩律十八条》,规定“临阵回顾、退缩及交头接耳私预压者斩;遇差逃亡,临阵诈病者斩;结盟立会,造谣惑众者斩;持械斗殴及聚众哄闹者斩;黑夜惊叫疾走乱伍者斩。”英国《大陆报》记者丁格尔说:“袁被认为是那个年代里最伟大的军事改革者,他把清朝军队中存在的缺陷降到了最低限度。”
北洋六镇,即清末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连同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扩编建制,于光绪三十一年练成五个镇,加上由袁世凯编练的京旗常备军(后称北洋第一镇),合称北洋六镇。清廷视北洋六镇为国家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北洋军阀集团的基本武力自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