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焦点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

时间:2017-07-26 19:48:45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

导语: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已然是中国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呢?袁世凯称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1.根本原因:2.客观原因:3.社会原因:4.历史原因:5.军事原因:6.阶级原因:7.国际因素:……已经到了政治生涯的高峰,手握权力的制高点的袁世凯为何还要称帝呢?因为他搞的大总统已是终身制,甚至可能成为家族制,和大皇帝只有名义上的差别,为什么非得把自己放到火上烤呢?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

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2.客观原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涣散,其反袁斗争软弱无力,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

3.社会原因:当时清朝刚灭亡不久,封建帝制的残余思想一直还在社会上作怪,社会上有不少阶层支持帝制,原来的维新派如康有为等人这时也沦为封建的卫道士。

4.历史原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封建思想深入国人的骨子里,封建残余思想不是一时就能消除的,袁世凯想当皇帝及其能得到很多阶层的支持并成功与此不无关系。

5.军事原因:袁世凯握有重兵,因此使得反对他的人都有所忌惮。

6.阶级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使得袁世凯的图谋可以一步一步达到成功。

7.国际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

观袁世凯一生,前面都非常辉煌,小站练兵遂成中国近代陆军之父,逼清帝退位和平建立中华民国,当然也有卖国的二十一条,但是最大的败笔就是称帝。袁世凯麾下众将,如冯国璋徐世昌等人,副总统黎元洪都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袁世凯一向精明,为何执意干到底。史书、教科书上说是袁世凯想当皇帝想疯了,利令智昏。这种断言只是臆测,不足为信。既然袁世凯都已经成为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有称帝呢?小便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民国初年军阀势力强大,袁世凯称帝挽回中央权威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杨 认为:“在袁世凯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内,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

当时中国最为迫切的局势,是要将地方政权、军权、财权亟需收归中央,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亟需建立,而后才能大力整饬,发展国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中,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国家弱就意味着被瓜分,国家因此必须复兴。袁世凯为这种复兴中国找的一条路就是中央集权。在那个世纪时代,这是所有处在殖民地境况下的落后国家唯一可选择的道路。德国,日本也是如此。

袁世凯的美国政治顾问是古德诺,他认为:“中国采用君主制比较好。”他担心的问题是:在落后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既非世袭,大总统承继之问题,必不能善为解决”。

加拿大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陈志让先生认为:中国“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因为辛亥革命而起了重大的变化”,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与各省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了。实际上,关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在清末镇压太平天国以后就尖锐地提出来了。清廷在最后几年所实行的许多重大举措,无不与力图削弱地方加强中央的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国内实行权力更加集中的控制”。辛亥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省对北京要求增加权力的反应”。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本身就是在清末新政中迅速膨胀起来并利用辛亥革命之机实现了从地方走向中央的一个实力雄厚的地方政治军事团体。袁世凯政权建立后,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突出。

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能调动各地,控制弱区,限制列强瓜分掠夺。要进入到这个强国梦,首先就是要消灭军阀。袁世凯多次对部下说起过日本的集权,并说“埋头十年,抬头与日本相见”——意思就是要灭割据、集政权。

因此,袁世凯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皇帝的头衔来进行,而总统由于《临时约法》的限制,有很多权利转移到了内阁和总理手里,这样导致效率低下,总统权力受到限制,无法实现中央集权。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错估民意

1915年8月,在袁克定的直接策动下,由杨度领衔,联合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共同发起成立了“筹安会”。时称“六君子”。在这六个人当中,除了杨度是著名的“湖湘才子”之外,刘师培和严复是学术泰斗;孙毓筠、李燮和、胡瑛曾是同盟会的骨干,辛亥革命时都是冲锋陷阵的人物,曾经当过省都督。在他们当中,严复的思想较有代表性——在严复看来,根据文明进化论的规律,中国最好还是保留帝制,但应进行适当的宪法约束,应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寻找平衡点;况且,民智的浅深与君权的轻重一直成反比,在民智尚未真正开化的情况下,仓猝实行西方民主,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激变。个性怪戾的严复对袁世凯也有“一针见血”的评价,在严复看来,袁世凯充其量只是帝制时代一个能干的总督或者巡抚,如果要带领国家与列强相抗衡,则太缺乏科学和哲学知识,也太无世界眼光;但严复又认为,只有袁世凯才是当下中国唯一的强者,代表着秩序和集权,即使不能立即采取强国的措施,至少也能尽快结束让人疯狂的无政府状态,制止中国走向分裂。

“筹安会”开始的宗旨是对帝制进行单纯的理论探索,但随着事态的进展,很快就发展成为帝制摇旗呐喊的组织了。筹安会在北京成立之后,又在各省成立了分部。随后,筹安会组织了会员进行国体投票,投票的结果自然是赞成帝制。接着,筹安会发出第二次宣言,准备组织各界公民请愿团,向参政院递交更改国体的请愿书。

恢复帝制浪潮就这样越演越烈。在这种形势下,参政院开会,研究处理公民请愿问题。政事堂左丞杨士琦代表袁世凯发表书面讲话,声称:“维持共和国体,尤为本大总统当尽之职分。近见各省国民纷纷向代行立法院请愿改革国体,于本大总统现居之地位,似难相容,然大总统之地位,本为国民所公举,自应仍听之国民。”这种吞吞吐吐的表态,对于变更国体态度不明,似乎既是赞成又是反对。不过弦外之音显然很清楚,那就是如果全国人民硬要袁世凯做皇帝的话,他也会尊重和服从国民的意愿。

可见虽然袁世凯认识到这有可能是有人在策划,但是他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认为那些策划的人只占少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拥护的,就这样错估了民意,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杨度:怪我咯

杨度在前清是个君主立宪派人士,后来加入了共产党,他同孙中山的关系也不错,但在1915年时,他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积极为袁世凯谋划称帝,是个帝制派。杨度的表现在中国政界也算是个异数,但说到底还是个书呆子的缘故吧?

杨度

拥袁世凯为帝,最开始,是湖湘才子杨度奠定理论根基的。杨度曾拜湖湘大儒王闿运为师,后来东渡日本学习政法,一直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在日本期间,孙中山曾经劝杨度参加革命,特立独行的杨度拒绝了。清末时袁世凯倡导立宪,一直视杨度为智囊,亲自题匾称杨度为“旷代逸才”。“五大臣”出洋考察报告,就是由杨度和梁启超共同起草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确立民主共和,杨度一直持有异议。1915年4月,杨度完成论著《君宪救国论》,该文洋洋洒洒,长达两万多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君主立宪救国的理由,中篇论述总统制的缺漏,下篇批判清末民初的立宪。杨度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亡国而已。在杨度看来,共和国必须有很深的民主自由传统,一般意义的共和国,经济强盛,军事实力相对较弱,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共和国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往往会导致政局不稳。至于君主立宪国家,一般都有服从和等级的传统;君主立宪的国家,一般来说军事实力比较强大,比如英国德国。杨度还根据中国国民认识的现状出发,认为中国人多数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因此无论谁为元首,欲求统一行政、国内治安,除用专制,别无他策。

以杨度一知半解的理解,君主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政局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因为君主制不存在最高权力的更替,仅凭血统继承,这样就避免了因共和制所引起的变更纷争。很多国家因为共和制所产生的纷争,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此联彼抗,会引起全国性的动荡。如果加上有野心的外国乘机纵横于各派之间,挑拨离间,那么就会出现如此局面:一是各国瓜分中国;二是各国出兵代中国平乱,最后也是亡国。所以,杨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救亡图强的最佳方案。

杨度作为筹安会的一员,也是为袁世凯的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袁世凯称帝,除了袁世凯自己还有他儿子,最卖力的就是杨度了。

就这样,在多方面的原因和人的推动下,袁世凯走向了称帝的道路,当然等待他的也是非常悲惨的下场,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宣告结束,正体现了那句话:高处不胜寒啊!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一位很了不起政治家,虽然说晚年做了一些糊涂事,但是掩盖不了他的功绩,今天就来说说,袁世凯为抗战做的一些贡献吧!

在大家惯常的认知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是很差的,殊不知中国的主力步枪中正式与日本的三八大盖是不相上下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离不开袁世凯的功劳,正式在袁世凯的筹建之下,才有了巩县兵工厂,而中正式步枪就是巩县兵工厂的杰作,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这座兵工厂遭到了日本空军的轰炸。被迫搬迁了好几次,可以说这座兵工厂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说,这是不是袁世凯的功劳呢?

1915年,《二十一条》交涉刚刚结束,“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类的言论不断在社会上传播。8月3日,由通晓中国事务的前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为袁世凯安排的美籍宪法顾问古德诺教授发表的《共和与君主论》称:“......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2]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成立筹安会,声言“共和不适用于中国”。愈来愈多的“请愿团”上书,要求变更国体。而筹安会却发表大量支持实行君主立宪的文章,杨度认为国家必须定于一(一元化领导),才能安定,在安定的环境中才能立宪,并逐渐富强。他提出了两个论据来证明只有实行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其一:中国人文化程度低,共和难以立宪,只有君主才能立宪,与其名共和真专制,不如名正言顺君主立宪。其二,共和国选举总统时容易发生动乱。他说:非先除此竞争元首之弊,国家永无安宁之日,计唯有易大总统为君主,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庶几足以止乱。[3]另外,袁世凯还收到《全国护军使劝进称帝文书》,全国各省督军都有签名[注 1],包括云南代表蔡锷和唐继尧,[4]劝进文书写道:

起初表示支持君主立宪制的蔡锷和唐继尧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背叛袁世凯。1915年11月日本情报组织东亚同文会成员、日本众议员犬养毅的亲信萱野长知被孙中山委任为为中华革命军中国东北军顾问,在山东青岛设置司令部,日本军队控制的胶济铁路沿线全力协助。中华革命军所用枪械全部由日本供应,日本人还组织了一些野战医院专程负责战场医疗

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

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因为他搞的大总统已是终身制,甚至可能成为家族制,和大皇帝只有名义上的差别,为什么非得把自己放到火上烤呢?

骆老先生说:“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民主共和在推翻帝制后的表现是让人失望的。”

对底层老百姓来说,无论坐在龙廷的那个人叫皇帝还是总统,在省城管事的叫巡抚还是都督,都没有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而对上层社会来说,原有政治体制被打破,在一个新制度建立之前,投机行为无疑处于爆发阶段。不管这些官僚、政客、议员如何口头上宣扬为民谋利,人们看到的都是他们在为利益而争斗。

袁世凯所在的时代,人民对于君主的认识是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英德日俄都有君主,还有两个法国总统称帝后使国家迅速复兴的先例,美国没有君主反而被列强视为另类。载沣访德,德国皇室评论中国当时之所以陷入动乱是因为皇帝无权,后来还指导载沣建立皇室内阁。

袁世凯的美国政治顾问是古德诺,他认为:“中国采用君主制比较好。”他担心的问题是:在落后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既非世袭,大总统承继之问题,必不能善为解决”。

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局势,恰好证明了这位美国顾问的忧虑。结果是,军阀争权,引起战争,社会祸乱不可收拾。

史有定论。袁世凯称帝是“逆天不道”。

袁世凯为什么要登基当皇帝,说是为权力,当时袁世凯已是民国大总统,说是为了独裁,可是袁登基后想要施行的是立宪帝制,是不宜、不利独裁的。说是为了家天下,让袁家传位至尊,如果这样,犯不着大动干戈。在牌坊前公然当***。

事实上,情况复杂,甚至与这些论评相反。

袁世凯麾下众将,如冯国璋徐世昌等人,副总统黎元洪都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袁世凯一向精明,为何执意干到底。史书、教科书上说是袁世凯想当皇帝想疯了,利令智昏。这种断言只是臆测,不足为信。

寻找答案恐怕还是要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杨 认为:“在袁世凯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内,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

当时中国最为迫切的局势,是要将地方政权、军权、财权亟需收归中央,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亟需建立,而后才能大力整饬,发展国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中,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国家弱就意味着被瓜分,国家因此必须复兴。袁世凯为这种复兴中国找的一条路就是中央集权。在那个世纪时代,这是所有处在殖民地境况下的落后国家唯一可选择的道路。德国,日本也是如此。

袁世凯也看到被满清搞得一盘散沙、乌烟瘴气,军阀割据,国家命脉落在洋人手里的中国。国家被多次巨额的割地赔款搞得积贫积弱,急需恢复元气。国家要想发展必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满清留下的一大堆纷乱不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不服从中央。实际上,各地独自为政,边疆几处于俄国英国控制之下,尤其南方的主要税赋之地,也落于英法美列强股掌。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能调动各地,控制弱区,限制列强瓜分掠夺。要进入到这个强国梦,首先就是要消灭军阀。袁世凯多次对部下说起过日本的集权,并说“埋头十年,抬头与日本相见”——意思就是要灭割据、集政权。

袁世凯用了皇帝这个称呼来实施他的这个强国梦。满清时期,皇帝这个称呼已经臭了,尤其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后。

皇帝,在英法日眼里,是个非常尊敬的长者和精神领袖,而在国民眼里,只会对外割地赔款卖国、对内残酷压迫,成为了愚昧、残暴、政亡人息的象征,成了阻碍中国民族解放的象征,成了洋人傀儡的象征,成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总祸根。

如果袁世凯不是“称帝”,而是称“元首”,那么情况可能不会这样那样。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

各地军阀并不太听袁指挥。除了近处的少数直接控制省份,其他省份都不向他交税,张作霖还赶走了他派来的文官。停战时,南北双方各有军队,袁控制不了(即使新军中也很多不听他的),以致国家财政困难,因此他才想到恢复帝制。注意:他的遗诏中并不是传位给他儿子,皇位继承人是黎元洪。实际是君g主立g宪制,清倒台就倒在假立g宪上,这点他很清楚。正因为他没有真正的权威,政g令军g令不能统一,所以才有仅恢复帝制83天就被迫取消的事。

他实际上是被部下推翻的。段祺瑞公开要求他取消帝制,冯国璋也按兵不动,他们都是学袁推翻清的路子。他们认为袁以后要把帝位传给袁的儿子(实际不是),怕袁克定难侍候。

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并不像后人描述的那样,当时谁在那个位置上都很头疼。孙中山上台管不了袁的军队(袁也不能完全控制),同样袁也管不了孙的军队(实际上孙同样也控制不了)(清皇室也控制不了南方的军队了)。

袁氏称帝,按照史学家的观点是“复辟帝制”,是“历史倒退”。但袁世凯当年称帝的托辞是历史固然要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但是国人智力末开,议会政治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其实这套说法的确有其道理处欧洲的民主政治是继承希腊、罗马的衣钵,经过文艺复兴启蒙,基督新教改革,之后经过反复的资产阶级革命才形成的,出来欧洲及其殖民地外,其他国家走上民主政治莫不经过漫长的过程。以日本为例,从明治维新开始,最后依靠美国占领,到二战后,民主政治才真正建立,韩国也是在近年才实现民主政治的,中国从几千年封建帝制,直接跨越到议会政治,几无可能。可见袁氏称帝失败,并不是因其违背历史潮流。既然袁世凯称帝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历程,那么他为什么失败呢?其实主要是因为两大根本原因。

一、地方势力庞大,权力分散

袁虽然当上了类似皇帝的大总统,但其权力只在几省有效,各地方军阀,拥兵自重,都不听中央的招呼。这也是袁为什么要称帝因为袁要通过当皇帝,然后将中央与地方关系变为君与臣的关系,以便尊王攘夷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削藩。

各地方势力当然不会放弃割据,所以蔡锷一起兵,就连北洋也不支持袁,导致帝梦破灭。

二、错误的货币政策

清朝末年,由于各省铸造银元,不仅重量和成色不统一,数量上也难以控制。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因急于用款,不仅加工赶铸银元,还滥铸铜圆,滥发钞票和军用票,币制混乱不堪、民众苦不堪言。

袁氏称帝后,中央财政有出无入,财政十分困难。按现在经济学家的理论,发行纸币才是敛财妙法,谁知袁氏竟以天下为已任,打造诚信政府、铸造银元。

袁氏明令“壹圆”银币重26.6克,成色90.4%以上。结果袁氏就毁灭在自己诚信的货币政策上。规定了银元重量就无法缺斤短两,规定了成色就无法掺杂使假。更要命的是铸币机不是印钞机,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铸币需要银子呀,哪像草纸俯拾皆是,最后不要说平民百姓用度,就是袁氏嫡系的北流军阀饷银,袁氏也无从支付。没有军饷,谁给老袁卖命呀!因此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袁氏铸造的银元,俗称“袁大头”。要问“袁大头”的信誉度有多高,随便问个上年纪的人都知道。

试问自袁氏以后,有哪一家的流通货币,含金量、含银量能超老袁。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是袁没学过真正的真理,他没掌握这个真正的真理,他就没有真本事,他没有真本事就不会造假,不会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那时他用“天下当由天子一统”这样的陈词滥调为他的复辟开道,根本糊弄不住已经被科学武装了头脑的中国人民了。其实造假也是学问啊,你看造假银行卡、假电话卡得掌握多少知识。

相关文章
神话故事300字左右
神话故事300字左右

导语:神话故事是古老文化的艺术精华,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和对....

夏商周后面是什么口诀
夏商周后面是什么口诀

导语:关于历史朝代问题,我国历史悠久,除了最近几个朝代比较简单一点,在唐朝以前....

历史上真实钢锯岭战役
历史上真实钢锯岭战役

历史上真实钢锯岭战役导语:去年上映的战争大片《血战钢锯岭》获得口碑票房双....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武将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武将

导语: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开疆拓土,攻城拔寨,保家卫国,样样离不了武将!冷兵器时....

蔡畅与蔡和森的关系
蔡畅与蔡和森的关系

蔡畅与蔡和森的关系导语:现在在提到蔡畅和蔡和森,大家都会异口同声赞美一位母....